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兵乓球鞋

  羽毛球鞋是進行羽毛球運動的專用鞋。 羽毛球鞋第一效能是鞋底的防滑性。羽毛球場地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在木地板上使用,目前的材料中,生膠底是最好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測試自己的腳型

  在瞭解過球鞋的構造之後,你還需要了解自己的腳。很多人買球鞋只停留在“合不合穿”“碼數對不對”這一個基礎需求上,而運動鞋和普通休閒鞋不同,它有各種各樣的特別設計以應對人在運動時可能會出現的傷害。甚至就連如何挑選正確的碼數,許多人也會用了錯誤的方式來挑。

  1.測量腳型

  正如人有環肥燕瘦,腳也有高窄扁寬,每一個人的腳型都不盡相同。在前面我們測量了自己的腳長,那麼用類似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測量自己的掌圍:用皮尺環繞腳前掌最寬的部位***通常大拇指和尾趾下方會有明顯骨節突出,測量這兩點即是;且通常兩點之間並不和腳垂直,略有傾斜***,量出自己腳掌的一圈的周長,也就是掌圍。通常來說,穿上襪子後掌圍在228mm-234mm之間是比較普遍的亞洲人掌圍,適合楦寬3E的鞋子;228mm以下可以選擇2E,234mm以上則可以選擇4E。若無法得知球鞋的楦寬資料,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就是抽鞋墊出來量:3E的鞋墊寬度約為9.5mm,加減8mm就是2E和4E的寬度。需要注意的是,楦寬是不能通過對比鞋底得出的——許多球鞋的鞋底都會比鞋楦要大;而對比鞋墊其實也不是非常穩妥的方法,因為楦寬不僅包括寬度,實際上還包括了鞋內的空間高度,甚至是側面的傾斜度,將其想象成一個梯形橫截面更為貼切,所以知道掌圍才能更好地選擇。有些2E的球鞋鞋墊寬度甚至比3E還要大,但是鞋內空間卻非常狹窄,鞋高較低,因此228mm以上掌圍的人穿著就會有明顯的擠壓感。

  知道掌圍之後,接著就是測量自己的足高了。足高的測量相對複雜一點,實際上就是對自己足弓的測量——並不需要知道自己的腳有多高,只需要知道自己的足弓是什麼形狀便足夠了。最方便的方法便是溼腳測試:取一張略有吸水性的,能容納自己雙腳的紙,在浴室地板上撒點水,弄溼自己的腳底,最後迅速地踩到紙上站立。如此一來紙上就留下了你的腳底印記,可以根據這個印記來判斷自己的足弓型別

  若自己是高足弓,則試鞋時要額外注意鞋舌以及鞋面高度是否足夠,假如繫緊鞋帶後有壓迫感則鞋不合適;而扁平足弓需要多加留意鞋楦寬窄,太窄的鞋楦——比如細長的足弓部,都會加重足部的痠痛感。有些球鞋在鞋內足弓處設計了硬質凸起,這更是扁平足的噩夢,不僅對足弓支撐毫無幫助,還擠佔了足弓形變所需的空間,大大降低舒適性。因此千萬要確保球鞋足弓有足夠的空間容納。

  2.挑選碼數

  這是最最基本的買鞋需求——要合腳。由於運動時足部充血,腳就會變大,若買的鞋子太小就會磨損腳部面板和腳趾;而買大了又會讓腳在鞋內滑動,增大扭傷、頂撞脫甲以及腳底水泡等運動傷害的出現機率。因此,測量自己的腳部大小/腳長是一個好習慣,尤其是喜歡網購的朋友。在此介紹一個簡單但靠譜的測量法:在傍晚時分***一天中人的腳最大的時候***,穿上打球的襪子,踩在一張白紙上,用直尺寬面抵住腳跟,與你的腳垂直,然後用鉛筆沿著直尺邊緣在紙上畫下記號;保持腳不移動,用同樣的方法把直尺抵住最長的腳趾,做好記號;然後用尺子量兩個記號之間的垂直距離,就得出了你的腳長。

  在知道自己的準確腳長之後***例如258mm***,還需要知道對應什麼鞋碼。可惜的是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完全通用的鞋碼標準——歐碼、美碼、中國碼各行其道。幸好,大部分球鞋廠家都會為自己的球鞋標示多種鞋碼,而其中一般會有這麼一個碼數:CHN碼,或者是JPN碼。二者的共同點是都用毫米為單位,只不過JPN通常不帶單位,例如CHN265mm,JPN270。知道腳長之後依照這兩個碼數來挑選是比較準確的,需要注意的是同樣大小的鞋子JPN碼通常比CHN大5毫米***即CHN265mm約等於JPN270***左右。而中國產的鞋子自然是CHN碼比較標準,根據自己的腳長增加5-8毫米便是對應的CHN碼數***如258mm腳長則要買CHN265mm或JPN270的鞋子***。儘量避免使用歐碼或美碼,目前各個品牌之間歐碼和美碼測量比較不統一。

