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禮儀小常識

  我們的國傢俱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來看看你不可不知的吧!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稱呼禮儀

  在社交中,人們對稱呼一直都很敏感,選擇正確,恰當的稱呼,既反映自身的教養,又體現對他的重視。

  稱呼一般可以分為職務稱、姓名稱、職業稱、一般稱、代詞稱、年齡稱等。職務稱包括經理、主任、董事長、醫生、律師、教授、科長、老闆等;姓名稱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職業稱是以職業為特徵的稱呼,如:祕書小姐、服務先生等;代詞稱是用“您”、“你們”等來代替其他稱呼;年齡稱主要以“大爺、大媽、叔叔、阿姨”等來稱呼。使用稱呼時,一定要注意主次關係及年齡特點,如果對多人稱呼,應以年長為先,上級為先,關係遠為先。

  四、握手禮儀

  握手是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握手時應注意不用溼手或髒手,不戴手套和墨鏡,不交叉握手,不搖晃或推拉,不坐著與人握手。

  握手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應。平輩之間,應主動握手。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順序是: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先上級後下級,先女士後男士。握手時要用右手,目視對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時,一般只輕握對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緊太久。右手握住後,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國常用的禮節,表示更為親切,更加尊重對方。

  國家筷子禮儀小常識

  1. 三長兩短

  小時候,我們一定都有這樣的經歷,因為指頭短,筷子長,所以總是拿不穩筷子,難免出現滑落,就是手握筷子的方式不對,導致筷子呈現長短不一的情形。

  這是不雅觀的***⊙o⊙***哦

  2. 仙人指路

  這可不是黃山的怪石,而是形容吃飯的時候用筷子指著別人說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尤其是面對長輩。所以,一下子回想起小時候這樣做過,被爸爸惡狠狠瞪了一眼的情形,至今還記憶猶新呢。

  3. 品箸留聲

  我們中華傳統禮儀就是,要尊老愛幼,長輩沒有動筷子和入座,晚輩絕對不可以越矩。這時候調皮的小孩子看著滿桌鮮美的食物,饞得只能啃筷子頭,還發出吧嗒吧嗒的咽口水聲,這可是很粗魯的行為。

  4. 擊盞敲蠱

  這個嘛,就是喜歡把筷子當作敲鼓的鼓錘,敲的鍋碗瓢盆發出不同的聲音,看似很有音樂細胞,實則卻是餐桌禮儀的災難。

  5. 執箸巡城

  這是長輩們對我們孜孜不倦的教導,不可以每道菜都吃,最好只吃眼前的兩三個菜,以免造成追著所有菜滿桌跑的搞笑情形。

  6. 迷箸刨墳

  這個問題,我偶爾也會犯,就是看到自己心儀的一道菜的時候,就一直盯著不放。默默將這道菜鎖定,甚至別的客人夾了記下我都心疼不已。其實就是,至少不要看似很明顯的只吃一道菜。

  7. 淚箸遺珠

  這個問題很嚴肅呀,很多人吃飯都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因為夾菜不滴湯漏水,我竊以為是個技術活。所以要麼用碗旁邊的小碟子去接著夾,要麼擺脫旁邊的紳士,嬸嬸們照顧一下啦

  8. 顛倒乾坤

  一般來說筷子的首尾還是極好分辨的,除了一些比較粗糙或者過於精細的筷子,讓人一下子迷惑用反了,就有些尷尬啦。

  9. 定海神針

  將筷子靠放在盛菜的碟子旁已經是不禮貌的,看起來很不衛生,有礙雅觀。更何況將筷子插在菜上面了。

  10. 當眾上香

  將筷子插在白飯碗裡面的時候,一般都會讓家長大驚失色,因為這是隻有在祭奠亡者的時候才有的,所以這個錯誤絕對不要犯。

  11. 落地驚神

  我小時候第一次捱打,就是筷子掉地上了。爸爸二話沒說一個大嘴巴,還去牆角面壁思過了。所以絕對是落地驚神。導致現在筷子只要一掉在地上,我就驚慌地四處張望,還好爸爸不在,長吁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