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郎平精神的文章

  郎平是中國著名排球運動員,憑藉強勁而精確的扣殺贏得鐵榔頭綽號。關於郎平的精神時刻鼓舞著國人,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世界的舞臺上說起中國,讓咱們老百姓感覺提氣、讓別人印象深刻的事不多。所以,當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全國一片沸騰,老百姓激動萬分。而中國女排連續五次奪得世界冠軍,讓各行各業的人們歡欣鼓舞信心倍增,同時也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人民喜愛女排,為女排驕傲!每每想起當年的場景,我總是既自豪又感動。甚至現在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會聽到粉絲們對當年五連冠的追憶。”

  郎平在文中詮釋了她對“女排精神”的理解:“在我的字典裡,‘女排精神’包含著很多層意思。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團隊精神。女排當年是從低谷處向上攀登,沒有多少值得借鑑的經驗,但是在困難的時候,大家總能夠團結在一起,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由於平時刻苦訓練,艱苦創業,不斷創新,我們才能在比賽中戰勝困難,贏得一次又一次勝利;也正是在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支援下,我們即使暫時大比分落後也絕不放棄,直至反敗為勝。女排奪冠之後,很多單位在工作中掀起了學習‘中國女排精神’的熱潮,經濟建設日新月異。這可能就是‘女排精神’的社會價值和時代特徵,也是鼓舞整個國家奮起直追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年,中國取得了許多輝煌成就,在很多領域實現了突破,為實現心中的理想奮勇拼搏,這種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在文章最後,郎平寄語當代青年:“年輕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實現自己夢想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應發揚永不放棄的精神去戰勝它。只有具備這種為夢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成就。當年,中國女排就是用這種精神,託舉起世界冠軍的夢想;今天,無數的個人、集體,乃至國家民族的夢想匯聚成了‘中國夢’,雖然時代不同了,但奮鬥精神永不過時,她是到達夢想彼岸的諾亞方舟。”

  中國女排再度登頂之際,重讀郎平的文章,令人有深深的感悟與感動。感悟源自郎平和中國女排在賽場上始終不渝的拼搏與付出,感動源自她們對女排精神一直以來的堅守和傳承。這樣的堅守,歷經歲月磨礪,依然閃亮如初,鼓舞著億萬國人。我們始終堅信,這樣的堅守,終將收穫美好與壯麗的人生。

  篇2

  12年後再奪金!北京時間8月21日上午,在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中國女排在先輸一局的情況下連扳三局3-1逆轉塞爾維亞女排,強勢奪冠,這是中國女排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後,時隔12年再次摘得奧運會金牌。

  其實,奧運奪冠的征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回顧晉級歷程,從小組賽5戰3負驚險出線,到逆轉東道主巴西再到“復仇”荷蘭和塞爾維亞,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幾次化險為夷,在比賽中打出了精氣神,賽出了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談一談令我們為之振奮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源於老女排勇奪五連冠的時代,它並不是和輸贏必然掛鉤,而是代表著一種以拼搏為核心、以實力為基礎,面對挑戰,自信向前的態度;面對對手,團結協作的精神;面對逆境“不拋棄、不放棄”,頑強拼搏的精氣神兒。它讓我們相信,奇蹟是可以創造的。儘管那個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女排已經成為國人的一種精神、一種情緒、甚至一種圖騰。

  我們讚揚女排精神,更需要學習女排精神,傳承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不僅僅適用於競技體育,還適合於各行各業,適合於我們每一個人,同樣也適合於鐵路貨運。

  15年至今,在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鐵路貨運量大幅下降,而物流快遞業的攻城掠地又極大的衝擊了零散貨物在鐵路運輸方式上的選擇,導致鐵路在經濟高速發展時乘風破浪,經濟新常態時變成了“裸泳”狀態。低谷時期的鐵路貨運正在改革摸索中求發展,開拓新的貨運市場、出臺“以客補貨”政策、增開高鐵、增開旅遊熱線旅客列車……這一系列舉措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經濟效益,但未必是治本之策。面對困境,我們更是需要像中國女排一樣自信向前,開拓發展新思路。

  比方說,運輸企業間只能競爭不能合作?鐵路只能內部拓展而不能與其他系統銜接?對於現代物流業來說各種運輸企業就是一個大團隊,若能實現公鐵、空鐵、電商聯運,打通物流與網際網路充分結合的平臺,我們就有了強強聯手的優勢,充分發揮電商、鐵路、公路、空運的優勢和銜接潛能,大批量的貨物資源,在大批量運輸和精細化送達之間良好銜接,既可整合各項資源,實現共贏,又能學習借鑑全新的現代物流運營理念,培養鍛鍊自己的物流團隊。這不正是我們所說的“女排精神”裡的團結協作精神?

