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名家丁尚明散文名篇

  丁尚明發表過上百篇文學作品,數十篇文學作品被收錄各種圖書文集。其散文作品有的被《特別文摘》轉載,有的被多省、市選作高考模擬試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精選的名家丁尚明散文名篇,供大家欣賞。

  :窗臺之上幽蘭香

  滿天的飛雪飄飄灑灑,獵獵的朔風陣陣襲來。在暴風雪的撕扯中,我終於踉踉蹌蹌地走近了家門。

  推門而入,一股濃郁的清香撲鼻而來,我被房間裡瀰漫著的這種悅人的香氣驚住了。稍頃,我終於反應過來,顧不得脫去沾滿泥水的鞋子和溼漉漉的外套,驀地奔向我臥房的窗臺。哦,我那盆叫做鐵骨素的蘭草開花了,一陣狂喜立刻掠過心頭!

  我細細地端詳著,在翠綠狹長的葉子間,羞答答、悄悄綻放的小花,它是那樣的潔白晶瑩,它張揚的花瓣,高挺的花蕊,讓人想起了天空中振翅南飛的大雁,想起了熱戀中嬌羞嫵媚的姑娘,想起了款款步入婚禮殿堂的白雪公主……如絲如縷,若濃若淡,我微閉雙眼、噏動鼻翼,貪婪地嗅吸著這誘人的幽香,我的心兒醉了。

  說來,連我自己也難以置信和不解,作為在綠色軍營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熱血男兒,身上早已灌注了軍人特有的冷峻、耿直、倔強、不屈的基因,平日裡不嗜菸酒不慕粉黛不介衣食的我,唯獨對這一縷碧草情有獨鍾。說起來,我對蘭的熱愛可以說幾近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一得空閒,我就不由自主地到花市花坊轉上一圈,可以說我的足跡踏遍了城區大大小小的花市花坊。看倦了本地花草,我就約上三五知己,隔三差五地驅車前往上百公里的青州。青州的黃樓散佈著十餘萬平方米的花市,據說,這裡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花卉集散地。一次次的青州之行,賞盡了奇花異草,我的心靈自然得到了莫大慰籍。一日寧可無寢食,不可不見蘭花草。愛蘭養蘭賞蘭已成為我生活中的最大情趣,像錦旗彩虹春麗龍爪香墨國冠翡翠幾十個品種的蘭草,佔據了我整個房間的窗臺,我把蘭草視做我的另一個乖巧女兒,蘭草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蘭草素有“空谷佳人”、“花中君子”的美譽,她的幽香則是舉世公認的“王者之香”,是大自然中任何花草難以比擬的。她碧綠油光的葉子其軟嬌姿婀娜,其斜飄逸灑脫,其立雄健剛勁。剛柔相濟中,透著靈動秀氣、溫文爾雅的風韻。她的花色清雅純潔、超凡脫俗。革命前輩董必武先生稱蘭為“氣清、色清、姿清、韻清”,這“四清”便道出了蘭的精髓。

  蘭草獨有的豐富內涵,也凝聚成了千千萬萬愛蘭人的精神寄託。從古自今,有數不清的人中龍鳳以蘭壯志,把蘭的品質化作自己的精神圖騰,又有多少清高的文人雅士,為蘭癲狂,詠蘭繪蘭寫蘭畫蘭。翻開華夏恢巨集的歷史長卷,關於蘭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可謂浩若繁星。我尤喜歡“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畫的“蘭竹石”,“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通過“蘭竹石”,讓世人窺見了鄭大人那正直無私的氣節和光明磊落的胸懷。對於詩詞歌賦,我則喜歡明代薛網的《蘭花》詩: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

  說來,我與蘭的結緣,還真像熱戀中的痴男怨女。最初,蘭在我眼裡,和那些荒野叢生的茅茅草狗尾巴草沒啥兩樣,但隨著對蘭的瞭解,越發喜歡上了她。漸漸,她在我眼裡不再是一株草,她就像我仰慕已久的繆斯女神,悄悄走進了我的心房。我愛她――這大自然的精靈,我愛她同樣不只是因其馥郁芬芳、俊秀飄逸,我愛她“不與桃李爭豔,不因霜雪變色”、 “不為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委瑣”的品格。

