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

  廣義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觀大千世界裡的一切事象,真可以稱得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作文素材,要善於從生活中去汲取精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東高考語文作文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自由地生長

  每顆種子都有自己的設計圖,按照自己的設計長成一個優質的蘋果。雖然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但長成的蘋果又香又甜,只因完全讓種子自由發芽成長。只有自由的生長才是順應食物發展規律的生長,才會生長健康,果實豐碩。

  揠苗助長的悲劇,因為一時的愚蠢,已經讓世人嘲笑的數千年。任何違背事物發展成長規律的行為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傷及事物本身。自由地生長,讓事物順應自身發展的設計圖,結果必然能春暖花開,益人益己。縱看事物的進化史,從基因的遺傳到環境的影響,最重要當數物質本身即內在的自身發展規律。順乎天者,生;逆乎天者,亡。這裡的“天”,是天性的“天”,而非天地的“天”。自由的生長是合乎自己內在發展軌跡的生長。

  自由的生長,並不是放縱的、為所欲為的生長。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離不開環境的,同時又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這便是對立的統一,任何人為地改變環境,改變事物發展演變的軌跡的行為都是徒勞的。我們只能把握規律和利用規律而不能改變規律。自由地生長,是事物發展中的相對自由而非任意的自由,就像種子的生長髮芽過程中,會有蟲子的叮咬,會有風雨的阻礙,人的作用,只能是從旁協助,培土,施肥,澆水,以順應規律地促使其健康成長。如果外力胡亂干擾,只能會抑制天性,破壞系統,其結果必然是事與願違。赤潮的形成就是人類胡亂干擾自然的結果。

  然事物自由生長的過程,可能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可唯有這樣,才有可能帶來應有的效益。

  教育中對人才的培養也應該是這樣。我們不應該面向市場的對口培養,而應該更多地注重“人”本身的發育成長,一味關注市場,讓人才的成長順應市場的要求而不是順應人才自身成長的規律,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將是缺乏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自由狀態下生長的人才,可能在短時間內與市場銜接不佳,但從長遠看,這樣的人才必然是具備發展後勁的,也必然是符合市場要求的。

  江河的壯闊正因為它能自由地奔流,潮水的漲落正因為月球對地球的自然引力,星辰的有序運轉正因為它們符合自在的執行規律,在這裡,任何人為的努力,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自由生長,美麗成長。

  ***二***

  成長,扇動沉重的翅膀

  從小玩過的小汽車,小***,小機器人,小遊戲、動畫片、玩伴……如果你偶爾再看到那些你童年的舊愛,是否還會像兒時那般感懷激動?當然不會,現在的你已不是當年那個單純的只知道打遊戲、玩具的孩子了。時間在流逝,我們在一點點長大,成長的話題是沉重的,在不知不覺間,成長讓我們改變了好多好多。

  長大成人,意味著我們不能凡事任性而為。我們將漸漸從家中被父母庇護的孩子轉換成一家之主,漸漸從學生轉換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的一言一行將會以更多的方式影響自己,影響他人,因而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指出,臺灣、新加坡、香港、大陸等全球四個華語地區,“被殖民的時間愈長就愈先進”。這番談話不但顯示出顯示柯文哲的無知,更使大陸和臺灣有識之士群情激奮,對臺北市的形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行,讓柯文哲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事後趕忙修正自己的言論併為此道歉。一個堂堂的中國人,竟然如此說話,不禁讓我們這些青年學子汗顏。你的責任感哪去了?簡直暴露出一副奴才的嘴臉。對這種有權就任性的行為嗤之以鼻之餘,我們考量著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此事為誡。因此,我們深知自己的角色,更應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

  長大成人,也要保留那份剔透瑩亮的童心。童心未泯,也就是真誠和單純未泯。不要忘記小時候那些要善良誠實和遵守規則的操守。半年前,深圳一個購物大廈的慈善拍賣會中,一個小女孩的攤位格外火爆。她攤前擺的那些好多價值上萬的包包,都將以幾十元出售。有人對她說“小姑娘,你這是炫富呀!”七歲的小女孩反而瞪大眼睛問“什麼是炫富?”炫富相對於慈善,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太難理解的詞彙,她只知道把家裡不用的東西拿出來賣,掙一些錢,把它們捐給有些需要幫助的人。所以,也請我們忘記那些虛榮,忘記追名逐利,想一想當初砸碎自己存錢罐為了把這些錢捐給山村小學的孩子們的單純與真誠。想一想“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戲言,想想曾經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座位讓給老人的那個善良的你。所以,如果任性變得世故,我們認可不長大,也要守住這顆金燦燦的童心。

