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健身價值

  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它根植於華夏大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的先民在千百年自下而上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支奇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武術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發展和逐漸完善起來的,從流傳的武術典籍中,有很多是受中國古代傳統哲學的影響、武術的防身制敵法受中國古代兵學的影響、其健身術受中國傳統醫學和養生術的影響、其表演藝術受中國古代武舞的影響等等;武術深刻的突出了攻防的技戰術;武術認為人體是統一的整體,人的精神與人體各部都是統一的整體,人體內在的無形的意、氣、勁與外部的有形的肢體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要求意、氣、勁、形四者統一;中華武術主張身心合一,內外合一,內外互導,從而達到內壯外強的效果;另外,內容豐富多彩,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不同形式的長短武術器械有數十種之多,不同風格的拳種也有200餘種,流傳的套路多達2000餘個。

  武術自產生起就具備三大價值,即練、用、看。所謂練,是通過技能的演練,達到自衛或制服對手的目的;所謂看,是通過觀賞武術表演,達到身心愉悅的目的。相比而言,三者在不同的年代其價值各不相同。就健身價值而言,在冷兵器時代結束以後,其價值更加突出,尤其在當今,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運用武術這一鍛鍊方式,達到強身健體目的的人越來越多。


  武術健身價值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健身、健美、保健和延年益壽四個方面。 先說健身方面。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在武術中不講神經,而是專用的術語講四稍。拳經雲“運勁如抽絲”,氣達四梢等。四梢指的是,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牙為骨梢,手足指甲為筋梢。這四梢在我們身上是很重要最邊遠的末稍神經。武術動作複雜、多變,強調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協調配合,同時,講究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在器械練習中還要求身械的協調,在這樣的要求下進行各種身體訓練就是時刻在調整你的心身,只有在心身調整好的狀態下,以意導氣,氣歸丹田,以達固本培元。長時間練習可使自己的元氣強,氣血旺盛。行動時如用心體悟可感到自己的氣可達四梢。

  氣達四梢後,氣才會上下順暢,元氣才會足。氣才可養腦,才可轉識成智,使智慧之門開啟。可使你的心態平和,頭腦清醒,思維敏捷。由此可見,武術對神經系統產生良好的影響,還可促進神經系統活動的均衡發展。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套路是武術的最高表現形式,一個套路多則由60幾個動作,少則也有40幾個動作組成。打完一整套內臟器官要承受很大的運動量,脈搏增至175次/分。要知道,我們平靜時的正常脈搏,普通人最多不過80幾次/分,而優秀的運動員在平靜時的脈搏甚至只會有50幾次/分。這說明學練武術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對呼吸系統的影響:武術對呼吸要求極高,其呼吸方法依據動作的變化有所不同,通常有提、託、聚、沉、憋氣及閉氣等等,對呼吸系統影響較大。據對初級長拳的測定結果:聯絡後呼吸頻率第分31—34次,肺通氣量達到20—29升,由於武術動作具有速度快,肺力量大,變化多的特點,所以氧債達70—85%,完全消除氧債需要6—9分鐘,相對代謝率為15.9—17.5,相當於5000米跑。通過對武術專業學生與普通學生呼吸系統功能檢查,其結果:男生呼吸量及肺活量分別增大2.12釐米和489.17毫米;女生分別增大1.38釐米和496.6毫米。對身體素質的影響:經常從事武術練習,可以發展身體素質,較明顯的要算肢體力量和柔韌性的提高。從事肌煉的同學的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均比未鍛鍊前明顯提高,這是因為武術中樁器,甩腰,彈腿,以及各種器械練習綜合作用的結果。此外,由於武術動作的活動幅度較大,對柔韌性要求很高,每出一拳一腿都將牽動相應的肌肉和韌帶,長此以往使用使其彈性增強。

