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還是不扶高考閱讀題及答案

  提升高考語文閱讀能力,需要同學們在大量的閱讀練習中慢慢地積累閱讀技巧,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扶?還是不扶?高考閱讀題及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扶?還是不扶?》高考閱讀原文

  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這個問題近年來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關注與討論,近日,“四川達州3名兒童攙扶倒地老太被訛”、 “北京老外撞人卻誤傳倒地老人訛詐”等一連串事件,讓公眾的關注與討論推向新的高度。

  遇老人倒地 為何55.6%受訪者選擇直接走開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眾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在有139010人自發參與的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這項調查中,55.6%的人選擇直接走開,23.4%的人選擇留下證據或找到證人後再扶,12.6%的人選擇撥打110並等待,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主動扶起來。

  “可能會裝作沒看見走過去吧。”當被問及此問題時,家住天津的趙泉想了一會兒後這樣說。他直言,現在“碰瓷”的人太多了, “不是不想扶,真的是扶不起。”

  對於同樣的問題,北京某網際網路公司職員羅君的回答則不同。他表示,看身邊的老人總能想到父母,如遇見有老人摔倒,自己會去關心一下。

  山東大學倫理學研究室主任卞紹斌直言,當人們開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問題時,就表明社會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問題。因為一個有價值的道德行為應該是出於良知和義務的意圖,應該是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甚至是面臨艱難、痛苦和困境依然執著以求的,當幫助他人需要計算成本利益,考慮利害得失時,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道德。

  87.4%受訪者表示當前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慮

  調查顯示,87.4%的受訪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慮在當前社會普遍存在,84.9%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慮。

  羅君坦言,在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問題上,他有著道德上的焦慮——不扶自己良心上過不去,扶又怕被訛。這個問題有時會讓他非常糾結。

  劉齊直言,訛人的老人畢竟是少數,媒體不能淨撿著負面的個案去寫,大家不能因為個別極端的事件,就對整個老人群體產生誤解。

  “‘扶老人’的道德焦慮是整個社會信任缺失的表現。”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路直言,這種普遍存在的焦慮,反映出的是社會人際關係的惡化與社會信任紐帶的斷裂,這會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及整個社會的執行帶來巨大成本。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國老年人的醫療保險可報銷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傷可能對於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經濟負擔。如果醫療保障能夠減輕老人這一負擔,他們也就沒有必要找人轉移責任,這是一個制度的問題。” 鄭路說。

  鬱喆雋表示,在年輕人扶老人的案例中,如果判決不當可能會造成代際之間的矛盾。 “應該重視這些案例對年輕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真的這樣下去,幾十年之後,可能就沒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種傳統的道德追求了。”

  59.5%受訪者認為惡意訛詐他人的老人應受懲罰

  如何才能化解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慮”?受訪者首選“惡意訛詐他人的老人應受懲罰”***59.5%***,其次是“目擊者要勇敢講出真相”***15.1%***,排名第三的是“司法判決應注重對社會的引導”***7.2%***。接下來是:媒體不能只渲染部分極端個案***5.7%***、相關部門要給人可信服的真相***5.2%***、在社會上倡導勿以惡小而為之***3.1%***等。

  卞紹斌表示,法律法規是外在的,道德良知和道德信念才是左右個人行為、構建良序社會道德法則的根本源泉。著重培育基於道德自律的實踐理效能力,特別是出於良知和義務的道德自覺能力。

  “要彌補信任紐帶的斷裂,化解焦慮,制度保障是必須的。”鄭路建議,一些公益慈善組織可以設立基金會,專門針對扶老人被訛的情況,提供法律援助和資金支援。“雖然大家在討論這一問題時表現出了一定的擔心,但我相信,如果真的遇見類似情況,大多數人還是會伸出援手。”

  調查中,28.1%的受訪者認同,雖然扶老人事件被吵得沸沸揚揚,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倒地,冷眼旁觀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都還是會伸出援手。

  《扶?還是不扶?》高考閱讀題目

  19.在本篇調查報告中,大部分人對倒地老人扶還是不扶如此糾結,說明了什麼現象?***4分***

  20.本調查報告是如何體現報告的真實性的?***5分***

  21.請結合實際談一談本調查報告的社會價值。***6分***。

  《扶?還是不扶?》高考閱讀答案

  19.在本篇調查報告中,大部分人對倒地老人扶還是不扶如此糾結,說明了什麼現象?***4分***

  20.本調查報告是如何體現報告的真實性的?***5分***

  21.請結合實際談一談本調查報告的社會價值。***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