  蘭深深根植於我的心田,因為胸中有蘭,每逢出差在外,我總設法去當地的花卉市場看看,如能淘到一株自己喜歡的蘭,則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記得那年,我有幸赴革命聖地井岡山學習,臨行前我就暗自思忖,如果能帶回一株井岡蘭那該多好啊!對井岡蘭的這種情思,其實,來源於我早年知曉的朱德與蘭的故事。

  朱德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他不僅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元帥,也是一代愛蘭如痴的名將。他愛蘭養蘭贊蘭的佳話已廣為傳頌。

  朱德愛蘭,尤其愛井岡山的幽蘭,因為井岡山的蘭花浸潤著革命者的鮮血,井岡蘭也寄託著他對當年並肩戰鬥的親密戰友、革命伴侶伍若蘭的一種深深懷念與哀思。伍若蘭是湖南耒陽縣金南村人,1926年,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在她的發動下,耒陽縣很快組織起一支農民武裝,打土豪,除惡霸,威震四方。後來,這支農民武裝與朱德、陳毅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會合。

  1928年初,伍若蘭與朱德結成了革命伴侶。1929年1月,國民黨軍隊調集21個團的兵力,企圖分五路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施第三次“圍剿”。為儲存實力,擺脫敵人的瘋狂進攻,毛澤東、朱德和陳毅率領紅四軍3600多人向贛南轉移。2月2日凌晨,在圳下村休整的朱德部隊被敵人包圍,為掩護朱德及紅軍戰士撤離,伍若蘭帶領戰士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受傷被俘。

  為得到紅軍的情報,敵人對伍若蘭施盡了各種酷刑,踩槓子、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終一無所獲後,氣急敗壞的敵人便將她槍殺,並殘忍地砍下她的頭顱,在長沙城掛竿示眾。年僅26歲的伍若蘭犧牲的噩耗傳來,朱德仰天長嘆,泣下如雨。從此,亡妻伍若蘭高尚無私的品質和英勇無畏的形象,便永遠烙在了朱德的心靈深處,紅軍和井岡山人民稱讚伍若蘭是“井岡山上永不凋謝的幽蘭花”。

  在井岡山學習的間隙,我費盡周折,終於在一商鋪淘得了一株井岡蘭,我把她視若珍寶,精心蒔養在窗臺上。端詳著這株井岡蘭,腦海中便浮現出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開創革命根據地歷經的艱苦歲月,想起八角樓徹夜不熄的燈火,想起毛委員揮毫題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情景,想起長眠在巍巍井岡的48000多名紅軍戰士……

  與蘭對視已成為我的一種習慣,與蘭對視之後,頓感神清氣爽,眼睛不再幹澀,焦燥的心也緩緩地平和舒展開來。其實,人生就像一株幽幽蘭草,靜靜地生長,默默地開放,不與百花爭豔,只為不負時光。獨居幽處而不感寂寞,與世無爭而不孤芳自賞。淡泊自然,不悲不喜,靜靜綻放,留香人間。

  每晚,伴著幽幽蘭香,我酣然睡去。很快,便沉浸到那美妙、恬靜的夢境裡!

  :像樹一樣的活著

  一整夜的暴風雪,沒有阻擋住人們早起的腳步。天剛一放亮,我便被賣早點的小販的吆喝聲吵醒。到年關了,手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想到這裡,一向懶起的我趕緊來了個鯉魚打挺翻身下床。我走出家門,很快淹沒在了獵獵的風雪中。

  踩著“咯吱咯吱”的積雪,我深一腳淺一腳地踉蹌前行,不經意間,我被沿途的那一幕幕驚住了:昔日那錯落有致的霓虹燈,已被蹂躪得不成樣子,有的燈箱被扯得呲牙咧嘴,有的玻璃碎片撒滿一地,有的蜘蛛網似的電線裸露在空中……而那被鋼筋鐵骨支起的一塊塊廣告版,看後更是讓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有的搖頭晃腦搖搖欲墜,有的倒臥雪中形同殭屍……而與之形成顯明對比的是,道路兩旁那一排排極不起眼的白蠟樹,卻好似銅牆鐵壁,依然整整整齊齊地屹立在大地上!我在白蠟樹下駐足,仰望著她那被積雪壓彎的枝頭,撫摸著她那粗糙乾癟的樹幹,我在思索:同在一片天空下,作為黃河口地區最普通的白蠟樹,為什麼會遭嚴寒摧殘而不屈?為什麼會被風吹雪打不彎腰?

