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觀後感作文

  《穹頂之下》一經發布便引起廣泛關注,各界對其評價不一,但其指出的環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深思。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穹頂之下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穹頂之下觀後感篇一

  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在採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汙染成為她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大眾最初熟識柴靜,是因為非典疫情的爆發時,她瘦弱的身軀裡蘊藏著的驚人的力量。從彼時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產子,柴靜向來不缺少話題性,如今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攝關於霧霾的紀錄片,更是驚呆了一眾看客。在震驚的同時,霧霾之於柴靜或者柴靜之於霧霾的關係,卻不似尚為媒體人那時的明朗和清晰,莊嚴卻又多了一絲悲壯,而這也不僅僅是柴靜一個人的戰爭。

  霧霾,對於這個東西我們一點也不陌生,無論你在何時何地,始終擺脫不了霧霾的籠罩,霧霾也不再是教科書裡的說教,自然環境的惡化所帶來的傷害也不是簡單的柴靜一個家庭在承受。也許有人會說,柴靜之所以選擇拍攝宣傳片是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為一名曾經的職業媒體人,將柴靜的行為稱之為偉大或許過於誇張和不切實際,但是也絕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麼簡單,無論是曾經的記者身份還是現在母親的烙印,都無法掩蓋其追求真理的社會責任。

  在網路世界裡,我們生產著創造著各種資訊,享受著各種各樣的服務,我們不斷向大自然和社會索取,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麻痺,睜著雙眼卻看不到真相,張開雙耳卻聽不到聲音,邁開步伐卻未曾前進一分,每個人都在喧囂,每個人都在說話,卻沒有人在聽。以前我們會說向沙漠進軍,向太空漫步,現在卻被霧霾打的措手不及,難道我們未曾發現它嗎?不是的,每個人都看見了,可怕的是都當做並未發生,我們不缺少隨聲附和阿諛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較真精神。

  面對複雜多變的霧霾汙染,也許柴靜一個宣傳片起不了什麼決定作用,但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前媒體人還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柴靜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於一個宣傳片的“成敗”與否,而在於一種執著的鬥爭精神。人類與環境汙染的戰爭歷程中,柴靜作為一個人類個體也從來都不是主流,但歷史也正是由一個個人類的個體所創造的。霧霾的治理不是個人所能左右,但此時個人的影響卻超過了環保部門,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會共識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卻體現在一朝一夕的細節上,正如環境治理不在個人卻離不開每個人一樣,而穹頂之下的柴靜也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鬥。

  穹頂之下觀後感篇二

  看完這段視訊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許久想了很多。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視過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但今天才知道原來它是如此的可怕……每個看完這段視訊的朋友們是否會想:為環境我們能做點什麼?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那個小女孩的回答:沒有看見過藍天,沒見過星星 ,沒有見過白雲,,,,這對我們來說在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孩子在十年後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臨同樣的現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剝奪享受這樣的藍天,白雲,星空的權利,都不想被剝奪親近大自然的權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變成了汙水,年均苯並芘超標290多倍。那麼現在空氣含量中有15種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並a芘超出國家標準值14倍。我們可想而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嚴峻汙染的環境。柴靜的這次霧霾調查報告能否喚醒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自身做起的責任感。對於我們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們不可能永遠的保護他們因為他們總會暴漏在空氣中,呼吸時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們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兩萬五千次。想想我們這樣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空氣當中我們的肺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我們保護環境就像保護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一樣保護大自然。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霧霾最大的來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燒。那麼其他國家也同樣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為什麼就沒有出現像我們國家這樣的嚴重局面呢?因為英國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時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乾淨,然後在進行燃燒。那麼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是這樣做的呢?幾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喚醒我們每個人的意識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有關監察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對工業重工的排放汙染超標情況進行監管。一個地方有大量的工業,重工業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還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空氣汙染的排放量,同時還無法關停和取締這會事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業和重工業都在用沒有任何排放標準的小鍋爐,也沒任何人監管隨便的排放。他們根本沒有專業的環保排汙裝置進行對排放物淨化所以排放物嚴重超標。想從本質上改變這樣的情況需要我們每個人,每個監管部門,每家企業共同努力。只有從自己的意識上的改變才會有行動上的推進。

  我們不可能不改變自然條件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所以每個企業在我們每天的生產研發和銷售當中把節能環保作為產品一種重要的標準來執行的話。也許我們的環境和空氣質量也會隨之而被帶動起來往好的方向改變。就像現在的中小型工業,重工業企業用的沒有任何排放標準的小鍋爐,如果是換成了我們以環保為主要效能的鍋爐那我們的空氣汙染會不會有所改善?保護環境汙染需要我們每個人,每個團隊,每個企業共同來完成。

  穹頂之下觀後感篇三

  昨天看完柴靜《穹頂之下》之下,首先是對柴靜的敬佩,且不說前幾年的新聞鬧的沸沸揚揚是真是假,怎麼也掩蓋不了一個知名人物通過這種方式對環保事業做的貢獻之大。它可能會觸動到中國千千萬萬人的思想,它也可能會影響到高層對環境政策的制定,從這方面可以說是帶來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看完《穹頂之下》之後,發現微信圈裡已經熱評一片。有人呼籲體制改革,有人呼籲節能減排,也有人從自我入手,步行上下班,這是這部記錄片帶來的正面反應,還在持續發酵。淄博的汙染一直是比較嚴重,從2000年初一到張店開始,上班騎著自行,頂著煙霧去上班的情形還歷歷在目,印象深刻。有一年淄博還入選世界十大汙染城市,一時全城轟動。

  去年APEC會議召開,淄博實行了幾天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車少了,空氣確實清新了,人們終於在平日裡看到了藍天白雲,雖然這個藍天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但“APEC藍”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

  去年年底我加盟了一個環保專案 ,在淄博從事室內裝修汙染治理。當我把這個訊息發給了幾個微信圈內的好友,原來的一個同事跟我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你說的甲醛有淄博空氣毒性大嗎”,我思考了一下這樣回答他:“室內甲醛是小環境,淄博空氣是大環境,大環境控制不了,小環境是可以控制的”。

  這話說的有點無可奈何,家裡溫暖的港灣,是每個人的依靠,如果家裡都不安全了,我們的心該何去何去?在中國好象唯一免費的東西就是空氣,現在空氣汙染到讓人無法呼吸,人們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去淨化,這真是一種悲哀。室內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讓我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但難道永遠生活在室內?這也是柴靜的迷茫,繼之而來的是她的行動。那我們呢?

  大環境的改變需要從根上做起,當然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努力,這任重而道遠,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真正的藍天白雲清河綠地。

  小環境可以控制,能夠改變,從改變小環境開始,影響著每一個人,再去影響大環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