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舉例

  典故大家應該都瞭解吧,那典故都有那些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絕倫超群

  三國時期,劉備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擔任平原相的時候,手下有兩員猛將,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劉備對他們非常重視,與他們親如兄弟。後來劉備吃了敗仗,依附荊州劉表,他們不嫌劉備勢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輔佐他。

  曹操率軍攻打荊州時,劉備為了儲存實力,只得率部南下,準備渡過長江,再作打算。他派關羽率領幾百戰船的軍隊先走,與他在江陵會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劉備,在他身後窮追不捨,一直追到當陽長阪。在危急的情況下,劉備丟棄妻子,往東北方向狂奔,恰好關羽的船隊趕到,將劉備接走。從此,劉備對關羽更加信任了。

  劉備在長阪退走後,與孫權的軍隊聯合,在赤壁打敗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戰後,劉備統率軍隊不斷征討,奪取荊州全境。關羽因為能力出眾,被任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於長江北岸。

  劉備得了荊州後,又佔領了蜀地,收降了名將馬超。關羽聽說馬超的本事很大,就寫信給軍師諸葛亮,請他向自己介紹一下馬超的能力。諸葛亮瞭解關羽,知道他不願意看到別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給他回了封信:“馬超文武雙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與漢初大將黥布、彭越等人相彷彿,與張飛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絕對不能和你這個超出眾人、獨一無二的美髯公相提並論。”

  ◎成語釋義

  比喻超過眾人,同輩中沒有人比得上。超群:超出眾人。絕倫:獨一無二。

  ◎故事出處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孟起兼資文武……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出處譯文

  馬超文武雙全,非常勇猛……與張飛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絕對不能和你這個超出眾人、獨一無二的美髯公相提並論。

  唯我獨尊

  在佛經中,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右肋出生。他出生以後馬上就能獨立走七步路,他向周圍一番,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大聲宣告:“在天上與地下所有的物體中,只有我最偉大。”

  ◎成語釋義

  這個成語原來是推崇釋迦牟尼的話,現在用來形容極端自高自大,認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故事出處

  《長阿含經·大本經》:“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出處譯文

  釋迦牟尼向四面八方觀察了一遍,舉起手說:“在天上與地下所有的物體中,只有我最偉大。”

  盛氣凌人

  戰國時期,秦國派出軍隊攻打趙國,這時趙太后執掌趙國的軍政大權。趙太后見勢不妙,就向齊國請求救援,但齊國提出,要想讓他們出兵,除非讓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去當人質。趙太后心疼長安君,不願意答應齊國的要求。大臣們覺得,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趙國就有覆亡的危險,於是紛紛勸諫。趙太后執意不肯。

  老臣觸龍知道這種情況,也來見趙太后。趙太后何等聰明,知道觸龍肯定是來勸自己的,因此心中非常厭惡,露出惱怒的神色,驕傲蠻橫,氣勢逼人。沒想到,觸龍並沒有提長安君的事,只是和她說起了家常話。太后找不到發洩點,又想到觸龍畢竟是個老臣,語氣便慢慢和緩起來。

  觸龍見到氣氛不那麼緊張了,便向太后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的小兒子安排在王宮衛隊。而且表示,因為自己對小兒子非常疼愛,所以請太后照顧一下。趙太后一聽,以為觸龍此來只是為了拉關係,就對他不再設防了。太后還笑嘻嘻地問,你是不是也喜歡最小的兒子,並說自己向來都是如此。

  觸龍卻嚴肅地說道,太后一定是喜歡女兒比喜歡小兒子更多一點兒,並仔細給她分析:“你喜歡你的女兒,所以把她嫁到燕國做皇后,還整日向上天虔誠祈禱,希望她生個兒子成為燕國的太子。這樣看來,你是在為女兒的長遠利益考慮。可是你又是怎麼對待長安君的呢?儘管你給了他大量的錢財,卻不給他為國立功的機會,以後他在眾人心中必定一點兒威望、一點兒地位也沒有!這樣看來,你處處考慮燕後的前途,卻處處不考慮長安君的前途,所以說你更喜歡女兒一些。”

  趙太后聽了這番理直詞正的話,覺得應該讓長安君吃點苦,接受一些鍛鍊了。於是,她接受眾人的意見,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齊國果不食言,真的發來了大隊人馬相助趙國。眾百姓都知道齊軍來援是長安君做人質換來的,心中對長安君非常感激。

  ◎成語釋義

  驕橫傲慢,氣勢逼人。盛氣:囂張的氣焰。凌:欺侮、侵犯。

  ◎故事出處

  《戰國策·趙策四》:“左師觸龍願見,太后盛氣而胥之……”

