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選擇題解法指導

  高考歷史選擇題的分值幾乎佔據了高考歷史試題的半壁江山,選擇題在高考歷史試題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僅供大家參考!

  一、標準法

  所謂標準法指的是在解答選擇題時,不以備選項所提供的具體史實作為判斷選項正誤的主要依據,而是以從題幹要求中概括提煉出該題所要運用的具體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主要依據或標準,去衡量備選項的正誤。從理論上講,標準法可適用於各種知識型別和能力要求的選擇題,從效果來看特別適合思維含量高、理論性強的選擇題,尤以評價型、因果關係型、史論結合型和程度型選擇題為準。限於篇幅,本方法僅以生產力標準的應用舉例說明。

  [例1] 史學界之所以肯定武則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他是世界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處理政事

  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統治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本例是生產力標準在歷史人物評價題中應用的典型例證。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評價歷史人物的根本標準是生產力標準***D項***而不是政治標準***C項***或道德標準***A、B兩項***。本例如果不用標準法解答,單從備選。項所提供的具體史實的真偽、正誤進行判斷鑑別,是無法確定正確選項,因為這些史實本身都是符合歷史實際的,都能從不同方面說明武則天的歷史貢獻。

  [例2] 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 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B、“七月王朝”極端腐敗,激起人民強烈憤怒

  C、革命前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使人民生活極度惡化

  D、人民覺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會共和國”

  本例是生產力標準在因果關係選擇題方面應用的例證。按標準法的要求,先從題幹中確定本題需要運用的基本原理。法國1848年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導致一切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源都在於新的生產力受到了舊的生產關係的阻礙,不論這種阻礙採自何方,具體形式如何。再以比為標準衡量備選項,B、C兩項雖然都是法國1848年革命的原因,但都不符合這一標準。而A項中資本主義工業是新生產力,金融貴族儘管是資產階級中的一個集團,但不能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起了阻礙作用,因而A項才是正確選項。

  [例3] 秦朝暴政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中最根本的表現是:

  A、階級矛盾尖銳 B、政治動盪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產破壞嚴重

  本例為生產力標準在評價社會政治狀況方面應用的例證。一個政權政治狀況的好壞,關鍵是看其對生產力發展所起的作用,推動則好,阻礙則壞。暴政之所以為暴政,實際上就是統治者的政策行為超越了生產力所能提供的限度,受其傷害最深的必然是生產力,因此,D是正確選項。

  附帶說明,本例極具推廣價值,不僅對一切暴政均可照此理解,而且對歷史上像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安史之亂等“亂世”,亦可照此理解。

  [例4] 1921年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

  A、 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和逐步戰勝資本主義

  B、 是蘇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長期方針

  C、 恢復了自由貿易和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

  D、 是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熟的再現

  本例為生產力標準在經濟政策方面應用的例證。評價任何一個經濟政策的得失成敗,關鍵看其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新經濟政策能夠被肯定,其根源就在此,因此,A為正確選項。

  [例5] 史學界對於唐太宗與東突厥的戰爭之所以持肯定態度的主要理由是

  A、是先進民族對落後民族的戰爭 B、有利於維護中原地區的生產發展

  C、唐朝進行的是防禦性戰爭 D、是反對少數民族侵略的自衛戰爭

  本例為生產力標準在民族關係方面應用的例證。判斷國內各民族間戰爭的是非標準仍然是生產力標準,誰保護了生產力就肯定誰,誰破壞了生產力就否定誰。由於特定的原因,歷史上中原地區的生產力一直領先於邊疆地區,中原地區的統治者所進行的戰爭在客觀上大多有利於維護經濟的發展,不但唐初對東突厥的戰爭被肯定的根源在此,歷史上的秦逐匈奴、漢武帝反擊匈奴、東漢對匈奴的戰爭,岳飛抗金、范仲淹抗西夏等被肯定的根源也都在於此。

  [例6] 戰爭時期之所以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主要是因為

  A、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B、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

  C、各諸侯國進行了變法運動 D、統一趨勢增長

  判斷社會性質轉化的標準是新生產關係取代了舊生產關係。具體到本題就是封建生產關係取代奴隸制生產關係,以此衡量,A是正確的選項。

  以上六題均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原理的應用為例,限於篇幅,對其它原理沒有涉及。

  二、抽象法。

  抽象法是對題幹或備選項所涉及的具體史實進行歸納概括,從中抽象出各自的本質屬性,而後進行分析比較,確定正確選項的確良方法。該法的實質是拋開表面現象,尋找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採用該法的依據是歷史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聯絡性。抽象法對解答歷史概念類選擇題和史論結合類選擇題特別有效。

  [例7]1927年,大革命失敗了,這裡所的失敗,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 B、蔣介石、汪精衛背叛了革命

  C、中國共產黨內右傾投降主義佔了上風 D、工農運動轉入低潮

  根據抽象法,解答此題的第一步先概括抽象出題乾的要求,即:要求確定失敗的根據。第二步概括抽象出各自選項的屬性,A為革命目標,B為失敗的客觀原因,C為失敗的主要原因,D為失敗的影響。第三步把從題幹中抽象出的根據與從備選項中抽象出的屬性進行對照,從而確定A項為正確選項。

  [例8]造成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多種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 B、國際反共勢力的破壞

  C、“大躍進”,人民公社和反右傾的後果 D、蘇聯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

  本例經抽象後可以提煉出:A為客觀原因,B為外部原因,C為內在因素,D為外在因素。實際上把試題簡化了成了一道辨析內外因關係的試題,答案一目瞭然。

  [例9]17世紀的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下列各項中最能表明這一性質的是

  A、 採取武裝鬥爭打敗了王軍

  B、沒收、出賣王室土地、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

  C、 處死國王查理一世  D、 1649年5月英國宣佈為共和國

  本例經抽象後,把試題簡化成了對形式和內容、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個原理進行辨析的題目,即A為鬥爭方式,B為鬥爭目的,C為對國王的態度,D為政體形式。這樣難度便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