  思索中,已在我記憶深處落地生根的那些樹,又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的家坐落在魯西平原一個貧瘠的山崗上,院門前生長著一棵粗大的山椿樹,這棵樹在這裡生長了多少年,連父親也說不清,但這棵樹卻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盡的歡樂,我也是在這棵山椿樹的庇護下長大成人。夏天,在濃濃的綠蔭下,我看孃親織布紡線,我跟奶奶學唱一首又一首好聽的童謠:

  小老鼠,上燈臺

  偷油喝,下不來

  叫奶奶,奶奶不在

  喵喵喵,貓來了

  嘰裡咕嚕滾下來!

  ……

  在與奶奶的耍逗中,祖孫倆歡聲笑語。累了,我就偎在奶奶的臂彎裡裡呼呼大睡。一覺醒來,不甘寂寞的我又到樹下逮幾隻椿咕咕把玩。手一著它,那椿咕咕就倒下裝死再也不動,無奈,我只好把它放在手心裡, 一隻手不停地敲打著另一隻手腕, 嘴裡一邊唸叨“椿咕咕喝涼水,你娘打你三棒錘”。這招果然靈驗,眨眼間那椿咕咕又爬動起來……那種愉悅、愜意,至今想來心裡還暖暖的甜甜的。

  記得在我參軍那年的夏天,山椿樹不幸被雷電攬腰擊斷。看著它折斷的軀幹,心疼得我竟嚎嚎大哭,好幾天茶飯不思。後來,爹勸我說:“這山椿樹沷辣著呢,甭看它折了,明年它還會發出新枝,還會在周圍長出很多小樹呢!”果不其然,如爹所說翌年春天那棵山椿樹不僅長出了新枝葉,而且在它周圍還萌發避出許多小樹。如今,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奶奶早已作古,爹孃也辭世三載,我也即將告別不惑之年,而故鄉老宅門前的那棵山椿樹,依然把根深深扎進故鄉貧瘠的石縫間,迎著歲月的風霜雪雨,頑強地擴充套件著它生命的年輪!

  那年10月,十八歲的我背起行囊,告別故土親人,告別那棵伴我走過童年時光的山椿樹,我參軍來到位於黃海之濱的一個鹽區。我清楚地記得,走下解放車時,空曠無垠的鹽灘上僅有的兩棵樹立時映入眼簾。看著那光禿禿的樹幹,在海風中瑟瑟抖動,一陣淒涼、酸楚的愁緒立時縈繞心頭。鹽區的生活異常艱苦,我們的生活用水都是從幾十裡外用船運來的。時間一久,我便對那兩棵樹產生了興趣:鹽區的地下全是鹹水,這兩棵樹是怎麼活下來呢?後來,長年在鹽場勞作的一個師傅告訴我,這樹叫合歡樹,它早已習慣了這裡的環境,能耐得住地下的鹹水。轉眼到了五月份,那樹上果真吐出一粒粒露珠般的嫩芽,那嫩芽很快舒展出片片新綠,這綠色給死寂乏味的鹽區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這些遠離故土、正值青春期的士兵帶來些許心靈上的慰籍!沒過幾天,合歡樹的綠芽間生出一團團的絲絮,那粉嘟嘟的花絲從骨朵裡伸展開來,一個個像走出閨閣、情竇初開的妙齡少女,俏麗的眉眼間流露著一泓秋水,阿娜的芳姿讓人目不睨視,那淡淡的清香泌人心脾。稍一靠近輕輕一碰,那葉子竟含羞地捲曲起來!我曾這樣想,這那是什麼樹呀,這又分明是一個個頑皮的少年依偎著媽媽在撒嬌!

