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勾兌飲料一起喝的危害

  我們知道白酒喝飲料勾兌是有一定危害的,具體的危害是什麼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白酒喝飲料勾兌的危害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白酒喝飲料勾兌的危害

  1 、白酒+啤酒

  啤酒中含有二氧化碳和許多水分,可促進白酒中高濃度的酒精在全身滲透,更易對腦、肝、腎、胃造成損害。而且二者混合飲用容易使醉感提前到來,難受程度明顯大於單喝一種酒。

  2、 白酒+濃茶

  濃茶中的茶鹼可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不但起不到解酒作用,反而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

  3、 烈酒+紅牛

  功能性飲料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電解質、鹽、氨基酸、維生素等,摻和酒飲用,電解質中的鈉離子和咖啡因會增加心臟負擔,讓人感到心慌。胸悶等

  勾兌白酒與沒有勾兌的白酒的區別

  “酒精勾兌酒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新工藝白酒’,它基本是由液態發酵酒、調味酒、香料、穩定劑構成的。”酒精勾兌酒又分為純液態法和固液結合法兩種生產方式。目前,通過在食用酒精中加入香精、香料勾兌成的純液態法生產的白酒價格低廉。而固液結合法生產的白酒,依然是以食用酒精為主體,但是加入少量糧食固態發酵的調味酒製成的。通過調香、調味等手段,這類固液結合法生產的勾兌白酒與傳統工藝的酒口感比較接近,兼具了傳統名酒的風範。

  釀酒傳統工藝白酒的生產必須具備良好的環境條件。在工藝過程、衛生安全方面,對制曲、發酵、蒸餾、儲藏、勾兌、灌裝等全過程的工藝控制都有嚴格的規定。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找到了使酒產生香氣差異的不同物質,並研製出了人工香料,於是就有人把人工香料、食用酒精和水按比例“勾兌”出“酒”來,這就是新工藝白酒。

  現在的白酒市場上,除茅臺和五糧液等為數不多的老廠還在用傳統的工藝造酒外,真正的‘釀造酒’已寥寥無幾了。“科學、衛生、經濟”是造酒企業對“勾兌”的評價。傳統的“釀造”工藝複雜,成本高,而且衛生關很難把握,“勾兌”則工藝簡便,經濟實惠,而且“釀造”所具有的成分和香醇口味,“勾兌”酒通過新增的方式基本都可以達到。

  “純糧固態發酵”是我國傳統手工技藝,工藝複雜、配糧講究,而且週期較長,相對成本較高,如果某一個酒廠要在短時間提高產量的話,困難非同一般,如茅臺、瀘州老窖等酒,雖經過百年發展,其產量也不過年產3萬噸左右。而對於新工藝白酒,則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

  實際上,新工藝白酒的理化指標,依照現行國家強制性標準和規則檢測都是合格的。而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白酒低度化日趨明顯。據統計,“八五”期間全國白酒酒精度平均降低了10%,低度白酒和降度白酒比例已上升到80%以上,高度酒的比例不足20%,在這方面,新工藝白酒大有作為。

  其實,傳統工藝白酒和新工藝白酒之間沒有什麼好與不好之說,兩者的差別僅僅停留在香氣和口感上,在營養價值上沒有差別,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任意選擇。

  飲料兌酒是否科學健康

  喝酒兌飲料成了一種飲酒時尚。紅酒加雪碧,威士忌加冰紅茶,啤酒加可樂,比如紅酒加雪碧,威士忌加脈動,還有五花八門的雞尾酒等等。很多人都有不同的酒混著喝而喝醉的經歷……各種“混搭”組合數不勝數。由於兌了飲料的酒濃度較低,感覺像在喝飲料,所以很多人對它情有獨鍾。

  其實通常用來兌酒的碳酸飲料,在胃裡放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會迫使酒精很快進入小腸,而小腸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從而加大了對身體的傷害。

  先從飲料對酒在體內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洩等過程有何影響說起。

  吸收環節

  飲酒後,酒精可以慢慢地經胃壁或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在這個過程,如能減慢酒精的吸收,就可以延緩醉酒。比如喝酒前先吃點東西墊墊底——胃內有食物時,酒精與胃粘膜的接觸會減慢,減少酒精的滲透吸收。因此,同樣的飲酒速度,用不含酒精的飲料勾兌過的酒由於降低了酒精的濃度,也能減慢酒精的吸收。

  但碳酸飲料需要當心,由於富含二氧化碳氣體,能使胃部迅速膨脹,增加胃吸收酒精的面積;且二氧化碳還能促進酒精進入小腸的速度,增加酒精在小腸中的吸收,所以用碳酸飲料勾兌使人更容易醉酒。

  分佈環節

  酒精進入血液後,即隨著血液迴圈迅速分佈於全身各組織,乙醇有脂溶性,較易透過血腦屏障。乙醇進入大腦的速率主要取決於血液中的乙醇濃度,其濃度越高,進入大腦的酒精就會越多,直到二者大致持平。而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一樣,是通過擴散作用透過血腦屏障的,並不會影響乙醇進入血腦屏障的速率。所以,即使是用含氣飲料兌的酒,在這個環節並不會加速酒精進入大腦,反而能通過稀釋作用減緩這個過程。

  代謝環節

  酒精的代謝主要在肝臟內進行。經由胃和小腸吸收入血的乙醇,通過門靜脈輸入肝臟,90%的酒精通過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再通過乙醛脫氫酶轉化為乙酸,之後轉變成熱量或儲存為脂肪。如果飲酒過多過快,超過這些酶的代謝速度,就會造成酒精和乙醛在血液中積存,引起頭昏、噁心、嘔吐等醉酒症狀。

  人體的酒精代謝酶類基本上是穩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研究發現,半數亞洲人受遺傳影響,體內乙醛脫氫酶不足,代謝酒精能力較弱,因此相對於歐洲人酒量差。對於這部分人而言,即便少量飲酒,也很容易就出現所謂的“亞洲紅臉”、心跳加快、噁心、嘔吐等醉酒症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加不加飲料並不會影響人酒精代謝的能力。

  排洩環節

  還剩大概10%的酒精會以原形通過尿液、汗液和呼吸排出體外。勾兌了軟飲料的酒含大量水分,會加速排尿的速度,利於酒精的排洩。

  從上述酒精在體內的作用過程來看,吸收、代謝和排洩都可能會因軟飲料的攝入而產生影響。如攝入的是可樂或雪碧等碳酸飲料,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會使得胃部膨脹、促進腸道蠕動,加速酒精的吸收,更容易造成醉酒。

  但如果攝入的是非碳酸飲料,由於稀釋作用,降低了酒精濃度,也減慢了酒精的吸收速度。大量水分的攝入還會加速酒精的排洩,因此能避免醉酒。但要注意的是,這種酒精度低的混合飲料也容易讓我們不自覺地飲用過量,造成總量的累積,最終也會喝醉。即便不醉,大量酒精經肝臟代謝後,產生的熱量會轉變為脂肪儲存,容易引起脂肪肝、高血脂症,長期下去甚至導致肝臟硬化。因此,不管怎麼喝,酒都不宜多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