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三年級下冊十二課想別人沒想到的

  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想別人沒想到的》課文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或者從類似的民間故事入手,或者營造一個相同或者類似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編在此整理了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想別人沒想到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想別人沒想到的》課文

  從前,有位畫師收了三個徒弟。

  有一天,畫師把三個徒弟召***zhào***集在一起,要考考他們。他給每個徒弟一張同樣大小的紙,讓他們畫駱***luò***駝***tuo***,看誰畫的駱駝最多。

  徒弟們想了一會兒,便拿起筆畫了起來。

  大徒弟用細筆密密麻麻地在紙上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畫完以後,他很得意,以為自己畫得最多。

  二徒弟想:紙只有這麼大,要畫出最多的駱駝,該怎麼辦呢?於是他畫了許許多多駱駝的頭。他畫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畫師看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讚。原來,小徒弟只畫了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mián***不斷的山峰,一隻駱駝從山中走出來,另一隻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看到畫師稱讚小徒弟的畫,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

  畫師說:“你們看這幅畫,畫上雖然只有兩隻駱駝,但它們在連綿起伏***fú***的群山裡走著,若***ruò***隱若現,誰也說不清會從山谷裡走出多少隻駱駝,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

  兩個徒弟恍然大悟。

  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想別人沒想到的》課文教學札記

  學生,並非是一個一無所知的或不成熟的認知主體,而是一個在生活著並不斷經歷著的有一定認識能力、並迅速發展著的人,從他們與教材的關係來看,他們不僅是學習者,更是創造者。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重組教材,把教材作為“誘餌”,去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提高寫作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徐老師在課堂中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

  1、聽了畫師的話,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嗎?***理解 “恍然大悟”***

  2、大徒弟和二徒弟道理是明白了,但此刻的心情肯定是複雜的。他們會想些什麼?或者會對小徒弟說點什麼?你能把課文接下去寫一寫嗎?

  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鼓勵學生的學習個性化和創造性,珍視每位學生的個人體驗與學習感受,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真像虞老師所說有些課文雖沒有留白,但我們可以創設空白。教材的價值,從某種角度講最終是通過教師的智慧教學來實現的。讓我們善於把教材變為“一溪活水”,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學習,讓語文課程更具有發展性。

  文中,畫師評畫是全文的重點。因此不管是徐老師在試教時還是在評課討論時都對是否應故意把它隱去引起了強烈的關注,我也主張把它暫時隱去。目的就是給學生一次思考練說的機會: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為什麼畫師對他們兩個人的畫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加以稱讚呢?由於文章在關鍵之處嘎然而止,這樣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產生急於補充教材的衝動。而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這三幅畫,自己去體驗小徒弟畫的妙處,明白師父稱讚小徒弟的原因。最後引導學生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說一說,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想,這比直接讓他們去讀畫師的話要好的多。

  但是對徐老師安排的拓展活動我有一些想法,徐老師在最後安排拓展內容:

  1、引言:

  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你有沒有聽到過?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2、師出示一些此類故事的題目:

  我覺得學完課文中的故事,學後又引出類似創新的故事。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我想,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符合他們那種的愛聽故事的心理。但是光用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單一。我認為在新課快要結束時,不妨安排一個實踐操作:書中比賽看誰駱駝畫得多,我們就來比賽看誰駱駝畫得大。這樣的題材,有順手捏來之妙處,不會有牽強附會之嫌疑。通過比賽,可以鼓起學生想創新的慾望,學到一點點以小見大這種創新的方法,體驗到創新的滋味,又在創新的過程中明白了道理:創新頭腦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要平時積極動腦,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總之,如何對執教內容進行有個性的構建,虞大明老師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指點“依據文字,適度拓展”,“拓展的內容應於文字的內涵相符”,只有這樣閱讀教學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營造思辯的空間。

  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想別人沒想到的》課文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遇事要善於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重點:

  學習他人遇事要善於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根據自學提示,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邊讀邊想,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用筆畫出三個徒弟各是怎樣畫的句子。

  3、說說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

  二、彙報交流

  1、同桌互相檢查

  2、指旬讀,想機指導讀流利。

  交流思考問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

  說說為什麼師父誇小徒弟畫得好?好在哪裡?

  ***根據交流,重點讀師父說的話,體會好在哪裡?***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讀好三徒弟各是怎麼畫的,以及師父的話。

  四、總結,隨文閱讀

  總結:一張紙,即使畫滿了駱駝,也是有數的,兩小徒弟不公畫法簡潔,而且利用山路轉彎,只畫了兩頭行走的駱駝,意味深長,給人無限想象。這就是想別人沒想到的,只有這樣,才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創新。你通過讀書或在生活中發現還有沒有這樣的事?***自主談,教師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隨文閱讀《踏花歸去馬蹄香》,畫一畫,看看誰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踏花歸去馬蹄香***寫作趣談***

  伍玉成

  宋朝時候,有一次畫院招考。考試是命題作畫,題目是一句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

  考場上安靜極了,應考者都在認真思索。有的認為詩句的重點在“踏花”二字。於是就畫了一些花瓣,讓一青年騎著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這不正是踏花麼?表現了那春遊之後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後,覺得重點是在“馬”上。踏花也好,歸去也好,馬蹄也好,都離不開“馬”。於是就精心地畫了一匹駿馬,一青年騎在馬上從花叢中疾馳,顯得很有氣勢。

  也有的人琢磨“馬蹄”應是重點,因此在畫紙上突出那騰空的馬蹄,並在“馬蹄”旁畫著紛飛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揚了起來,馬蹄還不會“香”麼!

  眾多的應考者中,只有一位畫得很特別。他的畫卷上根本沒畫花瓣。他畫的是:夕陽西下之時,一位英俊少年騎在一匹駿馬上。馬在奔騰著,馬蹄高高揚起,一些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

  考生交卷後,考官一張張評選。當他看到那張蝴蝶紛飛的畫卷時,就會心地笑了。這張畫被評為最佳。

  為什麼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評說,應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這考生的成功,關鍵在於他仔細地分析了題目,全面領會了詩句的含義,並找到了體現題意的巧妙的方法。

  畫題中的“踏花、歸去、馬蹄”都是具體的事物,容易用圖形表現,所以一般人都在這表面上下功夫。而題中的重點在“香”字上。這“香”是一種感覺,憑嗅覺所得,而繪畫是讓人從視覺上感受。如何在畫面上體現出“馬蹄香”來就很不容易了。讓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難突出那“香”味。用蝴蝶來烘托真是想法新穎。蝴蝶為什麼追逐馬蹄呢?不正是體現“馬蹄”的香麼。這“香”不是直接畫出來的,而是觀畫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寫作也是一樣,作文之初要仔細分析題意,這就是審題。它是動筆的基礎。然後精心地構思,尋找體現題意的表現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符合題目要求的好文章。

  五、課外拓展。

  1、學習古詩

  風***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2、閱讀《同步閱讀》p66《差別》
 

猜你感興趣:

1.三年級下冊語文12課想別人沒想到的

2.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2課想別人沒想到課文

3.人教版

4.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

5.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