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勤儉節約手抄報圖

  讓勤儉成習慣,讓自己富起來! 勤儉是一門藝術,它使你最大限度地享有生活。不要為自己的生活儉樸而羞,應當為自己的勤儉美德而自豪;不要為自己的鋪張炫富而自滿,應該為自己的揮霍奢靡而恥。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小學生勤儉節約手抄報資料1:要懂得節儉

  培根說:“美德猶如寶石,需要相互的東西鑲嵌。”而節儉便是這樣一種美德,鑲嵌,能讓它變得更加閃閃發光,神采奕奕。司馬光的父親對於他家教甚嚴,他用自身“以儉素為美”來告誡後輩,使他們能夠節儉樸素,不浪費,不奢侈,繼承儉樸家風。因此後面便有“途之人見其客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可見,儉樸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人人得以頌之。

  在我們的今天,隨著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奢靡之風盛行。一些人為擺闊氣,要面子,28萬元買一雙鱷魚皮鞋,32萬元吃一頓飯。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怎麼能教育出勤儉節約的後代呢?己儉方能教人,知之者不乏其人。我們在面對於後代的教育上,必須要以身作則。要讓他們懂得無論是什麼東西都來之不易,無論是什麼東西我們都要學著去珍惜。即使身價過億照樣不浪費一滴水,一粒米。我的一個朋友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對新人在酒店舉辦婚宴,各方面都比較節儉,婚禮上來的客人大多裝扮也很一般,有位老人在宴會完後要求打包一些食物給他的貓吃,大多數人都不以為然,以為這只是一位拿著退休工資的老人而已,結果出門時發現在酒店的門口,有一輛價值差不多一千多萬的車在等著老人。大家都目瞪口呆,心想一位身價如此之高的老人竟也會如此節儉。那麼,作為普普通通的我們不是更應該要節儉嗎?陸賈曾說:“不節,則雖盈必竭,能節,則雖虛必盈。”我們只有節儉才可以積累更多的財富,創造更多的財富。儉樸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擁有它可能毫無感覺,但是失去它,損失無法估量。我們都應該要學會節儉。

  :

  一

  二

  小學生勤儉節約手抄報資料2:節儉與奢侈

  節儉是一種社會責任,是一種個人涵養,是一種文明的傳承、美德的延續,是亙古不變的永恆時尚。因為富足,我們有權享受生活,但我們無權廢棄和浪費有價值的物質、資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否則,是一種罪過。能變廢為寶、節支創收、挖潛資源是智者所為;鋪張浪費、揮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乃愚人之舉。

  節儉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是一種可觀而必要的儲蓄。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我們國家,如果每人每天節約1分錢,全國13億人就能節約1300萬,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每人每天節省一粒米,全國一天大約能節省32。5噸糧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這些節省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節約一度電,就可以節約5億多元人民幣;每人節約一滴水,13億人就可節約126噸。我們不僅是一個大國,有這樣一組資料足以表明我們還是一個窮國:我們有著3000多萬失學兒童,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1100多萬低保物件和上億流動民工,儘管我國大部分人算得上豐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浪費點點滴滴,因為還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對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我們何不讓此舉成為一種習慣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來雖小,卻體現著一份摯誠的責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內在品格。我國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費一點兒,長期如此,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因此我們辦一切事情都必須節儉當頭。

  “國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節儉對於國家大有利弊,與個人得失也休慼相關。“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諸葛孔明“以儉養德”傳為佳話;清代徐榮說:“街頭廟腳襤褸身,半是當年奢靡人。”節儉使人安樂幸福,奢侈使人沒有退路。貧窮需要節儉,富裕不忘節儉,“當用則萬金不惜,不當用則一文不費。”才是適宜消費之道。節儉是興家立業之本,不僅有其經濟意義,更有其道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