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期中考試題及答案

  期中考試是高二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環節,那麼必修三期中考試題具體內容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二政治必修三期中考試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二政治必修三期中考試題

  第 Ⅰ卷 選擇題***共60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黨媒刊文論述以來經濟改革思路。綜合國際國內情況,明確指出:我們要“善於把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大勢,善於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內大勢”,我們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時代前進潮流中把握主動、贏得發展”。材料體現的認識論道理有

  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②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③要堅持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④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人的頭腦不是一間裝知識的倉庫,而是一座生產知識的工廠。從哲學上看,這一說法強調了

  A.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B.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能動的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D.主觀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中華經典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某小學組織了以“誦中華經典做陽光少年” 為主題的“書香校園”經典誦讀展演周活動。開展此活動是基於

  A.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B.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創造和享用文化

  C.文化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D.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4.經濟學家馮•丹因認為,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存在如圖所示相互關係。據此,你認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傳導順序為

  ①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突出

  ③資本湧入,推動了文化產品的研發與生產

  ④生產發展壯大,文化領域出現新興的產業或部門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5.說,《詩經》何以愛情詩開頭,因為有愛才有家。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歷來十分珍視家的觀念。中華民族的家觀念

  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選擇②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

  ③對維繫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④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回首三十多年來的神州大地,許多人遠離故鄉,漂泊打拼於異地他鄉,鄉愁何寄?鄉愁是不可泯滅的記憶,是揮之不去的鄉音繚繞,是故鄉的風土人情在靈魂上的烙印。由此可見

  ①鄉愁的影響深遠持久 ②鄉愁增進了文化歸屬感

  ③鄉愁是鄉土文化的標誌 ④鄉愁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短短几年間,M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從僅有幾個合夥人的公司 發展成為全球民用小型無人機的領航者。該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於它專注於產品的態度,在於它“ 積極盡志,求真品誠”的企業精神。這說明

  A.優秀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起決定作用

  B.打造優秀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目的

  C.科技進步 是企業文化創新的重要動力

  D.優秀企業文化能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

  8.“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太湖邊上的楊灣村,夜裡曾“聒噪”的蛙聲,如今成了農民增收的資源。有人根據當地青蛙多的特點,想到在銀色月光裡聽著蛙唱。喝著碧螺春,可能是城裡人嚮往的愜意生活,於是用這個文化創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閒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這體現了

  A.文化對經濟發展有促進的一面 B.文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C.文化創意增強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層次

  9.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裡,我們讀出了其故鄉黃土地的厚重與粗獷;在莫言的《紅高粱》中,我們領略了其故鄉紅高粱的質樸與熱烈……故鄉是作家擺脫不了的存在。這說明

  A.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 B.優秀文學作品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C.不同地域的文化漸趨融合 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10.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我們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下列詩句中上述觀點相一致的是

  ①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③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④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網際網路催生了網路語言,從某種角度上折射了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繁榮。“點贊”,“蠻拼”、“任性”等生動形象的網路語言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並登堂入室被主流媒體採用。這種現象反映了

  ①網路語言豐富了漢語言文化②網路語言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③網路語言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④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天人合一,順時而食。”一家老字號食品企業在這一古老智慧的啟發下,隨著二十四節氣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團、穀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餅、芒種的烏梅酥、大暑的荷葉餅等廣受消費者歡迎的時令點心,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②民族文化的傳承要以市場 經濟為前提

  ③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持久影響④文化與經濟之間具有相互交融的關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有學者認為,傳統戲曲是在寫意的、程式化的表演變遷中體現出一脈相承的美學氣質;古典詩詞在格律、句式的變化中堅持了押韻、平仄和詩情意象;書法在不同流派的發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筆法和氣韻。因此,文 化的精神傳承比技藝傳承 更重要。這一結論的合理之處在於看到了

  ①發展中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規律②傳統文化形式的創新具有不同時代的共同要求③傳統文化所蘊涵的精神具有內在穩定性 ④對待傳統文化應堅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盤龍藻井變身雨傘,飛簷角上的瑞獸蹲踞在鉛筆上,朝珠成了時尚耳機……北京故宮博物院一改人們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築為元素創作了多款熱銷產品。這說明:

  A.文化繼承的核心是發掘其經濟價值

  B.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需要保持穩定

  C.文化遺產與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求可以對接

  D.應當通過市場運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15.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既有過“兼收幷蓄、全盤繼承”的守舊主義,也有“全盤拋棄、徹底西化、完全歐美”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兩種態度的共同錯誤在於

  A.否定了傳統文化鮮明的民族性

  B.違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C.否定了傳統文化相對穩定性

  D.違背了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

  16.數間民居、一泓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結伴的人們……以豐子愷漫畫為底稿的“中國夢”公益廣告,亮相於全國大街小巷,向人們詮釋著我國仁愛寬厚、孝悌友善等傳統美德,引起了人們內心的共鳴。這說明傳統美德

  A.只能通過特定的方式傳播 B.必須按照原有的含義理解

  C.始終具有同樣的社會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時代價值

  17.精湛絕倫、底蘊豐厚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琴瑟齊 鳴、管絃和諧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世人的青睞。不過有人認為,一些面臨失傳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被歷史淘汰。對此,正確的態度是

  A.反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贊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特定的階級和階層服務

  C.反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增強民族的文化認同感

  D.贊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18.《大道魯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經濟兩個領域的文獻紀錄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魯商從古到今誠實守信、仁義和氣、胸懷天下的優秀品質,揭示了魯商成功背後的文化核心。這反映了

  A.文化影響人的實踐活動 B.商業貿易促進文化發展

  C.文化對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 D.魯商文化是齊魯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19.“微電影”憑藉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節,依靠微博、視訊網站和手機等新媒體,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觀眾。這意味著

  A.新興媒體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B.文化繼承能夠展現文化的多樣性

  C.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D.網路文化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20.“猜謎語、出謎語”這種文化活動在中國源遠流長,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舉辦首屆大型電視益智競技節目《中國謎語大會》,深受觀眾好評。這表明

  ①文化發展是文化繼承的客觀要求 ②文化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

  ③豐富文化形式有利於推動文化傳播④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1.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國學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傳承著我們民族的優秀思想和文化傳統。重視國學有利於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