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遊記散文

  情景交融是寫景散文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清代學者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文登學公園

  我的家鄉文登隸屬於威海市,是一座依山傍海景色怡人的城市。文登學公園位於文登城東,北靠連綿起伏的峰山餘脈,南岸是玉帶一樣清柔寬闊的抱龍河緩緩穿城而過,與清雅幽靜的抱龍河公園遙遙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變化的自然環境讓文登學公園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文登最大的集休閒,娛樂,觀光與一體的現代化公園。

  公園南北長845米,東西寬300米。沒有圍牆,將其蘊含的文登學文化和親民性特徵展露無遺,公園北***正中,是一部翻開的巨書石雕,右刻“文登學”三個金色大字,剛勁有力,左刻蘇軾“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讀書聲”的詩句,皆用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字跡,以弘揚“文登學”為主題,自北向南分別設有詩學文化、道教文化、李龍文化、紅色文化與和諧文化五大文化景區,充分體現了文登學悠久的歷史淵源與博大精深。

  詩學文化、道教文化、李龍文化、紅色文化四大文化鑄就了“文登學”的千年風韻:崇文尚學、修身養德、仁孝樂善、忠義勇敢。詩學文化景區,面積66萬平方米。主要由秦始皇文山召士、龍石晒字、秦權出土、百名進士金榜提名、文登先賢、徐士林講學6組群雕組成,群雕分佈在東西兩側的綠壇叢中。沿公園中心線自北向南,分別有旱式噴泉、半圓形演藝廣場、六大風物浮雕石柱和地圖廣場。六大風物浮雕石柱,每柱直徑1米,高8米。分別雕刻著千年古城、秀麗山水、富饒物產、便捷通途、特色工藝和多彩文化,線條流暢,巧奪天工。石柱臺階下的地圖廣場,按1:700的比例,描制全市行政版圖,不同的花崗岩石顏色代表一個行政區,據實際位置刻全市所有村莊名字。

  從文登學石刻向南走幾步便是“秦始皇召士”石刻,高大的松樹前方,秦始皇威嚴地坐在片鬆簇成的綠色花壇中,兩側分別是李斯和彈琴的樂師。綠色草坪上,正中是一個方形的司母戊鼎,旁邊8位文人雅士或手持書卷站立,或躬身行禮,或凝視諦聽,整組雕像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詩作賦、歌功頌德、留下“文人登山”的傳說,“文登”也因此得名。

  對面的石刻是“龍石晒字”兩個年輕的後生一位手持樹皮站立,一位半蹲正把地上的樹葉撿拾到身旁的籮筐裡。他們身後是一枚樹葉石刻,上面紅字刻著:相傳始皇東巡,來到昆嵛山尋找長生不老藥,官軍到處,百姓四散逃跑,黃氏兄弟棄衣物家產,收拾在村東龍形大石上晒著的樹葉樹皮逃走,丞相李斯起了疑心,黃氏兄弟解釋道“衣服可以織出來,糧食可以種出來,詩文丟失是找不回來的。”秦始皇聽後連勝稱讚:“爾等龍石晒字,難能可貴。”“晒字村”由此而來。

  前方一塊山一樣形狀的大石,秦權安放在山石的一角。這便是秦權出土。秦權,1973年於文登蔄山鎮出土,國家一級文物,高20.31釐米,地徑25.2釐米,略呈圓形,平底,頂部有環形鼻,側鑲銅牌,刻小篆,這是文登地區發現唯一的秦代原始檔案。秦鐵權既是度量標準的器具,是權利的象徵,又是文登歷史悠久的見證。

