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作文第七單元讀後感

  有時間就去讀讀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然後把感悟寫下來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課文《難忘的一課》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親眼看到教師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感人情景。以及在學校裡看到有關祖國曆史文化的人物畫像等。“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朗讀聲一遍又一遍地激盪著作者的心靈。這是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多少深厚的愛國情啊!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臺灣五十年,在五十年中強制臺灣學校教日本的語言,想把臺灣變成日本。可是侵略者野蠻的行徑,永遠改變不了臺灣同胞火熱的愛國心。

  地理教師教過我們:臺灣是祖國最大的島嶼,是東海之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那裡資源豐富,景色迷人。那裡有波光粼粼,水清如鏡的日月潭;那裡有滿目蒼翠,鳥語花香的阿里山;那裡有高聳入雲,終年積雪的玉山;那裡還有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高山族。

  記得老師跟我們講過,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事。荷蘭殖民統治者,侵佔了臺灣。是明朝將領鄭成功率領軍隊,千帆竟發奔向臺灣,與臺灣民眾一道把荷蘭侵略者趕出了臺灣,解救了受苦受難的臺灣同胞,實現了祖國的重新統一。

  由於近代歷史的原因,小小的臺灣海峽成了阻隔兩岸同胞想見的屏障;小小的海峽成了兩岸親人不能跨越的鴻溝。兩岸的親人只能隔海相望,望穿秋水,肝腸寸斷!可是海峽又怎能隔斷兩岸同胞心中的那座橋呢?

  日曆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走進嶄新的新世紀。春回大地,生機盎然。在祖國的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祖國建設日新日異,在這大好形勢之下,它猶如時代的春燕,在臺灣海峽上空來回傳播著春天的資訊。兩岸同胞撥開海峽中的迷霧,看到了燦爛的陽光,看到了兩岸和平統一的美好前景。心中的祖國把兩岸人民的心更加地緊緊連在一起,祖國的繁榮興盛把兩岸同胞心緊緊地連在一起,過去的一切將煙消雲散。親人相會的時刻將很快到來。

  篇二

  讀了《最後一分鐘》這首詩,我感到憤怒和喜悅。

  1997年7月1日,英國政府無條件地把香港的統治權歸還中國政府。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終於迴歸祖國,香港人民終於和大陸的同胞團聚。當香港迴歸倒計時牌上的數字為0時,香港人民沸騰了,大陸同胞也沸騰了。百年裡的痛苦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百年前,清政府被迫和英國政府簽定不平等的條約,將香港的統治權交給了英國。香港的同胞在這段時間內受到英國政府的欺壓,許多香港同胞也無法與內地同胞見面。英國政府的行為便我感到無比的憤怒,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的土地,而卻被英國強行搶走了。但是在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了。離開祖國百年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中國與英國的那張發黃的條約終於撕碎。中國人民盼到了期待已久的那一天來到了。讀到這兒,我感到無比的高興

  篇三

  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時候;當人們為申奧成功歡歡鼓舞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有一個百年的惡夢,那是一段中華民族受盡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兒女奮力抗爭的歷史。就在前幾天,我學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使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中國在過去所受到的屈辱!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那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用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而且,他們為了銷燬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

  這段屈辱的歷史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心底。學習了《圓明園的毀滅》這一篇課文,我非常地憤怒。閉上雙眼,我彷彿看到了:一八六零年十月十九日上空的最後一縷虛無縹緲的清煙,在向上天質問:“圓明園有何過錯?可惡的英法聯軍為什麼要把它燒燬?”是啊,英法聯軍為什麼要把這座讓人流連忘返的園林洗劫燒燬?清政府為什麼不去抵抗外來入侵、讓別人在我們的領土上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太多的為什麼,讓我心中的那一潭靜水,像被小孩丟進了一塊石頭,久久不能平靜。

  哎,圓明園,你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方能得到那無與倫比的輝煌,卻在幾天之內毀於一旦,失去了昔日的光輝與繁華,失去了以往的耀眼與奪目。我只得仰天長嘆,嘆息清政府之腐敗,嘆息英法聯軍之野心,嘆息你那美好的過去。

  今天,我們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我們可以盡情在開滿鮮花的公園裡遊戲;我們可以在家中享受一切美好的待遇。但無論生活怎樣好,我們還是應該刻苦讀書,掌握科學知識,讓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讓歷史不在重演!請同學們永遠記住:不忘國恥,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