  再說健美方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健美是現代人努力追求的時尚。其實,現代武術,尤其是的武術基本功訓練,本身就是很好的健美術。武有云:“寧練筋長三分,不練肉厚一寸。”就是說,練功就要使韌帶、肌腱、肌肉的伸展性增長,要避免僵肉隆起成堆。武術對人體基本姿態的影響:武術運動與人體活動密切相關,能體現出多種優美姿態。而人的健美也正是在千姿百態的動作中展現,在千變萬化的運動中得到豐富和發展。人的最基本形態活動姿態是站、坐、行、拳語中的“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之說,就是對站、坐、行姿態的基本要求。站應表情自然,雙目平視,頸部挺直,挺胸收腹,兩臂自然下垂,這種姿勢能體現出挺拔如鬆的形態和精神飽滿的氣質。長拳對身體的要求是頭正,頂平,收額、頸直、挺胸、拔腰,這種練習利於背部伸肌的增強,促進人體的正常姿勢的形成。

  據測試資料表現: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發生脊柱畸形的為25.8%,一般老人為47.2%,這是因為太極拳常講“虛頸、頂頸、鬆腹、拔腰”等特點,對克服脊柱畸形具有明顯效果。對人體高度的影響:身高的基礎是骨骼,而骨骼的生長髮育離不開肌肉活動。由於武術要求各關節活動範圍較大,對有關肌肉進行持續性的收縮和鬆弛,當肌肉作用於因定點時,對其骨骼的血液迴圈,增加骨強胞營養的供給,促進長骨兩端骨骼骨化程序的抑制,使骨增長。對體形的影響:武術是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特點,因此,不僅可增加肢體力量及柔韌性和協調性,而且可相比較的減少腰腹的脂肪,據測試資料:12—15歲年齡組男武術運動員的平均胸圍比對照組大0.12釐米,而腰圍則少3.86釐米,而女運動員的平均腰圍比對照組小3.36釐米,平均胸圍大0.25釐米。從臀部活動看:武術中各種腿和步形的練習可牽動臀部肌肉,提高其力量,減少皮下脂肪。從測得的資料看:男武術與動員盆寬/身高的指數與一般人無顯著差異,女武術運動員均小於對照組。從下肢活動看:武術中的樁功、腿功及跳躍、平衡等主要依靠下肢工作進行的,這種較大的負荷刺激,促進了下肢肌肉發育,從測試指標看,武術隊男女生的大腿圍增長為0.23釐米和0.17釐米。下肢肌肉隆起,使線條清晰而挺拔。通過武術鍛鍊可促進體形全面而勻稱的發展,達到健身健美的目的。

  武術的保健價值。

  武術的流派眾多,內容極為豐富,早在古代東漢時期華佗創編了“五禽術”保健拳術,開創了體育療法,等到了宋代,出現了“易筋經”。“八段錦”,明清時期的太極拳等都防病的保健體操。從這個意義上講,武術的保健效能應表現在預防治療疾病和康復身心等方面。

  武術的延年益壽價值。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長壽是每個人的美好願望,“運動可以長壽”這是被證實了的。練武之人是否長壽?根據對陳、楊等武式太極拳的創始者壽命統計,平均壽命為76.5歲,如照杜甫所言“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他們已屆“古稀”。這是與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生活條件等因素有關。另據近年來國內刊物表明,80—142歲老人,堅持武術鍛鍊達成15年以上的佔69.5%,百歲以上老人經常練武佔47%,說明武術運動對人的生命有良好的影響,另對練武老人進行的醫學測查表明;參加武術運動的老人比沒參加武術鍛鍊的對照組體重、握力、胸圍、肺活量分別增加深0.7公斤,0.6釐米,149毫升,脈搏的平均值減少12次/分。另外,對高齡老人進行的多項指標測定,其結果均好於對照組的老人,由此證明,武術可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各種退化變化,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當今社會,人類在創造越來越多的財富的同時,自身運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了所謂的“文明病”的發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身的健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武術。武術以其特有的健身功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武術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當中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養生學、醫學的諸多精華,大大擴充套件了。實踐和科學實驗也證明了,武術對促進身體全面發展、增進健康水平、提高人體適應性、延緩衰老都具有特殊功效。大力發展武術健身事業,力爭普及武術健身功能,能夠促進全社會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