  轉眼到了雨季,鹽區的天如同孩兒臉說變就變,本來風平浪靜的天空,忽兒就黑雲密佈、狂風大作起來。那合歡樹就像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任憑年復一年的風吹雨打,依然屹立於茫茫海灘,依然故我的發芽開花結果。後來,我隨部隊離開了鹽區,但那兩棵合歡樹和戰友寫下的那首《黃海灘的合歡樹》,卻深深鐫刻在我的記憶裡:

  那茫茫的海灘

  是你我的距離

  你問我

  我們何時才能相聚

  手挽手徜徉在夕陽裡

  我要回答你

  這裡還有我的鹽場

  我的幾百個兄弟

  我不能忘記

  我的軍帽上還頂著厚重的八一

  我知道

  我對你的愛

  就像這海灘的合歡樹

  不豔,卻純潔素麗

  不躁,卻沁人心脾

  我願默默在心裡

  為你阻擋風雨

  歲月的河流沖走了我的青春,生活的磨礪讓我變得沉穩堅強。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我遇見過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幼,他們讓我懂得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看到過林林總總的灌木喬木,儘管這些樹有些普通的像白蠟、像山椿……但它們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如佛所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無論它是什麼樹,都須先從一粒種子做起,隨風飄散,迴歸大地。無論是身處戈壁沙漠,還是鹽鹼荒灘,它們總是把根深深地扎進泥土裡,從不過多地乞求陽光雨露的恩賜,從不迴避懼怕風刀霜劍的侵襲,從容地生根發芽,默默地開花結果,最終為大地送去一片綠蔭!

  我想,作為有思想、有意志的人,如果誰走進了樹的內心,如果誰具備了樹的品質,那麼他一定會變得更加強大、堅韌和無畏,一定會成為生活的強者。我願意像樹一樣的活著!

  :我在城池牽掛故鄉

  時間是一條長長的河,對我來說故鄉就是那河的源頭。自從在河的源頭破卵成魚,我這條沾滿土腥味的魚兒,就不停地隨波逐流。遊呀遊,倥傯間我竟遊離源頭三十二個春夏,歲月的流沙也漸次沖刷著故鄉留給我的那點僅存記憶。遊呀遊,我終於游到了一座叫做城池的地方,在這座用鋼筋、混凝土堆砌的幽深城池裡,我囿於一隅,無奈地噬齧著生命的餘年。

  “媽媽在世,家鄉是我的老家。媽媽沒了,家鄉只能叫做故鄉了。”網上流傳著一位軍人的詩《媽媽沒了,兒子就做完了》。在這首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詩篇裡,唯獨這兩句深深烙在我的腦際。我的至愛雙親已故數載,我也只能把生我養我的地方喚做故鄉了。

  家鄉、故鄉雖一字之差,但每每寫下“故鄉”二字,我的心就不由地戰慄,那種無可言狀的惆悵、酸楚便乘襲心頭。我知道,在情感世界裡,“故鄉”意味著那片我熟知的山野田園漸行漸遠,意味著那濃濃的血脈親情日漸寡淡。

  天宇間拉下夜的帷幔,星星兒又調皮地眨巴起晶亮的眼睛,沿街的霓虹開始炫耀各自絢斕的色彩,廣場上大媽們正伴著悅耳的音樂扭得歡實,馬路上車水馬龍、行人匆匆……我知道,這一切只屬於這座城池,我的心已迴歸故里……

  黃河之濱的魯西平原上,有一個叫東阿的古老縣城,這裡鍾靈毓秀、英才輩出,也是被歷代《本草》譽為“上品”、“聖藥”的阿膠原產地。在這座古城東南十餘公里處,有一座綿蜒數公里、橫貫南北的山巒群嶺。極目遠眺,此起彼伏的山巒群嶺活像一隻翱翔天空的鳳凰鳥。這樣一來,這裡很自然地被人們稱之為“鳳凰山”。我們村就座落在這美麗的鳳凰山上,鳳凰山是我生長的地方。

  村子的東邊是草木葳蕤、宛若臥龍的防洪大堤,大堤下九曲黃河在這裡突兀轉身搖頭擺尾向東奔去。村子的西邊有一片老梨樹,這片老梨樹究竟生長了多少年,連村中最年長的老者也說不清,反正那棵棵梨樹粗得連個成年人也摟抱不過來。冬去春來,沉睡了一個冬季的老梨樹緩緩甦醒,它如同萬物不負春光,起勁地伸展著乾癟蒼老的筋骨,抽枝、吐綠、發芽,開始了它生命的新輪迴。滿天梨花飛雪,空中芬芳四溢。樹上,百鳥齊鳴,蝶飛蜂舞;地上,遊人如織,歡歌笑語。此景此情,我想陶翁筆下的桃花源莫過於此!到了中秋,村裡家家戶戶都會分得不少的梨子。雪花梨個大如拳脆甜爽口,香面梨小似牛鈴綿軟如脂。傍晚時分,秋忙的村人早早收工回家,一家老小圍坐在天井裡吃梨賞月,那場景其樂融融!

