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閉症如何應對

  兒童的心理健康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那麼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講解相關知識吧。

  自閉症的常見表現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區域性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3、屏氣發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脣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5、言語發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6、選擇性緘默症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裡不講話,但在家裡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7、遺尿症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溼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溼褲子。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兒童自閉症的應對方法

  ***1***轉變教育觀念

  轉變多年形成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作為教育的實實在在的行動。長期以來,不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認為學生只有上大學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國從小學教育就只強調考分,而不顧個性、人格的完美成長。為了考高分,家長不顧孩子的身體健康,不讓孩子有一時休閒的時光,無休止地補各種文化課,使孩子四體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試名次,一旦考試失利,便哭鬧不休,經不起失敗的考驗。因此,現代教育必須認真實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少年兒童積極樂觀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態度,讓他們懂得,無論將來做什麼,只要對社會有用,就是成才。

  ***2***創設輕鬆、自由的家庭氣氛

  家庭是少年兒童成長的第一驛站。事實證明: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能促進少年兒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鬧鬧的家庭氣氛或父母各奔東西的家庭,由於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致使他們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為子女著想,給子女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家庭氣氛,讓他們在有愛的家庭氣氛影響下,身心健康發展。

  ***3***面向全體、正確引導

  堅持正確引導,是少年兒童心理特點所需求的。首先,針對少年兒童共有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根據學生實際及少年兒童迫切需要解決的或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培養和提高少年兒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質,預防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產生。其次,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型別以及不同環境中的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進行正確指導。如培養後進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培養優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條件優越學生的自立意識,培養家庭條件差的學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種少年兒童的健康人格品質。這裡所說的面向全體,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個性的心理指導相結合,使每個少年兒童都得到健康發展。

  ***4***優化校園的心理環境,加強心理指點

  少年兒童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困惑會越來越多,因此他們希望得到指點,或老師、同學、家長的指點,或通過各種報刊、圖書的指點。但從一定意義上講,少年兒童心理素質還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學校應該重視校園心理環境建設,在學校中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每一位少年兒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發揮、完善少年兒童的自主性、創造性,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能力。對他們遇到的心理疑惑,學校、社會各方面都來關心他們,通過心理輔導,教會他們自我調節的方法,指導他們正確看待現實,處理好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父***母***子***女***關係,培養樂觀的進取心,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