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目標與策略

  知識管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和提高組織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對知識管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創新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進。這一切都改變著社會、經濟和文化,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

  在知識社會,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遠勝過原料與廠房。美國微軟公司成功的祕訣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產品”。1997年3月3日美國《財富》雜誌定期評出美國最受推崇的企業,創新精神正是其評選標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管理的目標和任務就必然體現為提高組織的應變和創新能力。

  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已有的知識要素與/或新的知識要素的新組合,它包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彼得·德魯克則將“創新”概念推廣到管理,提出“社會創新”概念,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OECD1996年發表了《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iovatioystem***的檔案強調指出了以往的創新都集中於投入—產出分析中,那是一種靜態的線型模型,而在當今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即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系統的平穩運作依賴於知識流的流動性***Thesmoothoperationofiovatio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強調“國家創新系統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院所、中介機構等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通過建設性地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機構網路,其主要活動是啟發、引進、創造與擴散新技術,創新是這個系統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創新主要體現為不同參與者和機構之間一系列複雜的相互作用過程,即知識的流動。知識流動的型別有:人力資源流;機構鏈;產業群;創新公司行為。知識管理正是要確保知識流動渠道的通暢。

  知識管理、創新行為都不單純是一種技術過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創新總要依靠人的創造性和想像力。對於政府而言,要為創造良好的新環境發揮重要作用。企業要在競爭中獲勝,則必須不斷改變自己的戰略策略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外部環境。這一切都離不開知識管理,因為其實質就在於充分發揮人文因素的積極作用。

  知識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資源。在當今的許多行業例如金融服務、諮詢和計算機軟體等部門,知識正在作為創造價值的必要前提而發揮作用。然而許多企業並不善於管理知識。具體表現在:有的企業低估了產生和獲取知識的價值,失去或放棄己經擁有的智慧財產權,有的管理措施阻礙了知識的交流及共享,對已有知識的使用和二次開發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業在吃了不重視知識管理的苦頭之後,對知識創造價值的巨大潛力的認識逐步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實施知識管理計劃,將知識列為一種資源納入管理體系。

  以知識的視角,組織可被看成是一個對知識進行整合的機構。人類的全部生產力都離不開知識,機器只不過是知識的體現而已。因此,要真正實現知識管理,首先必須實現觀念的創新。即將傳統的工業管理觀轉變為現代的知識管理觀。

  工業管理觀與知識管理觀的主要區別如下:

  1、用知識的觀點看組織,就會把人們看作是收益的創造者,其首要任務是把知識轉化為無形的結構,而在工業時代的組織內,人們時常是被更為簡單的看作是生產成本和生產要素。2、在知識組織內部,學習的目的是創造新的資本和程式,而不僅僅是運用新的工具和技術。

  3、在知識組織內部,生產流程是由觀念驅動,並且有時是混沌不明的,這與工業時代生產流程中嚴格的前後次序和機器驅動形成鮮明的對比。

  4、工業時代的收益遞減規律讓位於知識遞增規律,工業組織中的規模經濟***economicsofscale***讓位於知識組織中的視界經濟***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權力基礎取決於他們知識的相對水平,而不是他們在組織中的等級職位。資訊流的傳遞是通過可以分享資訊的網路,而不是通過組織的等級機構。在現在的企業管理制度下,各部門都保有自己的知識並需要發展知識,但是並沒有一個合適的知識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層次的協調機制,知識管理的內容日益複雜化和重要化,導致公司高層管理者產生了設立CKO職位的動機。為了搞好企業的知識管理,CKO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