  村子以南約十公里處有座魚山,在魚山西麓坐落著三國時期“建安之傑”曹植的墓地。史載,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任東阿王的曹植一日臨登魚山,看到此山面黃河,瞻泰嶽,便生髮感慨“喟然有終焉之志,終葬此地”。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四十一歲的曹植改任陳四縣***今河南淮陽***王后,因多次上書不得重用憂鬱而死。曹植死後,他的兒子曹志遵囑於次年將其歸葬於魚山。村子以北六七公里處的艾山,則是有名的黃河水文站。狂傲不羈的黃河,在這裡陡然收斂起火爆脾氣,原本寬闊的河床一下子縮成個狹窄的漏斗,為人間增添了一個“秋觀浪湧冬觀冰,正月十六放河燈。黃河鯉魚跳卡口,艾山腳下鎖蛟龍”的天然奇觀。

  故鄉是我童年的樂園,鳳凰山留給我許多美妙的記憶。那時的鳳凰山真真是一隻嬌豔的“鳳凰”。春天,整個山巒覆蓋上翠綠的衣裳,山上的柿子樹、酸棗樹、土桃子爭相掛果,山菊花、馬蘭花、鴛尾花、芋頭花及一些不知名兒的花兒開遍山野。夏天,鳳凰山上熱鬧非凡,蟬鳴聲聲,蟈蟈歡唱,山鼠、野兔、刺蝟在草叢中不停地打鬧嬉戲。它們成了山巒的主宰,山巒是它們的自由王國。那時,夏天的降雨來得特別的勤特別多,雨後的山巒清新迷人、青翠欲滴,一夜間山上的旮旮旯旯長滿密密麻麻的地皮菜***地皮菜又名石耳、地耳等,因地域不同叫法也不一。它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有點像泡軟的黑木耳,它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地皮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是一種適於做湯、涼拌或燉燒的美食***。我上山把那綠瑩剔透的地皮菜採回家,一家人美餐一頓後,娘再把餘下的地皮菜洗淨涼幹存放起來,以備招待家裡的來客。回想起來,我仍然認為那是我迄今吃到的最好美味!

  到了秋天,整個鳳凰山又像一個待字閨中的女子,金色的身上又綴滿了花花綠綠。高處黃橙橙、油光光的柿子像燈籠一樣掛滿枝頭,片片肥碩的柿樹葉如紅雲飄過。低處那一叢叢、一簇簇本不起眼的山棗樹又變得嬌豔無比,一粒粒珍珠般的野山棗在秋風中來回搖動。望著這紅潤晶瑩的野山棗,你不能不垂涎欲滴,儘管嘴裡已滋生出許多酸澀的唾液。冬天也似乎格外的冷,雪也似乎格外的多。一場接一場的大雪把鳳凰山裹了個嚴嚴實實。本該在嚴冬的冷酷和冰雪的肅靜中消停下來的鳳凰山,又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我們這些無所事事、調皮好動的孩童,堆雪人、打雪仗、滾雪球,玩得不亦樂乎!

  大地回暖,冰雪消融。鳳凰山上湧動起股股清流,清流飛瀉而下滋養著山腳下的大地。那時,村子周圍密佈著數不清的溝汊,溝汊里長年潺動著一泓碧波,清澈見底的溝汊裡,成群結隊的魚蝦不時往來穿梭。記得兒時放學鈴一響,我就瘋也似地跑回家,把書包往炕上桌上一扔,提起水桶就往外跑。溝汊裡的魚蝦特別的多,隨便下到哪條溝汊裡,什麼鰱魚鯽魚鯰魚嘎魚黑魚沙裡滾***一種緊貼水底,身上長滿黑色斑點,長不大的魚兒***一會兒就捉滿水桶。我捉的魚兒吃不完,娘有時就拿到集市上賣個零花錢,有時送給街坊鄰居品嚐。

  忽一日,從外面來了許多施工隊,在村子的山腳下呼拉拉建起六七座石灰窯。從此,小山村再沒了先前的寧靜與安祥,村子的噩夢開始了!

