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寓言故事精選

  寓言故事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定的好壞關係到寓言的未來。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寓言故事篇一:弈秋敗弈

  弈秋是古代圍棋名手。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併成為象徵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著其水平與國手相當。

  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

  《弈旦評》上是這麼寫的: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著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祕,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弈秋之所以會輸,是因為他被笙的聲音影響,沒有把心思放在下棋上,所以導致輸了棋。對於學習就應該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否則會一事無成。

  歷史寓言故事篇二:郢書燕說

  一天夜裡,楚國京城郢[yǐng]都的一個人在家給燕相國寫信。因為燭焰偏低,飄忽不定的燭光夾著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顯得有一點昏暗,所以這郢人對侍者說了一聲:“舉燭。”明燈高照,寫信就看得清楚了。誰知他在燭光不亮,心中犯急,腦子裡想著“舉燭”,嘴裡念著“舉燭”的時候,竟然不知不覺把“舉燭”二字也寫到信裡去了。過後他沒有檢查就把信交給了侍者。

  燕相國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後,反覆好幾遍。他始終覺得信中的“舉燭”二字非常費解。久聞四海之內唯楚有才,難道這就是一種莫測高深?燕相國想到這裡,忽然靈機一動。他若有所悟地說:“舉燭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會推舉光明磊落、才能出眾的人擔當重任。照這樣看,郢人致書突出‘舉燭’二字,其用意原來是為我獻策!”

  燕相國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燕王聽了十分高興。他以相國的政見為原則,廣招賢士,從而使燕國政通人和,日益強盛。

  郢書燕說指的是在解釋文章時曲解了原意,但有時可能也表達出了有價值的觀點,故也不全作貶義。

  在作者筆下,燕相是一個一邊倒,沒有自己主見的一個人,燕相當然很可笑,他對待人和事沒有做到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憑主觀臆想,隨意曲解,斷章取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的人應該正確全面理解書本或者他人的意思,不能穿鑿附會,曲解其原意。

  歷史寓言故事篇三:薛譚學謳

  秦青是民間很有名的歌唱家,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求教。

  有一個叫薛譚的青年,也來向秦青學唱歌。

  秦青耐心地教學生唱歌,並要他們每天自己練習唱歌。

  薛譚練了一些日子,還沒有全部掌握秦青唱歌的技藝,便自以為都學會了。

  於是,薛譚向秦青告辭,準備回鄉。秦青沒有挽留他,把他送到郊外,特意為薛譚餞行。

  酒喝到一半,秦青說:你馬上要離開了,我唱個歌為你送行吧!說罷,他打著拍子,唱起歌來。悲壯的歌聲震動了樹木,飛上天空,連飄動的白雲也被這歌聲迷住,停止下來。

  薛譚聽到了這美妙的歌聲,才知道自己並沒有真正學到秦青的歌技,他感到羞愧,說:師傅,我錯了,請你讓我跟你回去繼續學習吧!

  薛譚又回到了秦青的學館。從此,他認真學習,一輩子也沒敢說要回去的話,終於成了有名的歌唱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千萬不可有成功就驕傲自滿的心態,不要淺嘗輒止的學習,不要因為有一點皮毛知識就驕傲自滿,要努力刻苦地學習,超越自我。因為學海無涯,永遠精進。小朋友們,學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恆。犯錯誤不要緊,知錯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