  雖然當今世界經濟仍呈現復甦乏力態勢,但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實現鐵路物流發展新機遇,是可能的。越是這個時候,越是需要我們有中國女排的這種精神,自信向前、不畏困難、奮勇拼搏,才能在逆境中謀求發展,贏得最後的勝利。

  篇3

  當中國女排拿下里約奧運會決賽中的制勝一分,所有隊員在場上歡呼咆哮,奔跑落淚,而遠在萬里之外的祖國,所有觀眾早已血脈泵張,熱淚盈眶。1984年的洛杉磯,2004年的雅典,2016年的里約,中國女排的三次奧運冠軍跨越32年,從改革開放之初,到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再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衝刺階段,總有一種力量激勵著人們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女排精神”卻始終如一,今天我們再提“女排精神”為的是在奮鬥之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夢圓里約

  在位於北京東城交道口街道的一處普通居民小區裡,每逢週日,院子裡總是聚集著三五成群的退休老人共議退休前的崢嶸歲月。而在這個週日,居民小區的院落卻安靜得出奇。當中國女排拿下決賽的最後一分勇奪冠軍時,從許多戶人家的窗戶中傳出陣陣歡呼。這些年逾七旬的老人在共同見證這偉大時刻。

  在清華大學,開學後即將升入大二的韓儲銀與留校同學一起收激動人心的女排決戰。他們盡情呼喊:“我們為女排隊員千錘百煉的實力驕傲!為她們穿越銅牆鐵壁、不斷創造奇蹟的精神而自豪!”

  身在美國的留學生劉美洋也一直在關注著女排決賽。女排奪冠讓像劉美洋一樣的海外遊子的愛國熱情尤為高漲。“女排姑娘們太厲害了!我愛中國女排!她們顏值高高的!技術牛牛的!”

  在這一刻,無論身處何方,無論年齡長幼,無論身份職業,都因為中國女排的榮耀喜極而泣。“在比賽的關鍵時刻,我在院子裡徘徊緊張得不敢看,可以清晰地聽到心臟的砰砰跳動聲,”在中鋁集團擔任高管的蒲曉鷗說,“這時聽到有房間傳來尖叫聲,我的眼淚瞬間就掉了下來。”

  中國女排奪冠的訊息傳來,也讓從事排球工作的國家級裁判員吳戈激動不已。“接連戰勝連續兩屆奧運冠軍巴西隊,以及曾在小組賽戰勝過我們的荷蘭隊和塞爾維亞隊,中國女排時隔十二年再次登上奧運會最高領獎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薪火相傳

  自從1981年,中國女排第一次在日本東京世界盃上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再次夢圓里約奧運,35年間,中國女排9奪世界冠軍,其中3次站上奧運之巔。一支球隊的賽場風雲成為幾代人的成長記憶。

  中華兒女對中國女排總有著特殊的情感。當中國女排站在里約奧運會最高領獎臺時,曾經見證過老女排首奪世界冠軍的人們,眼前似乎重現了火紅的八十年代。在四川大學中文系79級微信群中,同學們打出了“再喊一回當年的口號:向中國女排學習!向中國女排致敬!”

  中國女排跨越30餘年的冠軍路,陪伴北京科技大學退休教師陳捷度過了為國效力的職業生涯。“那時,我們的國家社會經濟各項事業正待起飛,女排精神帶給全民族是奮發、攀登、騰飛的前進動力。如今,我們又一次站在了重新出發、二次改革的新起點,需要頑強和堅持的精神,”陳捷說,“從如今的女排身上又看到了老女排身影,也聽到了時代的呼喚。”

  時光總是令人感嘆。早在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時,首鋼總公司企業文化部部長的郭慶剛剛成為一名光榮的首鋼工人。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正經歷著從計劃到市場的轉變,‘女排精神’激勵著剛剛實行承包制的首鋼人,”郭慶說,“如今,正處在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首鋼,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同樣需要這種精神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激勵下,首鋼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繼續發揮引領者,示範者和先鋒隊作用,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時代先鋒

  在中國女排再奪奧運冠軍後,一段話在網路中盛行:“有人曾經問,女排精神是什麼?郎平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就像一萬個讀者眼中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身處不同行業,所處不同年齡的人們對於‘女排精神’也有各自的理解和感悟。記者在採訪中,提到再度奪冠,提起‘女排精神’,近乎所有采訪物件都難掩激動之情,有的甚至聲音幾度哽咽。

  從清華大學走出的中國第一個國際大賽百米冠軍胡凱,如今已經是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在採訪中,記者依然能感受到曾經作為體育人的胡凱內心的激動和感慨。“這是我第二次在清華大學見證中國女排奪冠。從雅典到里約,12年來氣質不變,從80年代一路走來,30餘年精神永存!”

  “什麼是女排精神?就是淘汰賽以來你有主場氣勢,我把你球迷打哭;你在心理佔優,我把你氣勢打掉;你本心態放鬆,我把你打到緊張!”胡凱說,“回顧歷次奪冠,中國女排沒有一次是在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獲得勝利的。我們的國家正走在民族復興和重塑自信的路上,這條路上的道艱難險阻,都需要女排精神來提振士氣,堅定信念!”

  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說:“‘女排精神’可以概括為:團結、拼搏、愛國。在清華大學,我們學習女排精神,要讓她成為新時期體育教育的主旋律,讓體育運動和體育競賽不僅僅發揮強身健體的作用,更成為培養完善人格的最佳手段。”

  首鋼總公司企業文化部部長郭慶說:“在企業,我們提倡‘傳承敢闖,敢堅持,敢於苦幹硬幹,發揚敢擔當,敢創新,敢為天下先’的首鋼精神,這跟女排精神高度契合。在新時期,我們強調傳承和發揚,就是要不忘初心,敢於作為。”

  “今天我們面臨的國際社會的風雲變幻就像奧運賽場的激烈角逐,所處的改革程序就像中國女排此次里約之行的跌宕起伏。”在採訪中,每個採訪物件都情不自禁地把“女排精神”融入今天的時代,融入自己的生活,“女排精神”將一直鼓舞和激勵著每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