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不決的詞語解釋及造句

  前途並不屬於那些猶豫不決的人,而是屬於那些一旦決定之後,就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下面是小編精選整理的,供您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詞語資訊

  〖成語〗猶豫不決

  〖拼音〗yóu yù bù jué

  〖解釋〗猶豫:遲疑。決:決斷。拿不定主意。

  〖出處〗《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處理問題

  〖近義詞〗畏首畏尾、優柔寡斷、舉棋不定

  〖相反詞〗當機立斷、斬釘截鐵

  〖示例〗在決定這件事如何處理時,他變得~起來。在決定這件事如何處理時,他變得~起來。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信陵君心中畏秦,不欲納魏齊,又念虞卿千里相投一段意思,不好直拒,事在兩難,猶豫不決。”

  猶豫不決造句

  ***1***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錯事的可能,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2***有時命運的戲謔就在於,你一直猶豫不決,等到終於下定決心,已經到了謝幕的時間。楊瀾

  ***3***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一些作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遇。

  ***4***在懦夫和猶豫不決者眼裡,任何事情看上去都是不會成功的。司各特。

  ***5***在懦夫和猶豫不決者眼裡,任何事情看上去都是不會成功的。司各特

  ***6***賣股賣眼前,只看股形,不做推測,不能因為猶豫不決而拒絕賣出,該賣就賣。

  ***7***猶豫不決時,即應停止行動,這正表示行情尚未明朗。

  ***8***他對去泰山旅遊一事猶豫不決。

  ***9***很清楚,前途並不屬於那些猶豫不決的人,而是屬於那些一旦決定之後,就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羅曼·羅蘭

  ***10***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11***買賣股票切忌過多的轉換,猶豫不決時不要輕舉妄動。

  ***12***前途並不屬於那些猶豫不決的人,而是屬於那些一旦決定之後,就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

  ***13***猶豫不決也是我沒買到票的一大原因。。。當機不斷,必自亂,,,啊!

  ***14***我真糾結。源自內心的漂浮不定,猶豫不決。

  ***15***“好沉重。”,“這就是船長。不要迷惘,要是連你都猶豫不決的話,我們接下來就不知道要相信誰了。把船交給他吧,我們現在,已經再也回不到黃金梅利號了。”。

  ***16***如此緊急事件遇到他這種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性格的人,就令人更心急了。

  ***17***猶豫不決是以無知為基礎的。

  ***18***辦事要果斷,要有自信,猶豫不決,狐埋狐羦都是成不了大事的。

  ***19***那些辦事顧小節而失去大體的人,一定會帶來損失,辦事猶豫不決的人,一定要後悔的。

  ***20***我最大的錯誤是知而不行,而不是行之出錯。我們的任何一筆投資都沒有虧過很多錢,但我錯過了100多億美元的收益。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到開支票的時候就會猶豫不決。

  ***21***選擇客戶。衡量客戶的購買意願與能力,不要將時間浪費在猶豫不決的人身上。

  ***22***我們為什麼會害怕?這是由於我們做事不能當機立斷,一旦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便會畏縮。但如果能夠對某件事作明確的判斷時,不論有無價值,我們都不會畏縮。

  ***23***不論是期望股價上漲以便先買後賣的"多"頭,還是期望股價不跌好先賣後買的"空頭",都可以在股市賺錢,只有貪得無厭,猶豫不決的人例外。

  ***24***優柔寡斷是會傳染的,它能使整個組織感染上這種病,引起人們猶豫不決,失去信心,甚至造成混亂。

  ***25***時間的腳步是不會因為我們有許多事情要處理而稍停片刻的。稍縱即逝的機會,更不會因為我們的猶豫不決而等待我們。

  ***26***其實,只要看破感情上的迷霧,我們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一定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憑著心靈的感召,沿著北極星指引的方向,不因為迷霧而猶豫不決,那麼一定會到達理想的目的地。

  ***27***不敢行動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更沒有成功的機會!自古以來,成功就在於大膽進行嘗試,要敢於抓住時機,並積極的付之於行動,克服困難,最終才會取得成功。世間最可憐的也是那些遇事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的人。

  ***28***一是勇猛果斷,但不要急躁粗暴;二是謹慎細緻,但不要猶豫不決。

  ***29***成功主要不靠聰明靠個性,看你遇到機遇是否敢抓敢闖。有些人看著挺聰明,可遇機遇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害怕受傷沒有勇氣,那您就老老實實做普通人吧,也挺好。你得明白:想過不一樣的生活就有可能受不一樣的挫折。這個世界其實公平。

  ***30***正是這種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感性認識和批判態度,使得先進的中國人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猶豫不決,步履蹣跚,始終不情願把資本主義文明當作追求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