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文明中學生演講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進行了概括: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於我們學生來講,文明是應有的責任意識。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幾篇,供大家參考借鑑。

  1

  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於個人來說什麼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一句箴言:“面必爭,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裝。”作為一箇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一種尊重。

  同學們,文明禮儀是人類社會最起碼的道德規範,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學識水平,道德素質,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俄國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種資本。”良好的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禮儀不僅涉及個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關學校社會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

  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學子的心;形象禮儀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允許我們停留於顧影自憐之中,讓“形象禮儀常駐你我心中”,讓我們“學好禮儀,美化形象”,努力用雙臂構建自己的人生大廈。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2

  文明,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講文明不僅是為了別人,收益的也是我們自己。講文明禮貌不僅為他人,為社會帶來愉快和和諧,也給自己帶來愉悅和溫馨。同時講文明禮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道德準則,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文明,爭做文明中學生,讓校園變得更加的美好和溫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身邊有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有時隨意的扔一張紙,吐一口痰,說一句髒話。看起來是不起眼的的小事,然而,就是這一點小事,從某種程度上卻能折射出一個人,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的文明程度。

  其實,有時我們扔的不只是紙一張,扔的是道德,吐的不只是一口痰,吐的是自己的良心,罵的不是別人,其實就是自己。雖然只是一張紙,但是如果人人如此,堆積起來的不就是一堆堆厚厚的垃圾嗎?相反我們每個人都撿一張紙,堆積起來的將是整個校園的乾淨和美好。不僅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是不文明現象,罵人說髒話也是一種不文明現象。現在有許多中學生走到哪裡,就吐到哪裡,而且說話一開口就是 “出口成髒”,這些不良的生活陋習,也影響一個人的形象素質,更是一種不文明的表現。有時為圖一時口舌之快,而被人們所不齒,雖然自己不在乎,但是你可想到別人會怎麼說你呢?況且你和別人交談時,大家都知道你愛說髒話,不文明,討厭你,反而不與你交談,到時會讓你無地自容,所以說爭做一個文明的學生是很重要的。

  文明風尚的形成,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的努力。如果校園裡每個中學生都講文明,那麼校園文明之氣就會蔚然成風,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是三國時期的劉備留給自己兒子劉禪的一句話。這位一生戎馬的政治家所說的這句話雖然已經過了近千年,但是它的哲理並沒有消失,要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只有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自覺踐行道德規範,養成良好的的行為習慣,才能成為一個文明的中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一位讓人歡迎的人,何樂而不為呢?

  同學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告別低俗,告別陋習,一起共創文明校園,構建和諧社會,爭做文明的中學生吧!讓文明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將我們的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而溫馨。

  3

  高尚的品德、文明的言行,是每個學生必備的素質,營造健康、文明、有序的校園環境是我們當代中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此,我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從我做起,爭做文明中學生”。

  一、文明學習,博學踐行

  我們要增強學習意識,共同營造濃郁的校園學習氛圍;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互相配合;誠實守信,用科學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做追求進步的中學生。

  二、文明舉止,言行得體

  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尊老愛幼,尊敬師長,關愛同學,團結友善,在公共場所做到交往得體,明禮誠信,儀表端莊,語言文明;乘坐公交車時自覺排隊,互相謙讓,不搶佔座位,不大聲喧譁,愛護公共衛生環境,做自尊自愛,舉止文明的中學生。

  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虛榮,不攀比,節約用水用電,合理利用再造資源等等。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在鮮豔的國旗下共同承諾,讓文明不再是外在強加的約束,而是內化的集體自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4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近幾天的媒體報道,有兩條新聞非常引人注目。其一是在蘇州某小區附近,有人竟然把共享單車扔進了河裡;其二是近來一些“輕垃圾”竟然導致了滬寧多趟列車晚點。這兩件事都反映出一個共同問題,一些人的公德缺失,已經損害了公共利益,這對公眾來說都是一種警醒。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進行了概括: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於我們學生來講,文明是應有的責任意識。

  做好文明學生,更要體現在具體的行為細節中。

  近期常有報道我國一些遊客在旅遊途中隨手亂扔垃圾,在名勝古蹟亂刻亂畫,很多國人甚至外國人非常不理解,你們怎麼這樣不愛護呢?

