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課文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分別是《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小編在此整理了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課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課文-原文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隻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原來羊圈***juàn***破了個窟窿,夜裡狼從窟***kū***窿***long***鑽進去,把那隻羊叼***diāo***走了。

  街坊勸***quàn***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鑽進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坐著馬車在大路上飛跑。

  他的朋友看見了,叫住他問:“你上哪兒去呀!”

  他回答說:“到楚國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說:“楚國在南邊,你怎麼往北走呀?”

  他說:“沒關係,我的馬跑得快。”

  朋友說:“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

  他說:“沒關係,我的車伕是個好把式!”

  朋友搖搖頭,說:“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

  他說:“沒關係,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chan***多。”

  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走得越遠,就越到不了楚國。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課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課前準備】

  1、教師:掛圖,生字詞卡片。

  2、學生:收集寓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東西丟了你會怎麼辦?***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寓言《亡羊補牢》,看它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齊讀課題。解題***結合預習***:“亡”是什麼意思?“牢”又指什麼?

  二、感知全文

  自讀,思考: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細讀理解課文

  1、第一自然段:

  ⑴過渡:

  羊為什麼少了一隻?是怎樣丟的?

  ⑵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詞雖簡單,但學生的經驗積累和生活狀況讓他們還不能比較準確的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故需引導孩子觀察、感受。***

  ⑶想一想,說一說養羊人此時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那個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⑵你認為這個人的做法對不對?你打算怎樣勸他?

  ***小組表演,教師要藉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⑶那個人聽勸告了嗎?結果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兩個“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看到羊又丟了,養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現在是怎樣做的?讀一讀,勾一勾。

  ⑵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維

  1、討論從養羊人的經歷中,你吸取了什麼經驗?***引導學生說出寓意。***

  2、你認為這個養羊人是個怎樣的人?說出理由?***可引導學生進行辯論。***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窿”字不要丟一橫,“叼”字最後一筆是提。

  六、作業

  把《亡羊補牢》這個寓言講給父母聽。

  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從家裡到學校,一般情況下,你願意多走路還是少走路?是的!我們一般都不願意多走路浪費時間,但有一個人明明該往南走,他卻偏偏要往北走,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是太聰明瞭嗎?咱們現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讀《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還有哪些不懂?做上符號。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解決問題。重點詞語:提醒、把式、盤纏。

  三、熟讀自悟

  1、採用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知識,從而拋棄教師煩瑣的講解。***

  2、課文中主要講了幾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要到楚國去的那個人取個名字,並說明理由。

  3、***學生說理由實際就是在評價此人***這給人真的很笨嗎?他是不是蠻不講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麼?***引導學生解析課文***

  朋友楚國人***學生取的名字***

  在南邊馬跑得快

  越遠車伕是個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盤纏多

  ……

  ***板書***

  4、假如你是這個楚國人的朋友你會勸他嗎?怎樣勸?同桌、小組表演。

  5、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國?說說自己的理由。***相機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6、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點什麼呢?

  四、總結寓意

  討論:這個人的做法好不好?為什麼?

  五、學習生字

  重點提示:“街”可同“銜”對比;“纏”字別忘一點。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勸─→又丟─→修─→再也沒丟

  有錯─→就改─→不算晚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課文-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並與同學交流:

  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夥伴的一句話:“通過查字典和聯絡課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

  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裡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

  ⑴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⑵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絡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

  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瞭解到什麼?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後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後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後編排了學習夥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裡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

  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後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後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麼問話又怎麼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 juàn ”,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 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 lóng,在“窟窿”這個詞裡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複雜,教學中可以採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釐”,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後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後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裡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並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說。

  課後練習第二題,教師要儘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後,有三個學習夥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後多讀寓言故事,並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閱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佈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後,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