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名稱

  “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身經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小編為大家整理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名稱,供大家閱讀!

  ***一***:王羲之寫《蘭亭集序》

  東晉初年,宰相王導的兄弟王曠有個愛子,叫王羲之。他從小受到父親舞文弄墨、愛好書法的薰陶,也喜歡上了書法。十幾歲時,常在父親書房裡翻弄前人的書跡、碑帖。王曠見兒子如此心誠,就以一本《筆說》為教材,教他筆法、筆勢、筆意。過不了多久,王羲之的書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後來,王羲之的書法出了名,許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為榮,連京城裡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爭相求他的墨寶。

  王羲之也做過官,當過刺史、右軍、會稽內史。當時人們愛稱他為“王右軍”。四十多歲時,因為和上司意見不合,辭去了會稽地方官的職務。從此他經常遊山玩水、吟詩會友,並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潛心於書法藝術。這以後,王羲之書法的造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請了許多賓客,包括司徒謝安、司馬孫綽以及附近幾個縣令,帶上自己的幾個兒子,來到會稽蘭渚山麓的蘭亭聚會。春暖花開,山清水秀,一行人踏著悠閒的腳步,在山徑中行走。

  這時,王羲之提議來一次傳統的“曲水流觴***shāng***”助興,得到了眾人的贊同。於是,大夥來到一條彎曲的小溪邊,每個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頭坐下。王羲之命書童在小溪的上流將幾隻裝滿酒的觴***古代稱酒杯為觴***,放在一個木盤裡,然後讓盤子順著小溪流向下游。當盤子流經哪個人身邊時,那個人就得趕快作一首詩,作不出詩,就得罰酒三杯。這一場“曲水流觴”的遊戲進行得十分盡興,結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詩。

  為紀念這次聚會,大家提議把這些詩編成一冊集子,取名《蘭亭集》,並公推王羲之寫一個序。王羲之也不推辭,命書童在蘭亭擺下筆墨。在眾人的簇擁下,王羲之信步來到了蘭亭,他環顧崇山峻嶺、松林竹園、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緒萬千。過一會,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書案前盤腿坐下,拿起毛筆,在紙上飛筆一揮而就。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三百二十五個字的《蘭亭集序》,就在這會稽群山中誕生了。可惜這“天下第一行書”的真跡已經失傳,只留下來一些古人的臨摹本。

  王羲之的趣事還很多,其中《換鵝帖》也值得一提。王羲之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喜歡養鵝;哪裡有好鵝,不管路途多遠,他都要跑去欣賞;有時甚至不惜重金將其買下。

  山陰***今浙江紹興***城外一座道觀裡的住持老道,揣摩到了王羲之的心思,有意在道觀外的池塘裡養了一群可愛的白鵝,並讓人把訊息透露給王羲之。王羲之得知那裡有這麼好的白鵝,哪有不去觀賞之理。

  一天,王羲之興沖沖來到道觀外,一看到池塘裡悠哉悠哉浮游的白鵝,一下子驚呆了,久久痴痴地佇立在池塘邊。

  “來人吶!”忽然,王羲之對跟來的僕人叫道:“快,快去把道觀的住持請來,我有要事相商。”

  一會,住持老道匆匆趕來,見了王羲之深深作揖:“貧道有禮了,請到觀裡坐坐。”

  王羲之哪有這份閒心,心裡想的只有鵝,於是單刀直入:“這群鵝能不能賣給我?請道長開個價吧!”

  住持老道臉上顯出難色:“鵝是敝觀為供香客們觀賞而養的。賣是不賣的。”

  王羲之哪肯放過這麼好的機會,腦子一轉,又說:“那,那這樣吧,我用更多的鵝來換你的鵝,總好了吧。”

  老道支吾了一陣,終於把本意道來:“換是可以的。不過,鵝換鵝不行。久聞右軍大人的書法超人,貧道想將我的鵝換您的字,如何?”

