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道德小故事

  生動有趣、情節富於變化,如能巧妙運用於課堂中,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提高學生聽說和寫作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於國家的治理,可以說是盡心盡意的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北岸***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裡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並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於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著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鬥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後,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說:“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脫逃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麼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域性,不能只看表面和區域性。鄰國國君不管災荒年間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愛百姓的國君。梁惠王常調動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愛百姓的國君。

  篇二

  宋國有個人善於炮製防止凍裂的不龜***jun***手之藥,他的家族靠著這個祖傳祕方,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始終勤勤懇懇,披星戴月,但由於收入菲薄,生活總是很貧困。

  有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聽說有不龜手之藥的祕方,願以百金求購。這可是個大數目!不龜手之藥的主人動心了。但想到祖傳的祕方要賣出去,也是件大事,於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員共商轉讓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議論,最後總算統一了思想:祖祖輩輩以漂洗絲絮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藥方,可以獲取大筆金錢,何樂而不為?於是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藥方賣出去。

  客人得到祕方以後,立即奔赴吳國,對吳王說,今後將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為凍手犯難了。不久,越國大軍壓境,吳國告急,吳王委任此人統帥大軍。此時正值嚴冬,吳越兩軍又是進行水戰。由於吳軍將士塗抹了不龜手之藥,戰鬥力特別旺盛,因而大勝越軍。班師回朝後,吳王大喜過望,頒詔犒賞三軍,同時將獻藥之人視為有特殊貢獻的統帥,割地封賞嘉獎他。

  同樣是這個不龜手之藥,宋國人世世代代用來漂洗絲絮,結果始終貧困交加;而吳國用來作戰,則可以戰勝敵國。由此可見,同樣一個事物,由於使用方法和物件不同,其結果和收效也會大不一樣。

  篇三

  從前,在鄉下有一個人,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儲存種子的時候,將一把斧頭忘了從地窖中帶出來。幾天以後,他在又要用斧頭時,才發現自家的斧頭已經丟失了。放在自己家的斧頭到哪裡去了呢?他在自己家的門後面,桌子下面,堆柴草的房裡到處找遍了,還是沒有找到,他就懷疑是他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到底是不是鄰居家的兒子偷了呢?沒有證據不能亂講。於是,他仔細地觀察鄰居家那個兒子,覺得是他偷了斧頭了。看他那走路的樣子,很像是偷了斧頭的,不僅如此,連他的神態、動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說話時的聲調,都像是偷了斧頭一樣。總之,越看越像,幾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了我家的斧頭了!

  又過了幾天,這個人又要到地窯去儲存物品了。當他挖開地窖門,下到地窖裡的時候,發現了自家那把不見了好多天的斧頭正躺在自家地窖裡的地面上。

  到了第二天,這個人再去看鄰居家的兒子的時候,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連笑的神態,一點兒也不像是偷斧頭的樣子了。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遇到問題要調查研究再作出判斷,絕對不能毫無根據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地瞎猜疑,往往會產生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