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使談話通俗優美

  會說話是一種資本,人應該能言善語,在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一些人怕別人說自己肚子裡墨水少,談話時常常搜腸刮肚地尋找華麗的詞藻進行堆砌,以為這樣才能顯得語言美,水平高,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實踐證明,“雅”是美,“俗”也是美,通俗並不意味著膚淺,通俗之所以會產生美感,是因為它將深邃的思想內涵蘊藏在平實淺顯的語言形式中了,深入而淺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怎樣說話通俗優美,歡迎借鑑參考。

  一、使用慣用語,似曾相識燕歸來

  慣用語,專指那些在老百姓中特別通行的有指代和比喻意味的習慣用語,如,把工作互相推委說成“踢皮球”,把解除束縛說成“鬆綁”,把升學率為零說成“剃光頭”,還有什麼“走**”、“撈稻草”、“穿小鞋”、“捅婁子”等等,都可為自己的言談“添彩兒”。

  鄉里管教育的孫書記和張老師有這樣一段對話:

  “老弟,我給你報喜來了。”

  “什麼喜?”

  “咱們小學在全縣中了頭彩,考了第一名,你看。”***拿出獎狀***

  “真的?”***張老師看獎狀***

  “你小子,教出這麼好的成績,可給咱鄉里貼了金了。”

  “往後我還得狠抓教育,讓咱這山溝溝也飛出幾個大學生。”

  “這回咱倆算是尿到一個壺裡去了。”***笑***

  在以上這段談話中,孫書記接連使用了表示親暱的習慣稱呼“老弟”、“你小子”,同時還用了“中了頭彩”、“貼了金了”、“尿到一個壺裡”等慣用語,不僅拉近了自己和對方的心理距離,讓人感到熱誠親切,又很好地表達了自己高興的心情,效果極佳。

  二、引進俗語,下里巴人話新鮮

  俗語,是指普遍流行的話語,其中包括民間諺語,這些話,長期生長在人民群眾之中,大多都反映了人民的心願,記錄了社會生活和人生經驗,道理深刻,意思新鮮,形象生動,簡練透闢,如果能恰當引用,就會使交談意味無窮。

  張姐和她的小姑子珊珊都從食品廠下崗了,晚飯後兩人坐在院子裡說話,張姐說:“唉,人要是倒黴,連喝口涼水都塞牙,我返城回來好不容易找個工作,現在又趕上下崗,這往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啊。”珊珊聽了卻笑笑說:“發愁管什麼用,老天爺餓不死瞎眼的雀兒,天塌下來有地接著。走一步看一步,車到山前必有路,現在咱生活是難點,可沒有爬不過去的山,沒有趟不過去的河。頂不濟了去拾破爛,本***是屬蝦米的,能折能彎。俗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不定咱丟了鐵飯碗,還能撿回個金飯碗呢。”她的話說得一家人都笑了。

  細分析,小姑子的一席話中用的“老天爺餓不死瞎眼的雀兒”、“天塌下來有地接著”、“車到山前必有路”、“沒有爬不過去的山”、“屬蝦米的,能折能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等,都是些“俗話”,但卻讓人聽之“開胃”,嚼之有“味”,而這是“雅”的語言所不能代替的。

  三、穿插歇後語,口吐珍珠語生輝

  有一次,我寫一篇報告文學,採訪了老年合唱團的一位患了癌症的老大姐,當我問她患了癌症以後的心情時,她說:“那還用說,當時我就像一把折了骨子的傘———撐不開了。”之後我又問起她現在的情況,她詼諧地對我說:“現在我是菸袋鍋炒雞子兒———樂呵一會兒是一會兒。”

  她話語不多,但用“折了骨子的傘———撐不開了”、“菸袋鍋炒雞子兒———樂呵一會兒是一會兒”等歇後語,就形象地說明了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