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貝多芬傳有感散文

  貝多芬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一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年幼的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微長大一些,厄運再一次降臨到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訴苦。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命運真是十分曲折——他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劇烈的折磨,但他還是儘可能地瞞著別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地遭到愛情的否決。

  我覺得貝多芬的命運十分坎坷。耳聾對於音樂家來說是無法彌補的災難,不但影響工作,而且使貝多芬從此過著孤獨淒涼的生活,還可能受到敵人的誣衊。同時,我也特別佩服貝多芬。因為他雖然耳朵失聰,身體虛弱,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他憑著自己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精神,不屈不撓,創造了許多著作。

  影響成功的因素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二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貝多芬傳》,貝多芬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百折不撓,放下《貝多芬傳》,無數感慨湧上心頭……

  貝多芬是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父親是一個不求上進、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開始,他父親就逼他學音樂,在小時候就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正當貝多芬風華正茂時,病痛已經悄悄叩門。1796至1800年,耳聾症開始肆意,聽覺也漸漸衰退。一個鋼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聽覺,而貝多芬在他可以大顯自己的才能時聽力衰退,甚至不能聽到任何聲音,可想而知當時的貝多芬是多麼的無助,面對的挫折是多麼大。如果換做別人,肯定對自己的未來不報希望,從而破罐破摔。但是貝多芬並沒有這樣,他一直獨自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仍堅持創作,還為他的心上人朱麗塔?圭恰迪爾譜寫了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訴了他的兩個好友。我深深地被貝多芬折服了,他以他驚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堅持下來,要知道他的大多數作品是在他耳聾之後創作的。

  貝多芬飽經風霜,他經歷了挫折也享受了成功,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成功是有汗水換來的”。只有付出過,才會有收穫。

  記得那次體育800米測試,一向體育不好的我就開始擔心起來。果然,剛跑完一半就跑不下去了,正當我快要放棄時,突然想到了貝多芬的那句話:“我要用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喉。”想到貝多芬遇到那麼大的挫折都沒有輕言放棄,我才遇到這麼小小的困難就堅持不下去了嗎?於是,我堅持跑完了全程。雖然跑出的成績不如人意,但至少我堅持了下來。

  人的一生是多麼短暫,然而卻又有那麼多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難就只會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卻會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戰勝困難,用自己的雙手去扼住命運的咽喉,難麼成功往往會降臨於後者。有時候逆境往往會使人堅強起來,讓人擁有驚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己的頭,不會屈倒於困難之下。

  我知道我稚嫩的雙肩很難為自己擔起一片屬於自己的晴空,我知道我獨行的身影很難戰勝黑暗的束縛,但我絕不會倒下,也絕不會低下我高昂的頭。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我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人生布滿荊棘的道路上,即使碰得遍體鱗傷,我也會用剩下的最後一點力氣站起來,用乾裂的嘴脣說:“不要倒下,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因為我深知,貝多芬正是用這種毅力堅持到最後;我深知只有擁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我深知困難會因我這樣執著而向我屈服,挫折會因我這樣執著而倒下,成功會因我這樣執著而落到我身上……

  我會像貝多芬一樣不言放棄,會像貝多芬一樣堅持到最後……

  三

  看完《貝多芬傳》的那一霎那,只覺腦間一片空白。

  一下子感覺有很多話要說,卻又不知該從何處說起。

  “世間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

  有時覺得南子給孔夫子的這句話放在貝多芬身上也適用。但卻找不出為什麼。《貝多芬傳》帶來的不是一個完整的答案,但卻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讓人記憶猶新。

  許多藝術家是沒有真正的童年的。在別的孩子吸允著棒棒糖,在鞦韆上搖盪時,邁克傑克遜的童年在哪裡?是在錄音棚裡,還是在父親的鞭撻下?就連貝多芬也不例外。四歲,本該是一個童真玩耍的時期,但他卻被整日釘在琴鍵上。而且對於他來說,他父親是為了金錢與榮耀來逼迫他,並不是為了他的未來。這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是何等的殘忍?……對於當時的貝多芬來說,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黑白鍵。……至少那時他是這麼想的。

  先恨,後愛。對於許多琴童而言,他們對鋼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音樂對於貝多芬來說,也是如此吧。童年時期的他,或許對音樂充滿著無限的怨恨。但也正是這門藝術決定了他的人生,伴隨著他一直走到生命的盡頭,讓他愛得無法自拔。

  除了他那讓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與創作之間的微妙聯絡,也令我驚奇。

  二十六歲時聽力日漸衰弱。這對於一個擁有偉大的音樂夢想的創作者來說是多麼大的痛苦。這種肝腸寸斷的感覺在《悲愴奏鳴曲》中體現得淋淋盡致。看似平靜、起伏微小的樂曲中,隱藏著無盡綿長的悲傷。是的,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什麼比聽覺更重要?聽不見世間一切悅耳的音韻,甚至包括自己的作品。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在貝多芬眾多的作品中,絕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後寫出來的!也就是說貝多芬是在失聰的情況下,創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韻。或許是貝多芬對音樂無限的熱愛,使他能夠在失聰的惡劣環境下,成就如此的輝煌。因為失聰,他遠離塵世的喧囂,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或喜、或悲、或絕望、或激動……

  上帝關閉一扇窗時,卻為貝多芬打開了另一扇窗……

  對貝多芬的探祕,我不會隨著合上《貝多芬傳》而終止。這本書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吸引人的開始。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會不斷地深究下去……深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