珍惜糧食的文章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個人都知道這首詩。這首詩告訴我們糧食的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糧食。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珍惜糧食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於裝置和管理落後,糧食在收穫、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後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在每年為此花費鉅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並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篇2:珍惜糧食

  “餓死了,餓死了!”一個明朗的早晨,可以聽見一陣陣清脆的鳥叫聲。突然,一陣怨氣劃破了這陣清脆的叫聲。

  好好好,馬上就開飯。煩死了!”媽媽連忙回敬到,“孩子他爸,你也來幫幫忙嘛,照顧孩子的事,你也有一份!”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明明:胃口超小,超級浪費糧食,平均每星期浪費1噸糧食也是起碼的。這不,又來了,我們的浪費大王又開始工作了。

  望著這一桌子的美味佳餚,在桌旁墩著的大黃狗饞的口水直流。可我們的明明呢,又開始怨天怨地了。“又是一桌子爛菜,有啥好吃頭!”“你不是說餓嗎?餓就快點吃。”說著,便給他盛了一碗飯。明明正餓在頭上,只好吃了幾口。可過了一會兒,明明突然拿起碗,從椅子上跳下來,朝門口走去,想把飯倒掉。爸爸媽媽見況,連忙上前阻攔。連聲說:“慢著慢著,每次都這麼浪費,今天我非教導教導你一下不可。你看看外面的農民伯伯,那麼辛苦種出來的糧食被你一下子都浪費掉了。太不象話了。”明明的臉有點紅了。“人家貧苦地區還沒得吃飯呢,現在家庭條件富了,就學會浪費了?”明明的臉更紅了。“雞還知道要把穀子啄得乾乾淨淨,你怎麼就不知道愛惜糧食?”明明的臉這時比紅蘋果還紅了,“媽媽、爸爸,我以後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明明從那以後,改過自新了。實現了他的誓言。

  篇3:珍惜糧食

  民以食為天,每個人都要吃飯。還沒等到下課,同學們的肚子就已經唱起了“空城計”,下課鈴一響,大家就爭先恐後地打飯。一些“眼大肚皮小”的同學,覺得飯菜很好吃,就打了很多,結果吃不完,就理所當然、毫不可惜地倒掉了。一些同學在打飯的時候心不在焉,搞得米飯掉了一地。天天都讓裝剩菜、剩飯的桶吃得飽飽的,挺著一個“將軍肚”。

  這樣的現象,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李紳寫得《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確,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辛勞和汗水。想想平時在家吃飯的時候,爸爸為什麼看到我的桌子上掉了米飯會那麼生氣,現在才知道,爸爸是為了珍惜糧食,是為了讓我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

  珍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我們這些生活在“蜜糖”裡的同學卻不知道珍惜。在當今社會上,還有很多生活在貧困山區裡的孩子,他們連溫飽都不能解決,和我們比起來,我們更幸福,卻不知道珍惜。正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同學們,難道改掉那些浪費糧食的壞習慣真的很難嗎?其實不是的,那就讓我們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