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彙總

> >
>

  《道德經》是哲學著作

  一、音韻之美

  《道德經》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二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三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五十八章***。這些詞句,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也有旋律美。朗誦經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音韻之美中體味深刻的哲理。

  二、講究修辭

  《道德經》的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準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一、對偶。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三十九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六十三章***。對偶句子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便於記憶、便於傳誦。

  二、排比。排比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鼓動力。《道德經》中排比句較多。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心妨”***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二十四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

  三、比喻。《道德經》中比喻亦多。如:“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養萬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擬人化,讚頌得道者的高貴品質。再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二十章***、“復歸於嬰兒”***二十八章***,皆以嬰兒喻道者的純潔、天真、樸實無華。又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塔,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六十四章***,連用三個比喻,講明從小做起的道理。這些比喻,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四、設問和反問。如:“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二十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這些設問與反問,增加了語言波瀾,扣人心絃,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五、聯珠。聯珠又叫頂真,是把前一句後邊的詞語作為後一句開頭的詞語,把語言連續說下去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聯珠使語氣連貫,結構嚴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機聯絡。

  三、語言精闢

  《道德經》有些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語、格言、座右銘。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慾”***十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變為警句,廣泛流傳。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現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現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現演變出“大智若愚”;“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現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現為“知足常樂”;“寵辱若驚”***十三章***,現為“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