  王羲之聽了,毫不思考地就答應了:“行!怎麼個換法?”

  “噯,懇請您替敝觀書寫一卷《道德經》,若右軍大人肯屈就,那麼這群鵝全都歸您了。”

  “那敢情好!現在就去書寫。”王羲之答應的十分爽快。

  王羲之為道觀書寫的《道德經》,後人稱之為《換鵝帖》,是王羲之僅次於《蘭亭集序》的第二傑作。

  ***二***:鶩蚌相爭 漁人得利

  戰國時,蘇代***著名縱橫家蘇秦之弟***聽說趙國將要攻打燕國,他替燕國當說客到趙國去勸阻。蘇代見趙惠文王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燕國來趙國途中,經過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條河,流經易縣***時,看到一隻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陽,正巧飛來一隻鶩鳥去啄蚌肉。蚌馬上合攏其殼,將鶩鳥的長嘴緊緊 地挾住,鶩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晒死。”蚌回答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會被憋死。”雙方都互不相讓,來了一個打魚人,一下子把它們都捉了起來。 在蘇代的勸說下,趙王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蘇代講的這個故事,叫做“鶩蚌相爭,漁人得利”。至今還被人們常常引用,以說明由於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弄得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到好處。

  ***三***:近水樓臺先得月

  [語出]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唐,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近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樓臺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分句;

  [成語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小的時候,家裡非常貧窮,但他學習刻苦,博覽群書。後來,他做過右司諫、知州、參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陽樓題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身為朝廷重臣,范仲淹為人卻極為正直,待人謙和,尤其善於選拔人才。他在杭州做知府的時候,關心幫助城中的文武官員。很多官員靠此得到了可以發揮自己才幹的職務,因此都很感激范仲淹。有一個叫蘇麟的巡檢官,由於在杭州外縣工作,所以未能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次,蘇麟因公事見到范仲淹,便乘此機會給范仲淹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說的是靠近水邊的樓房可以最先看到月亮,朝著陽光的地方生長的花草樹木易成長開花,顯現出春天的景象。蘇麟是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巧妙地指出接近范仲淹的人都得到了好處。范仲淹讀後心領神會,哈哈大笑。於是,便按照蘇麟的意願,為他謀到了一個合適的職位。

  ***四***: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東漢名將班超,早年曾率兵出擊北匈奴貴族,戰功顯赫,隨即與從事郭恂***xun***一起被派遣出使西域。剛到鄯善國***本為樓蘭國,漢昭帝時改為鄯善***時,鄯善國王還款待得十分周到,後來卻忽然改變了態度。班超感到奇怪,猜想這一定是北匈奴派來了使臣從中作梗,鄯善王不知所從的緣故。於是班超喚來對方侍臣,詐他道:“我聽說北匈奴使臣已經來了好幾天了,他們現在在哪裡?”侍臣一聽,十分惶恐,交待了一切。班超一聽,果然不出他所料,便私自把隨從來的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勁正濃,激發道:“現今大家和我一起都身在異國,本是想立大功,以求發達。可匈奴使臣來到這裡沒有幾天,鄯善王就不把我們放在眼裡裡,說不定哪天他會把我們送給匈奴,那我們的身體骨肉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大家說該怎麼辦?”部下們都說:“在這危亡之地,生死都由司馬您調遣!”於是,班超提議道:“不進老虎洞,就得不到老虎崽***“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眼下也只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營,使他們不知我們究竟有多少人馬,然後趁亂消滅了他們。這下鄯善王就會嚇破了膽,我們的事才能成功。”大家提出:這事要不要跟從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怕郭恂膽小壞事,一口否定。就這樣,班超獨自率領三十六人,一舉拿下匈奴軍營,鄯善國舉國震驚。於是班超和他的部下們一起勝利完成了這次出使任務,與鄯善王和盟而還。

  比喻不冒危險,就不能成事。今也用來比喻不經歷最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真知。

  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身經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