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

  適度自信對維持個體心理健康、改善人際關係、提高自我價值感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關於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怎麼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閱讀!

  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

>

  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1

  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2

  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3

  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內容1: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談起的一個概念,而在心理學中,與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關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麼技能,而是個體用其擁有的技能能夠做些什麼。

  班杜拉認為,在某一情境下,決定自我效能感的四個主要因素:

  1.行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決於過去發生了什麼;以前的成功導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敗導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經驗:觀察他人的成敗,可以對自我效能感產生與自己的成敗相似的影響,但作用小一些。

  3.言語勸說:當你尊敬的人強烈認為你有能力成功的應付某一情境時,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喚起:高水平的喚起可導致人們經歷焦慮與緊張,並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個人對自己所作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

  自信能促進成功。

  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

  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面對社會環境, 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我們的自信。

  廣義地講,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

  狹義地講,自信是與積極密切相關的事情。沒有自信的積極,是軟弱的、不徹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積極。

  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

  自信無論在人際交往上、事業上還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

  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會相信你。

  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把許多“我能行”的經歷歸結起來就是自信。

  自信為主題的黑板報內容2:

  成功學的創始人拿破崙·希爾說:“自信,是人類運用和駕馭宇宙無窮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蹟’的根基,是所有科學法則無法分析的玄妙神蹟的發源地。”奧裡森·馬登也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物質,就會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開始做事前,總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直到勝利!”

  自信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一個人的成功,從不少人的創業史上我們都可見一斑。自信可以從困境中把人解救出來,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成功的光芒,可以賦予人奮鬥的動力。或許可以這麼說:“擁有自信,就擁有了成功的一半。”

  同樣兩個努力工作的人,自信的人在工作時總會以一種更輕鬆的方式度過:當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時,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有實力,當遇到實在無法完成的任務時,則認為也許任務本身實在太難。而缺少自信的人則會把成功歸功於好的運氣,把失敗看成是自己本領不到家。只是由於這小小的心理差異,雖然二人花的時間,精力都差不多,但往往較為自信的那一方的收穫要大得多。

  國內外多少科學家,尤其是發明家,哪一位不是對自己所攻克的專案充滿信心呢?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只會一次又一次地激發起他們的鬥志——他們認為:失敗越多,距離成功也就越近了。但自信不是平白無故地就會附著在人身上的,首先人要有真才實學,接著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信,並把它作為一種極其有用的動力。空有滿腹自信,那隻說得上是自以為是罷了。這種所謂的“自信”,不但不能推動人前進,反而害人不淺。

  網路評論人王小山說過:“沒有真東西,只有信心的話,前途只有一條——死,而且死得很難看。”這句話聽起來有些過火,但事實上如果僅有自信的話確實是十分危險的。

  同樣,在我們的學習中,僅有自信也是不夠的,自信應該與努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時常見到有部分同學在考試之際,沒有一絲緊張,滿懷自信地步入考場。但考試過後,這部分同學中有的分數挺高,有的分數卻是羞於見人的。這看似不可理喻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這部分同學中一種是既自信,又刻苦認真學習的;一種是單有自信,卻未付出努力的。這兩類同學看上去都是充滿著信心去應試,但由於平時知識的積累不一樣,後果就截然不同。

  所以說,我們做人,就應當先做一個滿腹經書,然後才充滿自信的人。因為自信只是一種虛無的力量,想要成功,就得讓自信附著於“實幹”這一燃燒自信的機械上,以使自信發揮出它應有的力量。

看過此黑板報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