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伴我成長勵志演講稿3篇

  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善行伴我成長勵志演講稿,歡迎大家閱讀。

  善行伴我成長勵志演講稿一: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健康善行伴我成長。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中學生要時刻記住“善行生活伴我成長”。

  善行伴我成長勵志演講稿二:

  我有一個要好的朋友,這個朋友已經陪伴我四年多了,它就是:日行一善 。

  從上一年紀的時候,老師就教我們寫日行一善。當時我還不知道日行一善是什麼意思,現在我知道了。就是每天做幾件好事,選一件自己覺得有意義事記下來,並讓見證人簽字。通過這幾年的堅持和努力,我們已經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我每天都在儘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掃樓道,幫媽媽做家務,就連出去旅遊或去姥姥家,也不忘記帶著日行一善的小本子,以便隨時隨地做好事並記錄下來。日行一善不但使我養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並使我懂得了尊重他人,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我知道應該止語靜聽,而不是去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那樣會顯得很不禮貌。

  過去這幾年裡,我們班的同學長大了很多,成熟了許多,更重要的是我們懂得了許多,學會了很多。這一切都歸公於我們的孟老師。是他教會我們做日行一善,並讓我們學會寫日行一善。日行一善雖然不會說話,但是我可以用我的心去感受它對我的教導,我想等我將來長大,成就出一翻事業的時候,我一定會非成感謝日行一善,並感謝教會我們做日行一善的老師,它必將成為我們一身寶貴的財富。

  日行一善像我心中永遠的老師,每時每刻都在教導我,鞭策我。我相信日行一善會永遠陪伴我,使我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得人。

  善行伴我成長勵志演講稿三:

  在我生命的百寶箱裡,有一個最顯眼的東西,那就是——“日行一善”。

  “日行一善”是由我們的語文老師發明的,這個“金點子”在幾年前,沒有被人發現,一但被人發現將燦爛無窮。

  記得在幾年前,我並無認真對待“日行一善”,以為胡編亂造應付過去就行了,有時乾脆就不寫。可現在我不那樣認為了,這時我發現“日行一善”是個好東西,就像一塊金子,使我原本幼小無知的心靈充滿了善。讓我從撿到錢就花的年齡跳了過去,現在知道撿到東西要上交的道理。

  我記得最深的那件事是有一次我和高鬆坐車回家,上來一位老奶奶,竟沒有一個人讓座,這時,我便站起來給老奶奶讓座。

  平平凡凡一件小事,觸手可及,可為什麼有些人竟不願做呢?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良好的“善教育”,沒有善的心。所以才不會做。提倡日行一善,就是為了使人們能夠從基礎上打好善的學習行為,從而做一個文明的人。

  雖然社會上處處都是不道德的現象,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萬眾一心,善的花香一定會沐浴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