  秦權的南面是金榜題名石刻,長方形且帶著優美弧線的石榜上鐫刻著明朝至清朝末期文登籍108名舉人的名字,有父子同榜有兄弟同榜,金榜的背面是徐士林和叢蘭的感人小故事。雕塑群的中間還穿插著孔雀石雕和高大嶙峋溝壑縱橫交錯的特選景石,景石平坦的背面刻著“學無止境蘇軾”6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文登先賢石雕居東,正面背面分別刻著林洙、叢蘭、郭長倩、鄭玄、申棖、王士任、徐士林、於漣、宋延訓、劉必紹10位先賢的清晰石刻頭像和生平簡介,看後讓人肅然起敬。先賢雕塑再向前走幾步就是許士林講學雕刻,皇子弘曆雙手持書,目光聚精會神地凝視著展開的書卷,旁邊是皇子老師徐士林,目光炯炯凝視前方,左手握著捲起的書卷,展開的右手堅定有力,整座雕刻人物形象心裡刻畫都非常逼真,隔著千年的時光,彷彿能聽到當年朗朗的讀書聲。人物的後面是鐵框鑲嵌的石刻屏風,屏風背面,刻著徐士林身為皇子老師的感人故事。“一代完人”“千秋典範”是乾隆皇帝對老師的高度評價。‘俯無怍於人、仰無愧於天’一代聖賢的完美人格魅力必將激勵著後來的文登人把文登學精神更好地發揚光大。

  詩學文化景區南面是道教文化景區。文登境內的聖經山是中國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道教真人王重陽,率門下丘處機、王處一等七大弟子,踏遍千山萬水,尋找修仙洞府,最終選擇在文登的聖經山修道,創立了道教全真派,留下了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太上老子道德經巨幅摩崖石刻等古蹟景觀,也留下了豐富的道教養生文化。

  景區內有一塊碩大的巨石,上面鐫刻著《太上老子道德經篇》,洋洋灑灑,飄逸俊秀,猶如行雲流水般清雅超脫,巨石的南面是一組王重陽與全真七子的雕像,真人王重陽雙膝盤坐,慈眉善目。七大弟子神態自若,讓我時隔千年時空仍然能夠一睹真人與七子的仙風道骨。雕像後面佇立著一塊刻著老子眉眼形象的高大石像。全真七子南面有圍棋廣場和太極廣場,對面有旱冰場。

  繼續向南走便是李龍文化景區,文登是李龍王神話傳說的發源地。李龍王俗稱禿尾巴老李、李龍爺等,是由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一個神話人物。清康熙本、雍正本、道光本、光緒本《文登縣誌》,以及清代文學家袁枚的《子不語》等古籍典志,對李龍王神話傳說發源於文登的歷史均有明確記載。

  世代相傳,明朝弘治五年***1492***夏,文登昌陽山下山東村一對夫婦,李姓妻郭氏,神奇懷孕,數年後分娩,竟是一條小龍,墜地即騰飛無影,每晨必飛回吮吸其母乳。“父惡而***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歸。”。人皆說去了黑龍江,總管東北地區氣候。後其母故,禿尾龍當夜乘風挾雨飛返,厚葬其母。龍母墳至今還在文城南20公里處的柘陽山上。康熙五十三年,李龍王顯於文城西南15公里的一座“金”字形山上,此山遂改名為“回龍山”。據說龍母生日為農曆三月二日,所以,每年三月初二,回龍山要舉行盛大山會,遠近百姓蜂擁而至,規模之大之隆在膠東東部無以能比。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東巡撫徐澤醇奏請敕加神龍封號,“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龍遂列祀典。”這種親筆御題、皇家敕封現象在全國的李龍文化中是獨一無二的。每年六月初八,文登人家家戶戶都蒸最大最好的餑餑,供奉“李龍爺”回鄉。李龍爺雖掌管東北三省的氣象,但年年六月初八正午時分要返回故里,一是答謝百姓,二是祭典母親。2006年11月,“禿尾巴老李的傳說”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2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龍爺的故事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忠、孝、仁、義等方面的優秀品質,因而在民間倍受尊崇,其傳說經久不衰。

  李龍文化南面是紅色文化景區。景區內矗立著天福山起義雕像,再現了發生在文登大地上的一次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1937年12月24日,膠東特委書記理琪等同志領導和發動了威震膠東的抗日武裝起義——天福山起義。以昆嵛山紅軍游擊隊為骨幹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打響了膠東抗戰第一槍。這支軍隊如燎原之火,在戰鬥中不斷髮展壯大,成為中國地方抗日戰場上的一支勁旅,膠東抗日的大旗自此高高飄揚,成為膠東革命的搖籃。整幅起義雕塑氣勢恢巨集,風起雲湧,波瀾壯闊,雕像的兩邊,分別刻著起義的過程和文登將軍錄。文登不僅科舉時代產生了100餘名進士,進入現代,又成為著名的“將軍縣”,石刻上文登籍的共和國將軍多達120餘名。