  1994年廣島亞運會閉幕式結束後,6萬人的體育場竟然沒有發現一片垃圾。次日,全球數家報紙驚呼:“可怕”的日本民族。而我們在電視中卻看到,在某年國慶節當天,環衛工人在天安門廣場清理出8噸垃圾。幾百名環衛工人三班倒、全天執勤才把垃圾清理乾淨。有人感嘆:"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為什麼很多遊客的素質卻越來越低!公德心到哪兒去了?

  有一名記者採訪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倫納德教授,“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裡學到的?”,出人意料的是,教授回答道:“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有好東西要分享、不隨手亂扔垃圾、講話要文明用語、謙讓、吃飯前要洗手等”。

  由此可見,文明不是大口號,而是體現在公民日常的行為細節中的。讓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要有一些特別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飯前洗手做起、從不再邊走邊吃做起、從不再亂扔一張紙片一個飲料瓶做起、從文明用語做起、從認認真真的說一聲“老師您好!”做起。

  在現階段,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這是國家的擔當;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這是社會的良序;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公民的責任。

  讓我們每一位同學,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做一個文明有德之人。具體為:

  儀表之禮:面容整潔、衣著得體、髮型自然、儀態大方。

  餐飲之禮: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

  言談之禮: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

  待人之禮:尊敬師長、友愛夥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

  行走之禮:遵守交規、禮讓三先、扶老助弱、主動讓座。

  觀賞之禮: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

  遊覽之禮: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儀式之禮: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

  四儀

  7歲:入學儀式,讓剛入學的小學生感受學習樂趣、接觸校園生活、感知禮儀規範。

  10歲:成長儀式,讓小學三到四年級的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14歲:青春儀式,讓中學生學會交往溝通,控制情緒、包容他人,邁好青春第一步。

  18歲:成人儀式,讓年滿18週歲的學生懂得成人之責,做守法公民,擔社會責任,不斷完善自我,立志成才報國。

  謝謝大家!

  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肩負時代責任,爭當文明學生。

  作為一名剛剛踏入中學大門的初中生,我和大家一樣,經歷了離別家人、獨立求學的迷惘,經歷了小學到中學的成長煩惱,經歷了面對學習壓力的挑戰。我們羽翼還未豐滿,卻要面對廣闊的藍天,我們腳步稚嫩,卻要面對遠行的跋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學,就是我們每個人獨立前行的第一步。那麼,如何走好這人生的第一步呢?那就是,肩負時代責任,爭當文明學生。

  文明是什麼?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不僅要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還要擔負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的責任。

  記得本學期剛開學時,學校調整了作息時間表,要求晚上熄燈鈴後兩小時內,不準上廁所、隨意流動和大聲喧譁。當時我和好多同學們一樣,覺得這項制度簡直是霸王條款,太不盡人意了。剛開始時,我們很難做到嚴格遵守,總是在熄燈鈴後,悄悄地溜出宿舍上廁所,被宿舍老師抓了個正著,罰站在大院作檢討。大家都想不通,委屈地哭了起來,甚至有的同學據“理”力爭,消極抵抗。

  週末回家後,我委屈的把這件事告訴爸爸,本以為爸爸會站在我這邊,維護我的“自由”,可是爸爸卻說:“你想過沒有,你們在熄燈鈴後隨意流動,會不會影響其他同學按時休息?個人影響到集體,就是不文明的行為。所以說,個人沒有絕對的自由,必須共同遵守制度,才能維護集體的秩序。”聽了爸爸這一番解釋,我恍然大悟,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只有我們每個人,規範自己的言行,自覺擔當起維護公共秩序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才能創造一個和諧、友愛的校園。

  文明並不遙遠,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總能找到約束自己,為了大家的文明舉止。按時作息我們可以做到,愛護公物我們可以做到,禮貌待人我們也可以做到……

  我們是21世紀的新主人,我們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棟樑,家庭的焦點。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在學校,要努力學習,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豐富課內外文化生活;回到家,要孝敬父母,主動幫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走向社會,要樂於助人,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這,就是一名文明中學生應當的責任!

  讓我們每一位中學生,牢記我們的責任。為爭當文明中學生努力奮鬥。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