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性靜脈炎的原因分析與防治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討化療性靜脈炎的發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呼吸科192例肺癌患者化療發生52例化療性靜脈炎的原因,總結化療性靜脈炎的防治措施。結果  通過對化療性靜脈炎的觀察分析及護理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結論  消除各種危險因素,做到早期預防,能降低其發生率;做到合理干預,能提高其療效,為患者減輕痛苦。
【關鍵詞】化學治療  靜脈炎  原因分析  防治措施
        腫瘤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靜脈輸液化療藥物是主要治療手段。化療藥物反覆應用與長期靜脈穿刺給藥易引起靜脈炎及藥物外滲,造成化療性靜脈炎(發生率為57.6%)[2]。
        1  臨床資料
        自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我科共收治聯合化療的肺癌患者192例,年齡18—86歲。發生化療性靜脈炎52例,男18例,女34例。其中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化療患者共39例,發生靜脈炎13例,發生率為33%,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化療患者45例,發生靜脈炎14例,發生率約為31%;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化療患者61例,發生靜脈炎15例,發生率約為25%;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化療患者47例,發生靜脈炎10例,發生率約為21%。可見發生率逐漸降低。52例化療性靜脈炎中,Ⅰ度39例,Ⅱ度12例,Ⅲ度1例。
        2  用藥方法
        均採用靜脈滴注的方法。
        3  判斷標準
        根據主觀感受和肉眼定性評價。Ⅰ度:區域性面板出現輕微的紅腫、疼痛、灼熱症狀,沿著靜脈走向出現輕微的條索樣紅線。Ⅱ度:區域性面板出現紅腫、疼痛、灼熱症狀,有水泡形成。Ⅲ度:靜脈變黑變硬、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
        4  原因分析
        4.1毒性影響  臨床上化療大部分為靜脈給藥,而化療藥物為化學制劑或生物製劑,作用於細胞代謝的各個週期,影響蛋白質的合成,造成組織細胞尤其是代謝活躍的面板基底細胞、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死亡。
        4.2濃度影響  化療藥物單劑或多劑聯合應用過程中,因藥物濃度偏高刺激血管壁時間過長,導致區域性血管呈高滲狀態,使血管內皮細胞脫水,造成血管內膜缺氧變性,管壁炎性改變、增厚,區域性血小板聚焦,管腔內血栓形成,化療性靜脈炎即形成。
        4.3靜脈因素  多數肺癌患者營養狀況差,靜脈硬化、彈性差、通透性增高,而且靜脈反覆被穿刺和受藥物刺激,很容易導致穿刺失敗及藥物外滲而引起靜脈炎的發生。
        4.4操作不當  如果在同一靜脈反覆應用,會加重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使血管內膜不同程度受損而導致靜脈炎的發生。
        5  預防措施
        5.1做好化療知識的宣教和心理護理  化療前做好告知,醫護人員向患者或家屬詳細講清化療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及化療中的全力配合,強調化療性靜脈炎的危險性和預防的重要性,同時要告知化療的必要性,讓患者或家屬正確認識,消除恐懼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保證化療方案順利實施。 
        5.2預防性保護血管  用化療藥物前採用具有擴張血管促進組織迴圈、改善細胞組織缺氧、減少致炎物質產生的貼劑外敷。 
在準備穿刺的血管上塗抹中藥可軟化、擴張血管,既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又可預防靜脈炎的發生。塗黃連消腫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5.3合理選擇靜脈  護士應瞭解化療藥物的毒性反應,從遠端向近端選擇前臂較粗直、彈性好的靜脈。對於血管條件差的患者,選擇PICC。儘量不使用下肢靜脈,因下肢靜脈皮瓣較多,血流緩慢,易於栓塞。24h內不可熱敷穿刺靜脈。
        5.4提高並改進穿刺技術  觸控穿刺點,瞭解靜脈特點,根據靜脈的彈性、脆性、走行和工作中的經驗提高穿刺成功率。採用淺靜脈留置針、深靜脈置管、PICC可有效避免反覆穿刺及藥液外滲,減少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和損傷,應用淺靜脈留置針時,留置時間最好不超過3d。
        5.5引路注射及衝管  化療前先以生理鹽水引路穿刺,確保穿刺成功方可輸入化療藥物,兩種藥物之間或化療結束後均用生理鹽水20—30ml衝管,以減少藥物之間反應或減輕殘留藥物刺激血管。同時避免拔針後化療藥物滲漏於皮下,這種方法對靜脈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
        5.6按需調節做好監控  合理地選擇輸注的速度,調節好溶液的pH值,可有效預防靜脈炎,提高藥物的療效。濃度高的藥物要適當減慢速度,以減少靜脈炎的發生。
        5.7化療期間配合使用生脈注射液。
        5.8加強責任心  在化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加強靜脈損傷防護知識的學習,掌握各種化療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和毒副反應,瞭解其對血管的刺激程度,規範應用。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外滲腫脹,觀察回血和固定是否良好。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有無疼痛灼熱感,及早發現可能導致靜脈炎的發生資訊。
        5.9避免醫源性因素導致的靜脈炎  護理人員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治療室儘可能採用空氣淨化技術以減少空氣中的微粒汙染。我們還採用精密輸液器輸注化療藥物,能有效阻止微粒進入人體,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
        6  治療措施
        6.1立即停藥合理干預  當發生化療藥物外滲時,應立即停止輸注,給予合理干預。根據化療藥物的不同,採用不同的解毒劑。化療藥物外滲早期,採用靜脈輸入解救劑可阻止藥物與細胞組織相結合,減少藥物對組織的刺激損傷,尤其是採用靜脈注射加區域性或穴位封閉效果更好。還可以採用冷敷、溼敷,促使區域性血管收縮,減輕藥物擴散,從而減輕區域性組織的炎性反應。
        6.2蘆薈外敷  化療藥物一旦發生外滲,可用新鮮的蘆薈葉片外敷穿刺區域性,並用兩層紗布覆蓋並固定。蘆薈中的緩激肽酶植物凝血素、異檸檬酸、活性水、蘆薈素、烏魯新等可起到抗菌消炎、促進細胞受損組織再生修復的作用。
        6.3海藻外敷  中醫認為化療性靜脈炎的治療應以清熱、化瘀、散結、消腫止痛為主。海藻苦鹹而寒,有清熱、軟堅散結、利水消腫之功效。海藻含藻膠體系水溶性高粘度膠原蛋白,能增強面板及血管彈性,改善區域性微迴圈及面板營養狀況;海藻具有滲透性好、起效快、藥物溫和、取材容易、價格低廉等優點。
        7  討論
        靜脈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靜脈炎是化療常見的併發症,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因此做好靜脈炎的防治至關重要。我們在護理實踐中加強健康宣教,認真觀察,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消除各種危險因素,做到早期預防,有效地降低了化療性靜脈炎的發生。我科患者化療性靜脈炎發生率由2005年的33%降低為2009年的21%。合理干預,能有效治療化療性靜脈炎,從而減輕肺癌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質量,達到治療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蔣國樑,杜祥.腫瘤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47.
[2]劉英玲,石會玲.化療不良反應的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誌,2004,39(11):8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