  公園的最南面是和諧文化景區。設有健身廣場,樹景燈,結婚外景拍攝區有福字,雙喜雕刻,鞦韆,花轎,彩橋,牽手走廊等等充滿喜慶的小品。新人常會在此拍照,拍攝錄影,鼓聲震天,熱鬧非凡。景區還有很多兒童玩耍的器械,老人或者家長帶著孩子在此遊樂玩耍,陣陣歡笑聲隨著秋風在公園的上空久久迴響。公園的南門處有音樂噴泉,夏天的夜晚,以噴泉為幕的水幕電影吸引很多市民在此納涼觀賞。夜晚的文登學公園,在彩燈的照射下更是璀璨迷離得像一個美麗的童話,45萬平方米的綠化面積,110多種綠色苗木散發著天然的清香氣息,徜徉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北面的半圓形演藝廣場上廣場舞隊樂聲陣陣舞姿翩翩……

  文登學公園是文登不同歷史時期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千年古城文登煥發出勃勃英姿,經濟發展迅猛,綜合勢力躋身全國百強縣。進入新時期,文登學精神被賦予了“自強不息,和諧向上”的新內涵,“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相信勤勞智慧的文登人民一定會把文登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在春天裡登昭山

  陽春三月最愜意的活動莫過於踏春,而已定居在國外,幾十年鮮有聯絡的中學同學阿玉說:想在出國前邀上幾位好友去登瀟湘八景之一的昭山。此意一出就讓人興奮,很快讓阿玲、阿蘭及男生躍紅和我熱情響應。一個雨後的晴日,我們相約來到這個也曾留下童年腳印和快樂的山市晴嵐之地。

  在城市建設飛速的今天,城市周邊的綠地和森林越來越少,更別說樹木、花草、文物都儲存完好的風景勝地了,但處在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交匯處的昭山則是個難得的另類,她依然以古樹參天、花卉爭豔、濤聲悅耳、空氣清新、風景秀美、文化獨特、傳說誘人等吸引著人們湧向此地。雖然山頂千年古寺正在修建,景區尚在封閉之中,我們幾位仍興致極高地踏進了這塊聖地。可能是由於封閉,幾乎只有我們幾個遊人,本有儒雅風度的昭山,顯得更加清秀、安寧,置身此地有種身處世外桃源的特殊感。站在江邊透過仲春的嫩綠和春花欣賞那滿江春水的湘江,鼻腔中迅速被滿滿灌入帶著江味的溼潤潤空氣,一下就讓我們這些長期處在鬧市中的人們心花怒放起來。女生此時急急地選起了景色,拍照留念。

  登昭山在一個登字的樂趣。從山下到山頂全長1300多米,有著“三十六道彎”,700多階石階。雖然我們都已“白了少年頭”,但心中青春依然盪漾,諾大的景區沒有人因累而發出的氣喘吁吁聲,只有我們那快樂、有力的腳步聲和談笑聲……不覺中我們就來到了接近頂峰的偉人亭。這是個建在臨江陡峭崖上的小亭,自然是個好去處,既可以歇息、感受偉人當年在此“指點江山”的豪情,也可讓我們細細地領略極目之處的山川景色。我們從身邊的景物開始欣賞著。阿玉摸著那枝繁葉茂的樹欣喜地說:“這就是植滿我們屋房前屋後的杜英。”是呀!此樹種常年翠綠,生長極快,卻無汙染之物就植在我的窗下,十多年來給我們帶來清新的空氣和小鳥的翠鳴,我卻一直未能識得,經她這一說,我對此樹一下肅然起敬了。

  正值春潮時節,又是雨後的晴日,我們置身在這秀色中,耳邊真真切切聽到了宋代大畫家、大詩人米芾對昭山的讚美:“亂峰空翠晴猶溼,山市嵐錯近覺遙。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從此不須招。”那種山市晴嵐的仙境我想只有在這樣的時節裡才能最深切地感受到。