  長大成人,拋卻幼稚,更應變得成熟穩重。經歷過的“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孩童時代,在現實中,我們歷經了生活的磨礪,逐漸懂得了堅持的辛苦,懂得了為目標奮力前行的弘毅,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孩童時那份純真和友愛。成長會讓我們時刻牢記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和義務。在實現中國夢的今天,我們趕上了奔湧的時代大潮,它給我們提供了展翅高飛的天空,任意魚躍而又寬闊的海面,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進取和奮鬥。不能像有些孩子那樣,生活在幸福中不知福,而任性般的胡作非為,鋃鐺入獄,讓青春的天空霧霾蒙垢。

  青春是什麼?青春是歌,它唱響我們的壯麗未來;青春是火,它點燃了我們向上的激情;青春是紅日,它噴薄著我們人生的豪邁。

  成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繞不開的話題,請我們善待成長,不再感到成長的沉重,讓我們為人生喝彩。

  ***三***

  生活,詩和遠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同樣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緒萬千,有人看到的是潤物無聲;同樣的落花,有人欣賞它的繽紛美麗,有人憐憫它的柔美無助;而同樣的豆漿,當你以不同的心情去品嚐時,其味道也並不始終如一。是的,生活在物質之間,而又在物質至上,是選擇眼前的苟且,還是詩和遠方,只取決於心靈的選擇。

  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生充滿勞績,卻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是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總要與物質打交道,總要為物質而輾轉奔波,沒有人能高居於物質至上,甚至脫離物質而生存,但我們可以選擇詩意地生活,以優美的姿態去完成宿命給予我們的任務,去跋山涉水、去翻山越嶺、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

  物質是生活的基礎,而詩意和遠方是生活的本質。生活並不等價於生存,“活”有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清新優雅以及其所帶來的愉悅鮮活的之感;而生存是棲居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的狀態,它是生命的基本狀態,並不需要任何心理素質或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然而,反觀今日的人們,卻有無數的“生存者”,在物質之間流離失所,無所皈依,本已心力交瘁卻仍不知疲倦地耕耘著,成為一種常態的存在,豈不悲哉?

  總是記起慧能祖師那首小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難道不是對那些熱衷於物質而執迷不悟的芸芸眾生的告誡嗎?佛曰:破我執,破法執破無明。詩意才是甘霖,遠方才是歸宿。物質帶來的是枯燥與沉淪,心靈永遠不需要物質來餵養,恰恰相反,在缺乏物質的世界裡,心靈才能茁壯成長。

  在我看來,在生活的各個維度中,總能找到一維,那是夢想的領地,是詩意的棲息地,他超脫了物質的三個維度,是心靈生長的淨土。《華嚴經》有云: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請不要忘記,還有詩意的夢想,和美麗的遠方!

  時間盛開的雨下

  時間如雨,微微信步之人會懂得它的嚶嚶低喃,如縈縈之詞,綿綿不絕。時間是雨,匆匆奔跑之人會被這冷雨打溼了衣裙,或是重重地滑倒,漸漸湮沒在時間的荒野裡,有如***,或是一粒塵,像蒲公英的瓣瓣花種,隨著長風消散在風中。

  時間如潺潺溪水緩緩流去,人的生命隨著時間點點散去。人們明白,世上沒有什麼時光機,也難以通過什麼蟲洞回到過去,所以生命是一場隨性的表演,或高亢,或低沉;或緩緩,或匆匆,這全在自己的一線念想之間。

  生活是用來品嚐的,時間是用來生活的,所以,我選擇慢慢的生活。豆漿店的老闆告訴學生:味道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你。你給味蕾時間,味蕾便會報以真滋味。正是如此,生活正是如此。只有給了生活足夠的時間,生活才會把最美的時光慢慢煮老,再暖暖地反饋給你。只可惜在每個人的世界中,生活總是有的,時間卻總是少的,所以這種煮不透的生活總是涼涼的,澀澀的。

  在時代的潮流的催促下,不太富裕的人兒們迫於生計,總是東奔西走的,無形中壓榨了生活的時間,所以生活也沒有什麼美好的東西回饋給他們。常常,我們眼中的他們,所謂“生活”,或許還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生活的定義從簷下聽雨的優雅一點一點變成了房子、車子、票子和孩子的重壓,養家餬口的小生活固然有滋有味,但卻總像黃昏下的彩霞,背後藏著即將離散的預言。

  黃昏再美,免不了夜的吞噬;花兒再美,逃不過季節的變化;人兒再美,抵不住歲月的摧殘。匆匆見過後所殘留下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段回憶,而回憶中的美,卻常常累得人憔悴不堪,形如淚殤。

  木心說過: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是的,是庸常可悲地被生活拽著走,還是勇敢地做生活的主人,牽著生活漫遊時間呢?不如佇立於青草離離之上,凝望晚霞的漸漸黯淡;不如捧著花兒,陪伴它慢慢地枯萎;不如緊扣愛人的十指,等待時間一點一點撫彎彼此的婆娑背影。

  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不必早一步,也不怕晚一步,既然恰好趕上,就請別吝惜那一點兒的時間吧,小心地捂著火苗,等待時間一點一點地把生活煮透吧。

  所食為何?