  每天,轟隆隆的開山炮不絕於耳,人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心驚肉跳的戰爭年代。要命的是那被炸上天空的飛石,像隕石雨一樣紛紛落下時,村裡可就遭了殃,村民路人被砸傷,豬狗牛羊被砸死,房屋被砸壞則是常有的事。石灰窯上日夜升騰著的濃濃白煙,夾雜著臭雞蛋一樣的氣味把人薰得夠嗆,原本掃得光溜潔淨的院落,一夜間就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我兒時一個叫做黑二的夥伴,在窯上當了一名採石工。那天他在鋼釺鑿好的石眼裡填充好雷管、炸藥後,像往常一樣躲藏起來。平日裡本該炸響的雷管這次卻成了啞巴。一等沒炸響二等沒炸響,急性子的黑二實在等得不耐煩了,乾脆跑過去看究竟。就該這黑二倒黴,他剛湊到炮眼只聽轟的一聲,黑二隨著亂石灰飛煙滅。黑二家的天堨了,以後的日子實在沒法過,他年輕的媳婦草草把沒了人樣的黑二埋了,不得不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遠嫁他鄉。

  黑二的離去並沒促人驚醒,人們也沒有停止採石燒灰的腳步,鳳凰山上依舊炮聲隆隆,石灰窯上依舊濃煙滾滾。為出更多的石灰,掙更多的金錢,窯老闆把爐火燒得更旺了。

  漸漸,美麗的鳳凰山已變得面目全非、千瘡百孔,她不再是村民心中幸福的樂園!石灰窯在吞噬她肌體的同時,在鳳凰山的心田裡也播撒下了仇恨的種子,她時不時地向人們射出復仇的子彈,在村裡製造著一幕幕人間悲劇。

  那年臘月,再過幾天就是年關了,村支書尋思還有些工作需要收尾。於是,就來到了位於半山腰的村委辦公室。一陣忙活下來已是午夜時分,村支書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匆匆回家。村支書六十多歲了,這一輩子他從沒有離開過小山村,他熟悉村裡的一草一木,熟悉村裡的每個角落。從公辦室到家中的這條不足千米山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平日裡就是閉著雙眼他也會摸回家。可這一次就在他走了無數遍的山路上卻出了意外,也許他還沒從沉思中轉過神來,也許他忘記了原先的老路已變成了採石場……他揹著手低頭前行,走著走著,他一腳踩空墜落到十幾米深的採石場裡。次日清晨,待人們在亂石堆中發現他時,滿臉血汙的村支書早已氣絕身亡。可憐的村支書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走了幾十年的山路上丟了性命!

  村裡有人統計,自打建起石灰窯的三十多年裡,村裡去世的人多死於癌症,村裡患稀奇古怪病的人一年多似一年…...得知這些,我實在痛心疾首、不寒而慄!

  我的確很久沒有見到故鄉了,我真的很思念她,我要回到她身旁,守著她那怕待上短短的一會兒。在寒冬落日的餘輝裡,我終於踏上了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這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嗎?那隻美麗的彩“鳳凰”已不翼而飛,一片狼籍之中,盡收眼底的是一個個足球場大小的陡峭深坑,深坑的底部依稀看到灰褐色的石面,坑邊偶爾有一兩撮狗尾巴草在搖晃。抬眼望去,山腳下那片老梨樹也不見了蹤影,據說,老梨樹實在忍受不了長年的煙燻火撩,一棵棵相繼死去。記憶中那縱橫交織的溝汊也夷為平地,大片乾渴的土地上塵沙飛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眼前的這一切令我錯愕不已,這一切真不使我心痛感傷!

  好在,我終於懷揣些許慰籍返回我的城池。村子周邊的採石場、石灰窯已全部關停,屢遭大自然懲罰的人們終已覺醒,好在故鄉的當家人正校正著方向,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

  故鄉,我是你遠遊的魚兒,你是我生命的源泉,我的根在你那裡,無論我遊離多遠,我總在你的視線裡,你總在我的心海里。我今生註定為你牽掛,為你祝福,為你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