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鼓勵故事精選

  在你漸漸迷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的時候,記得這句話:千萬不要因為走的太久,而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

  古希臘有個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哲學在當時是很崇高的職業,因此很多年輕人來找蘇格拉底學習。

  一個年輕人來了,想要學習哲學。蘇格拉底一言不發,帶著他來到一條河邊,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裡。年輕人起先以為蘇格拉底在跟他開玩笑,並不在意。結果蘇格拉底也跳到水裡,並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這下子,年輕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領他拼盡全力將蘇格拉底掀開,爬到岸上。

  年輕人不解地問蘇格拉底為什麼要這樣做,蘇格拉底回答說:"我只想告訴你,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絕處求生那麼大的決心,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

  篇二:

  美國教育家杜朗曾敘述過他如何尋找幸福。他先從知識裡找幸福,得到的只是幻滅;從旅行裡找,得到的只是疲倦;從財富里找,得到的只是爭鬥與憂愁;從寫作中找,得到的只是勞累。直到有一天,他在火車站看見一輛小汽車裡坐著一位年輕婦女,懷裡抱著一個熟睡的嬰兒。一位中年男子從火車上下來,徑直走到汽車旁邊。他吻了一下妻子,又輕輕地吻了嬰兒――生怕把他驚醒。然後,這一家人就開車離去了。這時杜朗才驚奇地發現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他高興地鬆了口氣,從此懂得:生活的每一正常活動都帶有某種幸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有平常心,要學會從生活中的每一角落發現樂趣和意義。太刻意的尋找反而得不到圓滿的成功。

  篇三:

  有一位公關名家談到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時,舉了一個例子。他說,無論多麼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師以500倍的放大鏡看她美麗的臉龐,看到的一定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臉,使人大失所望。而當我們拿望遠鏡看青山時,入目的盡是如畫的風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曠神怡。

  這說明,如果你永遠拿著放大鏡看別人,必令對方原形畢露,顯得一無是處,也使自己無法信任他人,交到朋友。相反,如果拿著望遠鏡則始終能欣賞到別人美好的一面,就是這不拘小節的特性,使賓主盡歡,無往不勝。

  同時也告訴我們,如果放大鏡的焦點對準自己,而非別人,如果能虛心請求他人,對自己提出最嚴厲的批評,這樣放大鏡和望遠鏡便能同時發揮最大的效用。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正是放大鏡與望遠鏡的最好詮釋。

  篇四:

  約翰遜博士,他的父親經營一個大舊書攤.有一次,距離不遠處有個節目,大家都去趕集,這天正下著雨,他的父親想要約翰博士分一部份書籍,運到趕集的地方去販賣.他的父親接連呼喚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約翰遜博士這時正專心閱讀一本又厚又大的書,竟假裝聽不見,也不理睬,父親嘆了一口氣,只得自己親自去了.這時候,約翰遜博士年十八歲.五十年後,有一天中午十一時,當地人看見這個體態臃腫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夾在腋下,柺杖放在一邊,低頭跪在太陽下,熱淚直流.這時約翰遜博士業已成名,大家都來看他,他對大家說: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我不聽父親的話,現在我跪在這裡懺悔!

  篇五: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菲爾畫了一幅瑪利亞抱著聖子耶穌的畫像,在她的右下方是個老人,左下方是個使女.可是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該補些什麼.這時他從畫室視窗看到附近麵包店視窗有兩個孩子,大的一個四五歲左右托腮,仰望雲天,對他弟弟說話,小的一個頭靠在兩臂上,也望著天空,在聽他哥哥說話.拉菲爾覺得很美,就把他們畫在畫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兩個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