  一碗豆漿,兩般滋味,緣於人,緣於心境不同。所食為何物?是生存的憑籍還是生活的享受?所食為何事?為匆匆赴下一站,還是為眼前一碗,半日消閒?

  詩人北島警告眾人:“誰校對時間,誰就會突然衰老。”而如今人們不惜衰老頻頻校對時間,是為能讓自己老得風光還是死得風光?他們校對時間,也分割時間,切成合適的大小,套入可抵達成功的公式。而公式化的人,為攝取營養而食,不知品嚐,不知細嚼,不知回味,只負責吞嚥。他們所食為何物?當你企圖告訴他們,他麼所食為生存的憑籍而非生活的享受時,只會收穫茫然而不屑的反饋。因為他們早已食罷自己的靈魂。

  ***四***

  用缺憾演繹完美

  醫學研究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得出這樣一條規律:一個人一旦身體上有某種缺陷,必然會產生一種彌補的機理與心理。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正如《聖經》裡曾說: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也同時給你開啟另一扇窗。這不正告訴我們缺憾並不可怕,只有用缺憾演繹完美,才能鑄就輝煌的人生。

  生命是條缺憾的河。這條河裡雖然有時漂浮著汙濁,色彩單一,有時甚至造成氾濫,帶來硬傷,但仍然有生命的律動,浪花的歡騰,奔湧氣勢,從不缺少美的意境。人生誰又能是完美無缺的呢?缺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彌補缺憾,任憑缺憾慣穿人生。實際上,正因為有了缺憾與不足,我們才有追求和上進的理由。對缺憾說“不”吧!貝多芬有耳疾的缺憾,卻能譜寫出世界名曲,張海迪有高位截癱的殘疾,卻能成為著名作家、翻譯家,影響了一代代人的奮鬥進取。缺憾是一條河,必然流過冬季的風裡。

  正視缺憾需要勇敢。史蒂芬·霍金,還是在劍橋上大學時,就患上一種奇怪的病,但卻成就一個“躺在輪椅上的科學家”。僅以智慧的大腦,三個還能活動的手指,保持著與外界的聯絡與交流,卻在世界掀起了陣陣“霍金熱”。伊扎克·帕爾曼,一個坐著輪椅登”臺表演的小提琴國際大師,憑著一具有缺憾的鋼鐵之軀,登上了音樂藝術殿堂的最高峰;擁有先天智障的舟舟,當他沉浸在無窮魅力的音樂海洋中時,儼然成了一切生命的主宰。實告訴我們,人生在世缺憾不可避免。用一顆堅韌之心勇敢地正視缺憾。也許就能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非凡的完美來。

  走出缺憾需要豪氣。真正的英雄才能見到後天的太陽,我們不能像西楚霸王一樣遇到一次戰事失敗,生命的挑戰,就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烏江自的悲劇,痛失東山再起的機會。也許,走過明天會有霧霾的消散、壯麗的美景、天賜的轉機出現,可他沒有等到“後天”便放棄了。曾經“破釜沉舟,百二雄關終屬楚”的壯志豪情,去哪裡了?他沒有用缺憾演繹完美,缺少能屈能伸的忍耐,假若他能勇敢地直面血淋淋的現實,走出失敗的陰影,或許歷史將被改寫。

  彌補缺憾需要智慧。一個沒有志氣的人,是不可能彌補缺陷的,一個沒有智慧的人是無法彌補缺憾的。身有缺憾,美中不足,痛下決心,改變現狀,給自己一種完美無瑕的純潔,這是任何優缺點和毛病的人都想要的,關鍵是如何消除缺點,運用智慧,彌補不足,成就偉大。沒有雙臂的殘疾青年劉偉,用他驚天的毅力,超強的智慧,用雙腳彈出人生最精彩的華章,演繹著青春不敗的神話,出了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志氣,還有他選擇的智慧,成為偉大音樂家的夢想。

  如果你是一株幼苗,請不要為自己的稚嫩而自卑,只要堅韌不拔,終將成為參天大樹;如果你是一條小溪,請不要為自己的渺小而神傷,只要鍥而不捨,終將成就擁抱大海的夢想;如果你身有缺憾,請不要自暴自棄,就做一個真的猛士,揚長避短,擁有美麗的人生吧!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