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與偱經點穴用於小兒腦癱康復的臨床研究

    【關鍵詞】小兒腦癱  偱經點穴  按摩治療
        小兒腦癱是指在出生前後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部疾病。表現為非進行性的中樞神經運動系統運動障礙,並伴有智力低下、語言功能障礙,為臨床疑難雜症,目前在國內外仍屬難治之症。該病是當今社會兒童致殘的主要疾病。
        小兒腦癱(簡稱CP腦癱),與胎兒發育不良、難產、抽風、腦缺氧、顱內出血、核黃疸等多種因素有關。據統計兒童的發病率在2左右,該病給社會、家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直接威脅著兒童的成長髮育甚至生命。為此採取多種措施加強對小兒腦癱的治療,促其康復是減少殘疾兒童,為人類造福的重要關鍵。
經過臨床觀察、實踐,促進小兒腦癱康復必須採取針刺、按摩、藥物及功能鍛鍊等綜合治療方法方可奏效。在我院進行小兒腦癱針刺治療的研究中,經過臨床實踐,採用推拿與偱經點穴以及功能訓練,對促進小兒腦癱康復有        著明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共36例,其中男30例,女6例;平均年齡1-9歲,其臨床姿態多種多樣:36例患兒中不能獨自站立的10例,不會坐的10例,不會翻身的4例,其他12例;同樣有的伴有爪型手、勾子手、拇指極度內屈、緊隨拳不能分開、剪刀步、雙臂不能擺動等多種症狀,36例患兒生活均不能自理。
        2  按摩的途徑穴位與操作方法
        採用督脈陽經重用(因絡脈貫脊入腦,為陽脈之海,能通調十二經脈及全身陽氣)體穴頭穴並用(頭為精明之腑,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頭)的原則,選用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等經穴和其它經外其穴。如:肩髃、曲池、內關、合谷、風池、啞門、大椎、至陽、命門、腎俞、環跳、血海、風市、足三裡、三陰交、解溪、太沖、頰車、廉泉、太陽、百會、四神聰及運動區、語言區。同時注意靈活辯證取穴,煩躁不安者加神門,足外翻者加商丘,脊柱側彎者加華佗夾脊穴,拇指內屈者加魚際穴等。
        採用指壓按摩法,用拇指、中指、食指和無名指之羅紋面緊貼於腧穴區域性,以順時針方向作有規律的按壓摩動,以補瀉兼施的手法,指壓按摩力度由輕到重柔和地進行,其快慢應適宜,指壓力要適度,一般每穴按壓摩動100次(2分鐘),四肢穴手法稍重些,頭頸穴手法宜輕。操作者四指應用靈活自如,患兒臥位要舒適。選穴要正確,如對拇指內屈者術者可用拇、食指對應按摩合谷、魚際穴。內關、外關亦可用同樣方法按壓摩動。肩髃、曲池、神門、足三裡、解溪、太沖、百會等穴可用單指點壓按摩。血海、至陽穴可用食指、中指併攏進行按壓摩動。啞門、鳳池(雙側)及命門、腎俞穴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分開,分別按壓摩動。雙側環跳穴可用雙手拇指同時按摩。頭部運動區語言區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同時按摩,一般一日按摩1-2次,15次為1個療程。應用針刺交叉進行,即上午針刺、下午按摩;下午針刺、上午按摩。
        3  康復效果
        通過臨床觀察,36例患兒均有明顯康復效果,由於目前對小兒腦癱尚沒有統一認可的康復標準,因此只以患兒的症狀改善,功能恢復作為判斷標準。如有的患兒經穴按摩9次會翻身了,不會坐的患兒恢復到坐著玩耍自如,拇指內屈的患兒恢復了正常功能等,被按摩的患兒均有飲食增加、體力增強、面板肌肉彈性增強之效果。經過穴位按摩的患兒均糾正了因針刺後出現的身體虛弱的不良反應,36例患兒症狀明顯改變的18例,佔50%;良好者12例,佔38%;效果一般者6例,佔10%,總有效率100%。 
        4  討論
        因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是人體的總控制系統,推拿與偱經點穴可以調動起全身的經絡,加速全身的血液迴圈,從而改善面板、肌肉的營養,能防止肌肉萎縮,並具有益氣增加,強筋壯骨,健脾和胃助消化之功效。內關、合谷、足三裡是身體強壯要穴,進行穴位按摩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頭部運動區相當於大腦皮質中央前在頭皮上的投影,進行按壓摩動可促進腦細胞的恢復。經臨床實踐,我們認為:推拿與偱經點穴是用於小兒腦癱康復的不可缺少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