  舉目遠眺,對著濤濤湘江水逆上,我看到了偉岸雄姿、氣度不凡的湘潭文化聖樓——萬樓,而萬樓之上則是有著千年繁榮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湘潭。在這雲蒸霞蔚中的湘潭城,此時我的眼前很自然地跳出了“鍾靈毓秀”一詞。是呀!400多年前明萬曆年間在京任尚書的湘潭才子李騰芳為了將流經湘江的財氣、福氣留在湘潭,倡導在城區下游處,即今天的萬樓地址建一座福樓。萬樓就這樣在人們的美好期盼中首建起來。說也巧,這400多年來,湘潭一直是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之地,特別是近代史以來湘潭更是出了以曾國藩、***兩位領袖領銜的兩大波歷史風雲人物,以致改變、創造著中國的歷史,讓湘潭這塊人口、遠古文化並不佔優的小城名揚四海,更讓敢為人先、敢於擔當的湖湘精神名震天下。當然,這400多年來,湘潭的經濟也是亮點不斷,湘潭米市曾是中國江南四大米市之一,而且數百年不衰。湘潭更由於地處長江中段支流、黃金水道湘江上的重要位置,除米外,還是木材、藥材、手工作品等物資通江達海的重要集散地,那時***的大武漢及其中下游的繁華都市都離不開湘潭運來的源源不斷的各種物資,而今湘潭更是以重要工業城市之實力雄踞中國中部。

  不覺中日已從頭頂照下,而我們的遊興正濃,沿銀杏樹簇擁的石道,我們尋找鑑湖女俠秋瑾的原墓穴;談論辛亥革命元勳黃興的母親墓地;聊起北宋末年太尉劉錡因目睹奸佞當道,山河破碎,心情憂憤,於昭山築室隱居的故事;遊雄偉大氣、香火旺盛的千手觀音寺……

  歸途中,我在想;昭山是我們近在咫尺的旅遊勝地,她依然盡心盡力地向人們提供清新的空氣;依然向遊人述說著周昭王沉潭、洞庭龍王攜公主南遊昭山、***大將軍除惡霸夜渡湘江等大量傳說;依然是供人們舒展筋骨、感受春光……讓人們緊張勞累的身心放鬆、心靈放飛的聖地,但願她繼續能保持這份自然、這份秀美、這份仙境,令人神往。

  :遊黃山

  十月四日,不想呆在家裡,便和好友相約去黃山旅遊。一來可以清洗多日勞累之煩,二來可以增長見識,開拓視野。第二天清晨,我們自駕小車由德興直赴黃山。當車進入安徽境內時,看到路邊的民房,皆白牆黑瓦,兩側山牆砌有高高的騎馬牆,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據說這種建築是很有講究的,安徽古稱徽州,自古山多而地平,成年男子多外出經商,遠行前父母為其娶一女子為妻,意為留根。那高牆小窗加大了攀爬難度,是為家中的女子能更好的守節。在遐想與感嘆中,黃山已在眼前了。

  我們來到黃山的南大門,在一個意韻悠然的地方下了車,環顧四周,空氣中瀰漫著絲絲甜味,心也隨之舒展開來。在一片片翠竹的掩映下,碧池如玉,散落在蜿蜒的山谷巨石之中。眼前就是“天下名泉”之稱的黃山老溫泉口了,只見一橋飛架于山間,橋下溪水潺潺,橋為雙拱石橋,橋身有三字曰“名泉橋”。雖然不知道此橋建於何年何月,從橋身的古樸來看歷史悠久。由此向東不遠處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石像,徐霞客目光炯炯凝視遠方,果斷中透著剛毅。徐老先生贊黃山曰“遊黃山天無下山”。多年以來,人們在想:是黃山美景成就了徐老先生的遊記,還是徐老先生的遊記成就了黃山的美名呢。

