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發言稿的格式與相關要求

  一、格式

  講話稿一般由標題、稱謂、正文等部分構成:

  1、標題

  ***1***有的標題標明講話時間、地點、講話人身份,如《**同志在二輕系統深化經濟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標明中心思想,如《對經濟工作的幾點意見》;

  ***3***提出問題,如《理順價格體系的關鍵何在》等。標題要醒目,忌晦澀;有新意,忌粗俗,這樣才能有吸引力。

  2、稱謂

  即根據不同的聽眾物件首先發出的稱呼,如“同志們、朋友們”,“婦女們、先生們”,“教師們、同學們”等。稱謂要貼切、富有禮儀,這樣有利於更好地溝通彼此的感情。

  3、正文

  正文包括引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引言亦稱開場白,是講話稿開頭部分。開場白不宜過長,但需精心設計,有一個好的開場白,講話者從一開始就能主動而有效地控制聽眾情緒,為引入正題打下基礎。

  主體亦稱本論,是講話稿的中心部分。這一部分要緊緊圍繞中心議題展開論述,在材料編排上,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中心鮮明,論點突出,做到一以貫之,即全篇幅一箇中心論點;二是要講究條理,前後材料編排要符合表達中心論點的需要;三是要嚴謹,做到點線相連,不枝不蔓;四是觀點與材料、論點與論據要統一;五是奇正相生,把趣味性材料與論證材料巧妙安排,做到莊諧合一。

  結尾亦稱收尾,即收結全文,歸納主題。除此外,還可最後一次打動聽眾,把聽眾的情緒推向高潮。結尾一是要“結住”,不要狗尾續貂,“再”說上幾句;二是要結的“漂亮”,結尾時的風格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堅定有力的語言向聽眾發出號召、提出希望或要求、給聽眾以巨大的鼓舞;一種是以謙敬的語言向聽眾致謝或致謙,也可以意盡言止,自然結尾。

  二、相關要求

  撰寫講話稿要遵循以下寫作要求:

  ***1***瞭解情況、有的放矢

  怎樣寫好講話稿?簡單地回答:需要講什麼就寫什麼,因為講話稿是為發表講話準備的。 要想真正弄清楚需要講什麼和需要怎麼講,就一定要了解情況。

  首先要了解聽眾。發表講話,是講話人向聽眾傳播資訊或做宣傳、教育、鼓動工作的過程,也就是與聽眾溝通的過程。不瞭解聽眾,怎麼談得上與之交流溝通呢?因此,寫作講話稿,無論是親自執筆,還是讓別人代筆,都要先做一番調查研究工作,弄清楚聽眾是些什麼人,他們關心什麼問題,想了解什麼情況,要澄清哪些疑問,他們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哪裡,他們的思想狀態、文化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又怎樣。只有把這些調查研究工作做好了,對聽眾的心思和特點有數了,才能有的放矢,寫出聽眾想聽、愛聽、聽了入耳、動心、動情的講話稿。千萬不可像***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所批評的那樣,射箭不看靶子,彈琴不看聽眾,在不瞭解講話物件的情況下,主觀地想講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寫;更不能自以為是地決定,我寫什麼你就講什麼,我怎麼寫你就怎麼講。

  寫講話稿還要了解講話人和會場,要考慮講話人的身份、特點和場合。一個人都是有多重身份和不同特點的。例如,在單位是領導,在家裡是一個丈夫和父親,到街上又是一個普通行人。因此,親自執筆寫講話稿,就要考慮自己是以什麼身份和麵貌出場講話的;如果替別人代寫講話稿,還要弄清講話人的文化素養、政策理論水平、演講經驗和能力、講話習慣和風格等等。此外,還應摸清以下情況:這是什麼內容性質的會議,要研究解決什麼問題,還有什麼人要發表別的內容的講話,討論的情況怎樣,會場的氣氛怎樣,是什麼樣的會場。總之,只有弄清楚聽眾、講話人和會場三方面的情況,才能通盤加以考慮,更準確地確定應當講什麼和怎麼講,使所寫的講話稿適應講話的需要,符合講話的要求。

