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分別是《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也是我們日常中經常用到的兩個成語。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隻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原來羊圈***juàn***破了個窟窿,夜裡狼從窟***kū***窿***long***鑽進去,把那隻羊叼***diāo***走了。

  街坊勸***quàn***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鑽進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南轅北轍】

  季樑走在路上,遇到他的一位朋友正坐著車向北行駛。

  季樑問:“你要到哪裡去啊?”

  朋友說:“我要到楚國去。”

  季樑不解地問:“你去楚國應該往南走,怎麼反而向北賓士呢?”

  朋友說:“不怕,我的馬好。”

  季樑告訴他:“馬雖然好,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朋友回答:“沒關係,我的旅費很多。”

  季樑再次誠懇地說:“旅費再多,向北走,無論如何也到不了楚國。”

  朋友卻固執已見:“你不用擔心,我的車伕駕車技術非常高。”

  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伕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地方會越遠。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課文都揭示了一個道理。寓言更是從簡單的故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大道理。亡羊補牢,比喻做錯了事及時改正還不算晚。既然羊都已經丟失了,還要修補羊圈幹什麼呢?這種看法很容易在學生中形成共識,有錯誤的話也已經犯下了,還能怎麼樣呢?但接下來的文章告訴我們,因為羊圈有窟窿,所以第二天,羊又丟了,那麼第三天呢?第四天呢?接下來的日子又會怎樣呢?羊若一天天丟失,那最後結果會怎樣呢?學生讀著課文,讀著讀著,亡羊補牢的啟示就牢牢記在心頭了。學習這篇課文,我認為要讓學生多讀,多說,在讀中學生會有收穫,在說中學生會有頓悟。學完課文之後,讓學生去讀更多的寓言,還可以利用班隊會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寓言故事大賽,還可以寫一寫讀後感,交流一下,就會有所得,有所感。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並與同學交流:

  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夥伴的一句話:“通過查字典和聯絡課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

  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裡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

  ⑴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⑵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絡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

  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瞭解到什麼?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後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後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後編排了學習夥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裡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

  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後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後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麼問話又怎麼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 juàn ”,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 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 lóng,在“窟窿”這個詞裡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複雜,教學中可以採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釐”,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後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後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裡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並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說。

  課後練習第二題,教師要儘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後,有三個學習夥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後多讀寓言故事,並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閱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佈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後,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