  也正是因為碼數混亂不統一,去實體店試穿後購買才是最準確的。知道自己的腳長後前往實體店試穿,才能避免出現如球鞋偏小的意外。不過許多球友的試鞋方法都有不足,比如最常見的“把腳往前頂,然後鞋跟處能放入一根手指才合適”。實際上,還應該在穿好球襪後再穿上球鞋,將腳往後頂,腳跟儘量跟鞋跟貼合;然後繫緊鞋帶,放鬆雙腳,用手去捏鞋前端腳趾前的空隙。一般要留有一釐米多一點,也就是約一手指寬的鞋前空隙才是足夠的;最後用手捏腳前掌最寬的兩側,是否合腳,不會有任何緊迫感才是好的,如果有緊迫感,證明鞋子太窄,運動時腳脹大會更加難受。若只將腳往前頂來量鞋後跟富餘空間,一來腳趾會彎曲,且鞋後跟的記憶海綿具有伸縮彈性,量出來的空隙未必就是足夠的;二來無法準確量到前掌寬度是否適合,很容易買到過窄的球鞋。

  2:綜合後進行選擇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腳型之後,再回頭看球鞋構造,便能發現不少對應關係。不過在這之前,還需要認識自己現在或將來想要發展的羽毛球打法,運動量,身體狀況,甚至是當地的氣溫。這些都與球鞋各部分構造一一對應。

  1.腳型。扁平足足弓弧度小,易疲勞,有內翻傾向,因此需要支撐性好,但同時也要有優秀緩震的球鞋。而高足弓缺乏天然吸震能力,有外翻傾向,因此應選擇吸震優秀,又具有良好穩定性的球鞋。即從鞋底入手——扁平足應優先選擇較薄且較寬的鞋底;鞋底有支撐技術***如美津濃的WAVE片***;有鞋跟穩定片;並且由於鞋底薄,鞋跟處應有高效能的緩衝吸震設計***如亞瑟士的gel吸震膠***。而高足弓則應挑選較厚的鞋底,最好全掌中底都有特殊的吸震設計***如美津濃的ap+中底***;足弓處應有額外穩定性設計***如碳纖維補強***;且鞋面最好也要有加強型的穩定性設計,如TPU射出片,側爪等。

  2.打法。回想一下自己打球的時候,自己的跑動是否很多?自己的進攻是否很凶猛?步伐中的碎步,跳躍多不多?調整步伐是否合理?如果感覺到自己動作比較笨重,跑動時調整很多,那麼鞋子就應該優先考慮穩定性好的,即從鞋面和鞋跟入手——硬質鞋面,保護性設計***如側爪,後跟穩定片等***多的鞋子;而步伐輕盈靈活的則可以選擇輕量的球鞋;跳殺多則需要注意一下後跟緩衝減震以及腳踝保護設計;如果想提高步伐速度,則可以選擇球鞋前掌有反彈材料的,或前掌薄的球鞋。

  3.場地。必須要了解自己經常打球的場地條件。不少高階羽毛球鞋是為專業羽毛球場地設計的,特徵就是鞋底薄,重量輕,穩定性設計相對較少,而對力量的回饋分配相當注重。標準架空木板地搭配比賽級地膠的話,本身已經能提供非常優秀的緩震效能,因此這類球鞋都是主攻快速,跑得快啟動也快,前掌的反彈膠面積較大或者前掌較薄,有利於回饋力量。而水泥地,或者水泥地配普通地膠的場地,就必須要考慮球鞋的緩衝了,鞋底不能太薄,同時由於地面較硬,有時甚至沒有前掌反彈膠設計反而會更好,畢竟力是相互作用的,回饋更多的力量,對你的下肢肌肉也就帶來更大的衝擊。最為常見的木地板由於緩衝效能尚可,則可以根據自身其他因素進行選擇。若不根據場地條件盲目選擇快速設計的薄底球鞋,很可能造成自身肌肉或關節損傷,得不償失。

  4.身體條件。體重大不宜穿薄底,體重輕也不宜穿厚底。當腳踩在地面上時,鞋底會依據自身的重量產生形變,大體重薄鞋底,形變過大讓鞋底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小體重厚鞋底,則形變不足無法發揮穩定功效,容易讓足部在鞋內發生傾覆。下肢若有傷病,則需要根據自己的傷情選擇對應的加強性設計,如跟腱炎症,則需更好的足跟緩震以及硬質的足跟穩定片來保護自己的跟腱。而扁平足會導致跟腱承受額外的壓力,不僅需要注意跟腱部位的保護,還要選擇支撐性好的球鞋來緩解這種壓力。更為常見的膝關節疼痛,若長期無法在緩震優秀的場地上打球,則更需要注重球鞋整體的緩衝效能。

  以上這些因素,很可能選擇互有矛盾的性質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比如一個體重輕的高足弓。出現這種狀況只需融會貫通一下,注重共同選擇即可——中等厚度的鞋底,注重足跟減震效能。若無法兩全其美,則以保護身體為優先:先檢視自己已有的傷病,加以保護;再看可能觸發傷病的因素,如惡劣的場地,加以預防;最後才考慮自己想要的打球風格。不過基本上任何球鞋,只要能滿足你的以上幾點需要,它都是越輕越好的——越輕量的球鞋,越能節省你的體力,進而提高你的競技表現。唯一的例外就是體重很大的球友,因為鞋子的自重本身也是能提升穩定性的,對大體重球友來說,穩定性是更為重要的,因而一雙硬質且穩定性設計充足,但重量稍微超標的球鞋還是更好的。最後願各位都能入手稱心如意的球鞋,讓它伴隨你在球場上自由地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