  ◎出處譯文

  左師觸龍自願晉見趙太后。趙太后心中非常厭惡,露出惱怒的神色,驕傲蠻橫,氣勢逼人……

  2

  言過其實

  馬良、馬謖兄弟,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將領。馬謖很有口才,特別喜歡談論軍事,分析戰局,而且總是能談到點子上。丞相諸葛亮覺得他才能出眾,很器重他。

  可是,蜀漢昭烈帝劉備覺得馬謖這個人太愛吹噓,做起事來不能腳踏實地。於是劉備在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說起話來很浮誇,一點兒也不踏實,甚至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對於這種人,絕不可以重用,否則會造成不可預計的損失。丞相一定要小心留意!”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帶領軍隊討伐魏國,派馬謖鎮守街亭,防備魏軍。結果,馬謖一味逞強,竟然不聽從指揮,在山上紮營,導致街亭失守,北伐失敗。

  到了這時,諸葛亮才想到劉備是何等英明,自己信任馬謖又是何等愚蠢。自己由於沒有聽從先帝的遺言,終於造成北伐的失敗,實在太不應該了。

  ◎成語釋義

  比喻言語浮誇,所吹噓的超過了本人的實際能力。也指說話誇張失實,使人無法相信。言:言語。實:實際情況。

  ◎故事出處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出處譯文

  先主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說起話來很浮誇,一點兒也不踏實,甚至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對於這種人,絕不可以重用。丞相一定要小心留意!”

  眾叛親離

  春秋時,衛國君主衛桓公有個弟弟,名叫州籲。公子州籲有滿身的武藝,就想篡奪兄長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衛桓公到洛陽參加喪禮。州籲為兄長餞行,敬酒給桓公。桓公依照禮節,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籲趁哥哥沒注意,突然拔出事先準備好的匕首,將桓公殺死,篡奪了國君之位。

  州籲即位之後,覺得國人對自己不服。為了不讓大家有反對自己的機會,他發動戰爭,聯合陳、宋、蔡三國去攻打鄭國,想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可是,鄭國的防守非常嚴密,所以州籲打了敗仗。

  魯國國君隱公問大臣們:“州籲這樣做,能長久嗎?”

  一位大臣說:“州籲只知發動戰爭,四處樹敵,老百姓不會對他效忠。他為人心狠手辣,誰都不敢親近他。正因為如此,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背離他,這樣的政權如何長久得了?其實,兵跟火是一樣的,一味地用兵,卻不懂得收斂和節制,就與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覺得,州籲很快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果然,不到一年,衛人就藉助陳國之力,將州籲殺死,報了殺害先君之仇。

  ◎成語釋義

  眾人反對,親信背離。眾:大眾。叛:背叛。親:親信。

  ◎故事出處

  《左傳·隱公四年》:“夫州籲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出處譯文

  州籲倚仗手中握有兵權而安於做殘忍的事情,握有兵權作威作福,不會有人跟隨他,安於做殘忍的事情,親信的人會背離他。老百姓反對,親信的人背離,這樣的政權如何長久得了?

  3

  ●囊螢映雪

  【釋義】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語出】《晉書 卷八十三 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孫氏世錄》:“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

  【人物】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夏天的一個晚上,他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便抓了幾十只螢火蟲口袋,把它吊起來,勉強用來看書了。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賠了夫人又折兵

  【釋義】比喻想算計別人,反而遭受雙重損失。

  【語出】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人物】三國時東吳孫權要向蜀漢索回荊州 ,都督周瑜定計,將孫權妹謊說嫁給劉備 ,藉以把劉備騙到東吳留作人質,以便索回荊州 。 劉備按諸葛亮的對策行事,到東吳成婚後同夫人逃出東吳 。周瑜帶兵追趕,被諸葛亮的伏兵打敗。後世因以“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雙重損失。也證明了劉備一種無畏的自豪。

  ●路人皆知

  【釋義】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語出】晉代習鑿齒《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人物】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司馬懿死後,大兒子司馬師不久廢除了已經成年但遲遲未能親政的曹芳,另立十三歲的曹髦為帝,權勢比司馬懿更大。司馬師後來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剷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在場的王經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裡,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僕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訊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後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百步穿楊

  【釋義】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選定的楊樹葉子。形容射箭技巧嫻熟。

  【語出】《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羽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

  【人物】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白起停止進攻,並給白起講一個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練成了一手好箭法。他能射落在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的三片楊柳葉。但有人卻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 “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養由基聽後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覺得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事。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藉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