  我們沿著逶迤的山路走去,山路崎嶇不平,山勢奇特,一會兒要走上坡路,一會兒又要走下坡路,山峰越來越險,氣溫越來越低,空氣中透出陰涼,冷風陣陣,雲來霧去,彷彿走進了世外仙山,似乎隔絕了人間。走過很長的一段石階,來到了茲光閣,這裡有一塊巨大的花崗石碑,上面鐫刻著“世界地質公園”幾個硃紅大字。茲光閣墨柱青瓦,其重簷式建築彰顯出中國古建築獨有的神韻,正門的匾額題有“茲光閣”三字,字型大氣而端莊,仔細一看,是董必武題筆。立於茲光閣前,向上仰望,只見其身後山峰直入雲霄,而蒼松翠柏屹立在險峰之上,宛如一副渾然天生的水墨畫。

  我和好友要乘玉屏索道,去玉屏樓看黃山奇鬆——迎客鬆。在陣陣的轟鳴聲,纜車徐徐開動,車窗外景色多彩秀麗,山勢陡峭而崎嶇,林木蔥鬱而挺拔,真是“橫看成嶺側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奧地利進口的纜車速度很快,沒給我們太多的時間去遠眺那些美好的風光,只不過用了十幾分鍾,玉屏樓就在我們眼前了。走下纜車就感到陣陣涼意,山間薄霧濛濛,忽見不遠處有一巨石宛如大象,昴首望天,石象前面的迎客鬆,籠罩在空濛的山霧中,猶如身著輕紗的少女,玉手輕揚,婷婷玉立。有詩云:“美目盼兮,巧笑靚兮”。我想她一定是在經歷了千年風雨,看遍春花秋月之後,才能有如此的淡定與從容。忽然霧散了,人們大聲叫了起來,迎客鬆從雲霧中走來,如美人輕撩面紗攝人心魄,清秀而溫婉。迎客鬆周圍的石崖上有許多石刻,其中一副刻得是“岱宗遜色”,夫岱宗者,泰山也。我認為黃山之美在景色秀麗,東嶽之尊在歷史厚重,實不可相提並論。

  接著,我們向蓮花峰進發,蓮花峰海拔1864。8米,險峭雄奇。在我腿微微發酸的時候,進抵百步雲梯,環顧四周,真是景如其名。百步雲梯高聳入雲,兩側萬丈深淵,是登蓮花峰最險的一段狹長山道。我抬頭仰望前方的石階,陡峭異常,幾近垂直,狹窄得只容一人通過,手腳並用艱難而上,爬行過半,霧氣重重,好像飄起片片雪花,大家進退不得,隊伍停在半空,有人大吼一聲“兄弟們上啊!”,一行人奮力向前,衝過雲梯天險。穿過窄窄的一線天,再向上走了不遠,看見一圓形石碑上寫道“黃山蓮花峰高程1864。8米”,我們終於登上了蓮花峰。真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登山如此,人生亦如此。

  緊接著,我們下山向光明頂進發。一路上迤邐而行,低頭看路,抬頭看霧,兩邊看樹,途中有一亭,古樸而雅緻,在此小憩只覺得人在畫中,畫在心中。我們終於來到了光明頂,果然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裡地勢開闊,遠遠望去,黃山奇景,俱收眼底。黃山氣象站高大奇巧,觀望臺是一個白色的大圓球,遠遠便可以看到。旁邊是光明頂山莊,一些房屋下面有燕子築巢,還可見許多燕子飛來飛去。很多遊客在這裡匆忙地攝影,我們靜靜地佇立在這萬仞高峰之上,感受著這裡的一切。

  然後,我們朝始信峰進發,到了始信峰,方信黃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不見黃山鬆。沿路的黑虎鬆、連理鬆、豎琴鬆、探海松,形態各異,生動形象,更有許多無名鬆讓我連連稱奇。立於始信峰,登頂環顧,雲海茫茫、險峻壯觀。

  雲開霧散時,經雲谷索道下山。這次遊黃山,雖然沒有如願盡攬黃山之奇妙,但在山水之間領悟到黃山之美。黃山好像羞怯的少女,躲在閣樓上脈脈含情的窺望;黃山又好像聰慧的婉娘,洞察了我的心境,陪我霧鎖雙眉。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算不旺此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