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六年級畢業班的語文教學反思就極其重要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案例1

  我們小學教師特別是六年級的教師肩負著學校領導的厚望,承載著家長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託付著學生對未來的美好願望,更重要的是我們培育的是祖國明天的未來與希望。可謂是眾“望”所歸。如何讓學生在這即將畢業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語文學習方面學有所取學有所獲呢?下面我謹對參加工作以來在語文方面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狠抓生字詞教學不鬆手

  生字詞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六年級雖然是高年級,生字詞的教學不像低年級那樣繁瑣,但是,我們教師應當把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作為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看待。

  在平日教學中,每講一篇課文之前,都要求學生預習課文,預習時學生要將所預習的本課生字每字寫五遍上交,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看學生到底能把生字寫到什麼什麼程度,出錯錯在哪裡,這樣老師就掌握了學生書寫生字的第一手資料,講新課的時候就可以針對出錯多的生字重點指導書寫。這樣就把對問題的發現提前,為解決問題留足了時間,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語文生字詞教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於複習的次數及每次複習所間隔的時間的長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課都對學生進行聽寫,記錄學生出錯多的生字,每課過關,這次聽寫沒有過關的在此聽寫,直至所有學生過關為止。單元結束後以每單元為單位進行聽寫,也是直到所有學生過關為止。單元過關以後再把每一課聽寫時出錯多的生字聽寫一遍,加強鞏固,加深記憶。練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試的時候就會像平時老師聽寫一樣輕鬆應對了。

  二、從教材整體出發,扣住重點訓練專案,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全冊課文分成若干組,而且也體現了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這樣編排對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學生的收穫也是甚微,抓住重點訓練專案,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為主線,就可以把教學重點凝聚到每篇課文,集中體現重點訓練專案,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華。

  三、實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畢業考試中,語文課外閱讀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大的,憑空拿幾篇學生從未學過的文章來讓學生做,實際上這是對學生平日學習能力的考察。所以,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平日上課或課後練習時,不只是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閱讀講完了就完事了,還要教給孩子做某一類題目的方法,比如在講解一篇課外閱讀時,看這篇文章是寫人的還是狀物的?寫人的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狀物的文章又是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這兩類文章在考試的時候一般會怎樣考?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一類題目怎麼做?概括段意要怎樣概括?不同類的文章概括段意又有怎樣的區分?……凡是在我們平日上課和做練習時能夠遇到的文章或是題目型別,我們老師可以給學生歸類整理,把這些學習方法都教給孩子,讓學生在閱讀和練習中學到好的做題方法,久而久之轉變成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相信學習成績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四、勤寫多練,積累素材,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要想讓學生在作文能力上有一個好的提升,也並非一日之功。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讀書札記,建立課堂小練筆本,把課堂的小練筆寫到一本本子上,時間久了,這也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在學習中遇到優美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個好的詞語,都讓學生摘抄下來熟讀甚至是達到背誦,我想只有我們在平日裡勤寫多練,不斷地積累作文材料,才能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固的基礎。當然,學生不可能如老師之願總是把作文寫得流暢優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想辦法去幫學生一把,就拿今年我所教的班級來講,全班63名學生,上交上來的作文在一個星期內批改完是比較困難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學生打好草稿後我先是讓他們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頁紙上,每天定量批閱,我先把每名學生的作文批閱一遍,寫得好的地方大加讚賞,不盡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議,和學生共同修改後,讓學生把修改後的作文抄到作文字上。再次批閱就比較省時省力了,寫好的作文讓學生熟讀,讓這相對來講比較流暢的文章在學生腦海裡流下深刻印象,那麼日積月累,長時間這樣修改下去,學生的作文能力應該會有很大提高的。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精細活,以上我所說的幾點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不成熟的個人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把工作做精、做細,做周全,我們畢業班的語文教師會不負眾“望”,會收穫屬於自己的別樣天空!

  案例2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 外國名篇名著”專題共安排了4篇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其中,前兩篇為短篇作品,後兩篇為長篇作品。閱讀時要求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關心人物的命運。有條件的還要求學生在找一些外國名著讀一讀。

  本組所選的4篇課文,有兩種呈現方式:《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安徒生童話和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名篇,是單篇的作品;另一種是外國文學名著《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片段。

  《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學生了解到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裡在街頭被凍死,在她死前看到了許多令她無比幸福的情景,最後,她的死使她徹底地擺脫了,永遠地幸福了;讀了《凡卡》後,學生明白了當時沙皇統治的黑暗,使很多貧苦的家庭都破產了。農民沒有土地,只好到處去找事情做,就連凡卡這樣的小孩子也要去幫別人做事,可見,當時的社會黑暗極了;《魯濱孫漂流記》讓學生明白了學會生存的重要性,從魯濱孫的身上學到了許多好品質,如堅強不屈、勇敢面對困難等好品質;《湯姆·索亞歷險記》讓學生體會到了湯姆那種敢於探險、追求自由的性格特點。然後我引導學生對《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兩課進行了對比,使學生明白兩課的異同。

  通過學習本組內容,學生又瞭解了一些外國文學的特點,瞭解了一些外國的著名作家以及他們的一些故事。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句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後學生都在借閱外國文學作品,男同學尤其喜歡《魯濱孫漂流記》。還有好多同學迫不及待地寫下了讀後感受,與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比童年,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不足之處是:學生自讀的能力、質疑能力還需要大力提高;默讀課文的速度不夠快。

  案例3

  《凡卡》教學反思

  和學生一起學 一起探究

  回顧《賣火柴的小女孩》順勢講到《凡卡》一課,契科夫筆下的九歲凡卡又是怎樣悲慘的生活呢?學習課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熟課文,標註自然段。接著一段一段瀏覽讀,說出每段的大致意思,這樣就自然明白了文章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來寫的。其中寫信部分有信的內容和回憶部分。寫信當中穿插了回憶鄉村生活的情景,這種寫法就叫插敘。

  引導學生讀,和學生一起學,一起探究自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

  深入下去探究文章的內涵,讀信的內容體會凡卡的悲慘生活。從關鍵句,關鍵詞中充分感受到這樣的生活讓凡卡只有死路一條了,從而認識到社會的不合理。讀中說體會,體會中讀是感悟深刻文章的一種樸素的方法,也是心靈和文字對話思考的過程。

  再來學習穿插的回憶鄉村生活部分,學生美美地讀著,多美好的生活啊,難怪凡卡求爺爺把他接走。可凡卡能被爺爺接走嗎?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連結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走進當時社會去思考,去理解。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爺爺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悲慘的命運控訴著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

  可最後作者卻寫凡卡做了一個甜蜜的夢,夢見爺爺讀他的信。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探究中體會文學的魅力,不必多講,點到就讓學生多多讀,讀中體會文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