  ***2***中心突出、觀點鮮明、富有新意

  突出中心、觀點鮮明、富有新意,也是寫好講話稿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基本要求。中心,既指文章或講話的主題、基本觀點,也指全篇的中心內容。只有突出中心、觀點鮮明,用觀點統帥內容,內容中又滲透著觀點,聽眾才能對你表達的內容和觀點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突出中心,就要注意“思維導向”。所謂“思維導向”,是指引導聽眾的思想,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某一方面和目標———講話稿內容的“中心”。這就是說,講話稿從始至終都要圍繞著“中心”寫,所有內容的表達和組織安排,都要為講清基本情況和基本觀點服務,在講清情況的同時闡明觀點,不要有任何內容脫離或偏離 “中心”。像《反對黨八股》這篇講演稿,內容很豐富,既有歷史的回顧,又有現實情況的分析;既有生動形象的比喻,又用引經據典作例證。但全文從頭到尾都圍繞“反對黨八股”這個中心寫,始終沒有偏離這個主題。因此,讀完這篇文章,人們就能認識黨八股的危害,明白為什麼和怎麼反對這股不正之風的道理,從而留下深刻印象。這種“圍繞中心”的寫法,向我們提供了一條組織文章內容的基本法則:文章無論長短,都要用一根主線貫穿全篇,把各部分原來互不相關的內容聯絡起來,形成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這根主線就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題。有的人寫篇幅較長的講話稿內容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沒有中心,缺少貫穿全篇的主線,顯得“散”、“亂”,其原因,就在於尚未掌握這一法則的奧祕。

  觀點鮮明,是指要敢於亮明觀點,敢講真話。講話稿是用來面對聽眾的,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要求講話人把自己的思想直接暴露出來,公之於眾。如果不表示贊成什麼,也不表示反對什麼,吞吞吐吐,含糊其辭,聽眾就會不滿足,甚至感到受了愚弄,認為你在耍滑頭。敢亮觀點的前提是自信,相信自己講的正確,有道理。否則,連自己都不相信,還要講出來讓別人相信,豈不是愚弄聽眾!還要敢講真話,講真實觀點,真實情況。敢講真話的前提是相信群眾,相信自己所講的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相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不能欺騙,也是欺騙不了的,因此決不能講假話。抱著自信和相信群眾的態度,寫出敢於亮明真實觀點的講話稿,講話的成功就有了基本保證。

  亮明觀點、講真話,都要能講出新意。所謂“新意”,即指要講出新情況、新事實、新材料、新觀點、新見解,也指能從一個嶄新的不同角度談一個老問題。總之,講話稿內容要新鮮,要能談出新意來,才能吸引聽眾,給人以新啟示、新的教益。那種拾人牙慧、入雲亦云、充滿盡人皆知的陳詞濫調、沒有一點新鮮貨色的講話稿,聽眾聽了一定會打瞌睡。

  ***3***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寫講話稿要學會說理,要把道理講明白,達到曉之以理,以理服人的目的。

  在講話稿中所講的道理和說理的方法,要適應聽眾聽講的需要。總的要求是:要把符合馬列主義、***思想,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律,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道理講“活”,讓聽眾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要乾巴巴的說教,少講空洞的大道理。越是面對基層普通群眾,越要注意說理的生動、形象和通俗,要多用比喻、對比等方法說理,要多舉群眾熟悉、日常看得見摸得著、感受深刻的具體例項來說理。 注意分析過程的邏輯性也很重要,富有邏輯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在講話稿中所舉例證要恰當,要與提出的觀點嚴絲合縫、和諧統一;要注意分析有步驟、有層次、有條理,不可匆忙地提出觀點,武斷地得出結論:要善於引導聽眾的思路跟著你的分析過程走,覺得無可置疑,自然而然,口服心服地贊同你的結論。此外,有些講話稿還要講究說理的戰鬥性,方法是:既從“正面”說理,又從“反面”說理。所謂從“反面”說理,是要針對聽眾中的疑問,特別要針對反面的觀點,採用設問、反駁等方法,將人們的誤解和疑惑一一澄清,將明顯錯誤甚至反動的謬論徹底駁倒,以更加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這種反證的說理方法,在論辯性的演講稿中,應當更多地加以採用。

