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散步要有適合自己的方式

  老中醫溫馨提醒:由於每個人的心肺功能不一樣,散步時要根據身體的承受能力,加快或減慢行走速度。所以,老人散步要結合自己的情況,要有適合自己的專屬方式。

  散步“三五七”原則

  “百鍊走為先”,散步是世界公認的科學健身方法,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有“最好的運動是步行”之說。要遵循科學散步“三五七”原則。“三”指每次散步30分鐘,行程3公里。“五”指每週運動5次。“七”指運動時心率加年齡為170次∕分鐘。


老人散步

  散步走路姿勢

  走路時要有正確的姿勢,頭要正,目要平,軀幹自然伸直。這種姿勢有利於氣血執行。步行時身體重心前移,呼氣時稍用力,吸氣時要自然。步行的速度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以每分鐘走80米左右,防病健身的效果最明顯。

  老年人的散步方式

  體弱者要甩開胳膊大步跨,走得太慢則達不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開,才能促進新陳代謝;肥胖者要走遠點,長距離疾步走,步行速度快些,可使血液內的遊離脂肪酸充分燃燒,從而減輕體重。

  有慢性的人的散步方式

  失眠者要在晚上緩行半小時,休息15分鐘後再睡覺,有較好的鎮靜催眠效果。

  高血壓患者要腳掌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否則會使大腦不停地振動,容易引起一過性頭暈。

  冠心病患者要在餐後1小時慢步走,以免誘發心絞痛,長期堅持有助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輕微認知障礙的人應該反臂背向散步,把兩手背在後腰命門穴,緩步倒退50步,然後再向前行100步,一倒一前反覆走5~10次。

  有胃腸病的人可以採用摩腹散步法,步行時兩手旋轉按摩腹部,每分鐘走30~60步,每走一步按摩一週,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進行,每次散步時間3~5分鐘。

  散步科學理論

  散步散步對骨質疏鬆症、頸腰椎病、肥胖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中風後遺症、神經衰弱、抑鬱症、便祕、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有著輔助治療的作用。散步與“生命振盪說”、“天人合一”、“有氧運動”等科學理論有著不解之緣。在現實社會中,散步是最簡單的、最經濟的、最有效的,最適合人類防治疾病、健身養生的好方法,也是最為人們熟知的運動方式。然而,正是為熟知,人們對散步在養生、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作用並沒有充分重視。長期以來人們只是更多地把它當成茶餘飯後休閒的一種隨意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散步在醫學領域中的重要價值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散步日”。在這一天,全世界各個不同國家的幹百萬追求健康的人們都會湧上街頭,用散步大巡遊來慶賀這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