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歷史故事

  竹子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1

  春秋時代的孔子駕牛車周遊列國,走在山西省平順縣的一個小村莊的路上時,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在路上用土圍了一座城池擋住了孔子的行程,孔子讓小孩讓路,小孩子問孔子:您見過城池給車讓路嗎?孔子只好驅車繞城而過,這個村後來就叫北耽車。

  孔子繼續前行,在路上修城池的小孩子追趕上牛車問孔子:松樹為什麼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綠?孔子回答:松樹心實、油大,所以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綠。小孩子又問:竹子無油、心空,怎麼在冬天也青翠碧綠?孔子答不上來。

  小孩子問:樹上的柿子見過吧,青時是澀的不能吃,紅了怎麼就慢慢不澀能吃了呢?孔子回答說:太陽晒得多了,柿子紅了就不澀了。小孩子再問:胡蘿蔔吃過吧,為什麼埋在土裡的是紅色的,而露在外面太陽晒著頂部是青色的呢?孔子回答不上來,只好結束山西之遊,回車山東,這個村莊後就叫回車村。

  篇2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

  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篇3

  古時武漢長春觀東邊一片竹林,傳說《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所以這裡一直有個“孟宗祠”。***的時候就毀壞了,至今未建。

  《二十四孝》原文: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音du],冬日思筍煮羹[音geng]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詩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釋文:孟宗,三國時江夏人,今武漢市武昌區螃蟹甲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即長春觀東邊竹林***,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看過的人還:

1.竹子的勵志故事讀後感

2.寫竹子精神的文章

3.關於竹子的啟示

4.寫竹子的文章

5.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