  講話稿中的說理都要注入講話人的真情實感,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人都是感情動物,當你的觀點、意見、號召帶著強烈而真摯的感情色彩表達出來時,就能產生加倍的感化、誘導和鼓動作用。傳播學的奠基人美國的威爾伯·施拉姆說過:“什麼是最有效的號召?..某些研究和大量的實驗表明,動感情的呼籲較之邏輯的呼籲更可能導致態度的轉變。”***《傳播學概論》第228頁,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美國的另一位學者戴爾·卡耐基又說:“要動人以情,自己首先要有誠意。” ***《怎樣使你的談吐更動人》第51頁***這就是所謂“以心換心”,用真誠才能贏得信任。否則,你越是裝腔作勢,故作姿態,聽眾越會訕笑你在演戲,越是反感。因此,情感的表達必須真誠、實在、樸實,不能虛假、做作、華而不實,應當自然、恰如其分,不應過分誇張、聲嘶力竭。那麼,怎樣才能達到上述要求呢?只有當講話人對所講的事物確有瞭解和深切的感受,在寫作時又能激發起真摯的情感,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寫出既說理又抒情,既能說服人又能感動人的講話稿。例如1939年6月18日戴高樂在倫敦布什大廈所作的《反法西斯演說》,就是這樣一篇融說理與抒情於一體的講話稿。當時,法國已被希特勒納粹軍隊佔領。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作者一開頭就提出了每一個不願當亡國奴的法國人都關心的三個問題。緊接著,作者堅定地作出了回答:“沒有!”這種說理方法,就是設問。這樣,作者的心一下子就與廣大聽眾———千百萬法國民眾的心緊緊地聯結起來了。

  然後,他又以充滿理智和飽含激情的語言進行了分析,發出了莊嚴的號召。他的分析“是根據對事實的充分了解說話的”,聽眾不能不信服;他的號召是充滿了對法蘭西祖國的深切熱愛之情的,因而就能發揮催人奮起的強大鼓舞作用。這一切都是作者強烈的愛國真情的自然流露,因為戴高樂確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偉大愛國主義者。在這裡,戴高樂與法國人民已經心心相印,雙方的感情已經水乳交融,通過廣播這篇演說,他才能在法國民眾的心底點燃起“抵抗的火焰”。從這一篇演說詞,我們應當能夠領悟怎樣才能寫出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的講話稿的奧祕。

  ***4***講究語言、寫出特色 寫作講話稿,語言首先要通俗易懂,不能過於艱深、生僻。例如,使用專業性很強的詞彙要慎重,必須使用時,要加以通俗的解釋;也不要使用易生歧義的詞語,以免聽眾聽不懂或產生誤解。其次,要求語言上口入耳、生動形象。上口入耳就要講究句式,要多用簡潔的短句,不寫修飾成分過多的長句,以免講起來拗口,聽起來費勁;還要注意音節勻稱和詞句的聲調變化,使語言朗朗上口、入耳動聽。要善於運用比喻、對比、排比、擬人、誇張、襯托等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

  講話稿要能寫出特色。所謂“特色”,一是指能適應不同聽眾的特點。例如,對知識分子講話要注意文雅,對農民講話要儘量說“大白話”,對青年講話要富有朝氣,等等。二是指能寫出講話人說話的特點。講話稿要能體現出講話人講話的風格,或直率,或含蓄,或幽默,或嚴肅,或放達豪爽,或溫文爾雅,做到“文如其人”。總之,從內容到語言都有特色的講話稿,才能吸引人,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現在講話稿的語言比較普遍的毛病是:語言乏味,不夠生動活潑,不是板起面孔的 “幹部腔”,就是咬文嚼字的“知識分子調”,缺乏特色。要克服這些毛病,就要像***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所說的那樣,向民間、外國和古人學習語言,使自己的語言充實起來,豐富起來;同時,還要在寫作實踐中認真對待,學會運用語言的藝術。這樣,就不愁寫不出語言講究、富有特色的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