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反思總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首沒有華麗語言,沒有曲折情節的詩歌。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通過教授這節課加上自己講完課後反覆讀詩,我感覺,學習詩歌,最主要的是品出它的詩歌味,而朗誦則是最好的方法,無論怎樣賣力地分析,都不如入情地讀,讀到到味了,情感自然也就出來了。我在上這課時,顯然朗誦這一點還沒真正落到實處,只是簡單地聽錄音和模仿朗誦,形式比較單一。其實應該儘量讓形式多樣話,如陷入困境的好友傷心痛苦時,你安慰他時應該怎樣讀;自己勸導自己時又是怎樣讀等。還可以讓同桌或者小組合作進行指令碼設計的朗讀。教師需要做的則是給予適當地朗誦指導,喚起學生心中的情感,讓學生入詩,讀出情來。這樣詩歌不用講學生都會收穫很多。

  我在上這課時,顯然朗誦這一點還沒真正落到實處,只是簡單地聽錄音和模仿朗誦,形式比較單一。其實應該儘量讓形式多樣話,如陷入困境的好友傷心痛苦時,你安慰他時應該怎樣讀;自己勸導自己時又是怎樣讀等。還可以讓同桌或者小組合作進行指令碼設計的朗讀。教師需要做的則是給予適當地朗誦指導,喚起學生心中的情感,正如普希金自言,要“用詩歌喚起人們善良的感情”,讓學生入詩,讀出情來,便是最後的一種品詩了吧。而當他們未來的某天失意無奈時,能想到這首詩,並從中找到支撐點,有所啟發,這樣也就足夠了。

  篇2

  當拿到課堂與學生分享時,我是這樣處理,激情匯入課文之後,讓學生先聽錄音感受詩歌,要求學生勾畫作好標記,模仿錄音去朗誦。接著讓學生自由朗誦,並請了個別學生起來朗讀,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都很投入。在此後設計了一個問題:詩人在詩中闡述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問題一丟擲,我本以為學生肯定是有話可說的,因為我覺得在學生成長學習的道路上肯定有過那樣或這樣的困難,結合他們自己的體驗來感受詩歌,學生的反應應該是激烈的。可是事實相反,學生似乎沒什麼話好說,對於自己所遭受的挫折幾乎沒太多的感受。於是,我開始引導學生,比如考試失敗之類的,並把有過的直接體驗告訴他們,可是我費力的引導並沒有激起學生太多的表達慾望。

  課後,我對此進行了思考,難道現在的學生都沒有挫敗感的體驗嗎?也許吧,溫室裡長大的孩子多少少了些風雨的洗禮。但是,反觀自己的教學設計,亦是存在問題的。本詩是以“假如”開頭的,普希金寫給鄰居的女兒時也是告訴她未來可能要經受的體驗,對於課堂裡的這些初一學生,何嘗又不是這樣,那問題的設計是不是也應該改為“未來時”呢——“學了這首詩,你會未來可能遭受困難的你說些什麼話呢”?或者把問題設計得更加寬泛自由些“讀了這首詩,你有怎樣的感受”?總之,不應該侷限於學生他們狹窄的體驗上,畢竟他們的人生經驗是不豐富的。

  篇3

  這堂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

  教師和學生都變換了角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培養了主動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討論,既解決了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合作精神。教師“不憤不啟,不徘不發”,給學生留下較大的自主學習空間,使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共同的知識,而且應當充分體現學生個性化需求。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對同一教材的理解可能千差萬別。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片面強調緊扣書本,書寫到哪裡,學生的思維就停止在哪裡;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強調“標準化”、“一刀切”……這樣,不僅影響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猶如一個大的構架,其中許多內容有待於學生去填寫,這就是所謂的“再創造”。新課程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節課便充分突出了這方面的特點。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拓展和延伸了教材內容。例如對“生活欺騙了你”的理解,學生的認識角度就很獨特,也很深刻。這是教學參考所沒有提到的,更是教師事先沒有想到的。這充分說明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的確是課程改革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