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關於講規矩守紀律發言稿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又集中強調了“五個必須”要求和守紀律、講規矩問題,明確要求加強紀律建設,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明確了領導幹部的行為準則,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黨員幹部關於講規矩守紀律的發言稿3篇,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1

  時下,面對正風反腐的高壓態勢,一些黨員、幹部振振有詞,“時代環境今非昔比,只要自己沒有腐敗問題,規矩就‘不算個事’,紀律也‘沒啥可怕’的”。更有甚者,存有僥倖心理,心裡總有利用職權“補償”家人、“回報”領導、“照顧”親友的念頭,總想著打打“擦邊球”、找找灰色地帶。

  “不貪汙受賄,給身邊人安排個工作總行吧?”“公車改革沒車下基層,讓企業安排一輛不過分吧?”“不奢靡享樂,在單位食堂提高點接待標準應該可以吧?”……諸如此類的想法和做法,看似“近乎人情”“懂得變通”,殊不知一旦開啟違紀違法的“潘多拉之盒”,歪風邪氣就會吹散開來,有了第一次就會再二再三,說好的“下不為例”變成了“屢試不爽”,久而久之便會放鬆警惕、降低要求、迷失方向,最終自己栽倒了,前途斷送了,家庭破裂了。一些地方和部門風氣不正、組織渙散,也是因為不講規矩,不按黨章等規章制度辦事,反而津津樂道搞“小圈子”,盛行各種各樣的潛規則,以致積弊日深、積重難返。

  人不以規矩則廢,黨不以規矩則亂。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對一個擁有8600多萬黨員、在一個13億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尤須嚴明紀律、嚴守規矩。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西柏坡的“六曰”箴言,再到今天的“八項規定”,無不體現黨對自身、對形勢、對未來事業的清醒認識,無不體現深沉的規矩理念和紀律意識。正是在一系列紀律規矩的約束下,我們黨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黨員幹部才能正道直行、大道為公,而不至於跑冒滴漏、跑風漏氣,脫崗離譜、脫軌越界。

  古語云:“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群眾看幹部,既要求黨員幹部要做遵紀守法的表率,也要負起防止歪風惡習帶壞群眾的責任。黨員幹部作為黨的“形象代言人”,遵守紀律和規矩沒有捷徑可走、小路可抄,關鍵是要牢牢記住黨員身份,常懷律己之心,常思紀律威嚴,常築紀律意識,凡事做到思紀而行、量紀而為,在思想上與黨同心同德,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動上不打半點折扣,才能真正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進退有度不犯規的境界。倘若只把“守紀律、講規矩”當做口號、流於形式,就難免說一套、做一套,出現臺上臺下“兩個樣”、所言所行“兩張皮”的現象。

  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一堆制度不如一次執行。加強紀律建設,不僅要抓緊健全完善制度,更要在貫徹實施上下更大功夫,絕不能只是嘴上說說、紙上寫寫、牆上掛掛。各級黨組織必須牢牢牽住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把加強黨紀教育、黨紀監督作為分內之事、應盡之責,始終抓在手上,層層傳導壓力,形成全黨上下一起抓紀律建設的良好局面。各級紀委要充分履行監督執紀問責的職責,從嚴執紀、敢於碰硬,對違紀行為堅決查處,對問題突出、造成惡劣影響和嚴重後果的,要嚴格追究有關領導幹部的責任,確保紀律成為剛性約束。

  篇2

  各位同志們:

  大家好!

  嚴以律己出自宋朝陳亮《謝曾察院啟》:“嚴以律己,出而見之事攻;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其意為嚴格約束自己,放手一搏時就要有所作為;心懷子民,作為都是關於治國之道的。嚴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於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古語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嚴以律己,是領導幹部的安身立命之本,為政之基。在新形勢下,領導幹部所面臨的考驗與誘惑複雜多樣,唯有常懷律己之心,方能保持清正廉潔。

  嚴以律己當敬畏群眾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唯有對群眾心懷敬畏,才能獲得群眾支援,站得牢,立得住。要做到敬畏群眾其實不需要太多紛繁複雜的東西,只需要領導幹部牢記權為民所賦,堅持權為民所用,而不是將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父母官”。

  然而,近年來,極少數領導幹部卻將群眾拋到了一邊,他們只敬畏官職比自己高的人,敬畏風水,敬畏鬼神,卻唯獨不敬畏群眾。他們不去傾聽群眾的聲音,對群眾的監督置若罔聞,面對群眾的告狀更是疾言厲色,毫無懼色。他們視群眾為烏合之眾,認為其目光短淺,自私市儈,人微言輕,掀不起什麼大浪。他們認為,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群眾就應該服從安排,聽從指揮,有權在手,群眾其奈我何?這類少數人執政方式、執政行為,深深傷害了幹群關係,導致民怨沸騰,積重難返,將黨和政府置於了“火山口”、“炸藥桶”之上。近幾年,我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迅速增多,仔細去剖析這些群體性事件,無不發現根源問題在於領導幹部丟失了密切聯絡群眾這個“傳家寶”,導致幹群關係緊張,民生欠賬較多,信訪案件增多,群眾利益受損,以致積怨過深、矛盾一觸即發。

  敬畏群眾當與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絡。敬畏群眾不是對群眾避而不見,敬而遠之,反而更需要到群眾中去,離群眾更近些。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領導幹部才能真正瞭解到群眾需要什麼,有什麼要求,有什麼希望,不需要什麼,排斥什麼,痛恨什麼,在作決策時才不會想當然,“拍腦袋”。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多關懷群眾的冷暖,少一些“個人政績”。錦上添花不及雪中送炭,把群眾利益看得重一些,把個人利益看得輕一些,敬畏群眾,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多辦事,方能贏得群眾擁護和愛戴,方能永固執政之基。

  嚴以律己當慎獨慎微

  慎獨,即獨處時要謹慎,指的是個人獨處時仍能夠嚴格遵守道德和行為準則,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獨處無人時,脫離了群眾和組織的監督視線,各種誘惑撲面而來,這其中最大的誘惑當數權、錢、色。許多幹部經不起誘惑,眼見無人,便腐敗墮落,導致違法亂紀蔓延滋長。

  慎微,即注意小處、小事,是慎獨的應有之義。慎微,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重視細節。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小節並不小,大節、小節,大事、小事,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領導幹部要嚴於自律,加強修養,小處不可隨便,堅持從小事做起,要管得住“小”,勤為善“小”,並在持之以恆的積累中日臻完善。 北宋名臣王安石不愛官、不貪錢、不愛色,是個地地道道的“三不愛”官員。他不戀官位,進士及第後,其他人都汲汲奔走要謀求一個館閣之職或京官留在汴梁,這樣提升的機會多。而王安石主動請求到偏遠地方任職,來到鄞縣***今寧波市***出任縣令,其後幾次辭京官,並在事業最鼎盛之時,堅決辭去相位,回家隱居。他不貪錢財,辭相搬出相府時,所有的官府之物寸草不帶。其夫人特別喜歡那裡的一張床,想按照價格付錢買下來,王安石也沒有同意,因為他認為,這樣將來會說不清楚。王安石不愛女色,終生一妻,更無任何桃色事件,絕無緋聞。僅此三項,便可令王安石名垂青史。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