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返回著陸場觀後感心得體會

  “神舟十一號”是中國建造併發射的第11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6艘載人飛船。接下來,小編跟你分享。

   篇【1】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於2天后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牽手”太空,景海鵬和陳冬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約575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和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改進型神舟載人飛船和改進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第2次應用性飛行。

  飛船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式,先進行約2天的獨立飛行,然後與天宮二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完成為期30天的駐留,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十一號空間交會對接,預示著我國為來空間站的建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象徵著我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體現了我國科技的發達,國家的繁榮昌盛。祝願遠在太空的宇航員能夠凱旋歸來!

   篇【2】

  北京時間10月17日早晨7點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神舟十一號”是中國建造併發射的第11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6艘載人飛船,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搭乘景海鵬和陳冬兩名男性航天員,將與上個月發射的“天宮二號”對接。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

  “神舟五號”是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隨“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也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航天英雄。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第三次發射任務,神舟十一號任務“承上啟下”: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執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開展有人蔘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後,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期間,2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執行模式。

   篇【3】

  2016年10月17日07時30分28秒,神舟十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本次飛船搭載了兩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飛行30天。捷報一出,舉國歡騰!

  對於中國航天事業而言,近期的小目標當然是建設一個100噸級的空間實驗室,或者說是空間站。神舟十一號任務是個轉折點,天宮二號對航天員的支援能力已經提升到雙人30天,接近美國宇航局天空實驗室2號的狀態。***其實,神舟十一號飛船原本就是為天宮一號神舟十號飛船準備的備份飛行器,雖然我國載人飛船設計為最多承載三個人,但由於受生命保障系統能力限制,為延長航天員在太空駐留時間,只能減少人數,所以這次神舟十一號只搭載兩名航天員。

  美國宇航局在1973年發射的天空實驗室2號實現了三名宇航員在軌支援28天的總時長,天空實驗室3號已經能夠延長一個月以上。長時間在軌支援能夠進行更多的科學實驗,其中就包括研究人體長時間暴露在微重力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

  當然,中國航天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座軌道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構成。每個20多噸的重量需要長五運載火箭才能發射,因此空間站要在2020年進入組建狀態,還需要長五運載火箭的按時支援,不然20噸的載荷目前沒有一款火箭能夠勝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