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外修身法內修心性

  太極拳是中國獨有的武術,屬於傳統武術中的內家拳,習練太極拳要做到外修身法內修心性,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養生目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一項整體運動,修煉太極拳能達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目的,學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個“靜”字。

  “整”亦即是周身一家***骨架搭對***所出來的一種拳勢。

  拳勢就是骨架搭對之後的一種狀態而已,完整一氣者是也!其實,“完整一氣”是指周身一家***骨架搭對***所具有的承載力。那麼***搭對的骨架***結構的內在張力,就是“鬆”。

  太極拳追求鬆,太極拳的鬆不僅是外在姿勢的鬆,更注重思想上放鬆,鬆能幫助你入靜。

  通常,人們誤以為骨架結構的內在張力所表現出來的那個狀態,就是“鬆”。在修身法的過程中,要多在中節下功夫。

  理論上說,要解決完整一氣,必須從兩方面入手,上下相隨,左右相連。實際訓練中,其實還只是做到人體三大節的節節貫穿而已。

  三大節貫穿的關鍵,是中節的完整。兩隻胳臂、手,與整個身軀、頭,再與整條腿、腳底之間,形成一個有機體。三大節貫穿的關鍵,是中節的完整。

  節節貫穿是太極拳的宗旨,學習武術,要集中精神,靜心修煉,脾氣暴躁的人練習太極拳後,心平氣和。

  三大節之間,根節稍節與中節只的關係,就象是插座與插頭的關係。中節身軀是插座,根節兩腿與稍節兩手,就象是四個插頭。

  首先得將插座擺放在一個平整的地方,然後將四個插頭一一插上,這樣才能完整一氣。倘若你的插座還沒擺平整,插頭就不好插。

  最簡單的方法

  蹲牆功

  蹲牆功法妙無窮,節節貫串結構變,上下一線求虛靈,完整一氣虛實變。

  傳統拳術用勁之道尤其強調胯,胯為中節轉化之中樞,“中節不明,渾身是空”故有“胯似魚打挺,後胯逼前胯”等中節運勁用勁之核心要領。

  推手初期要解決的是

  水龍頭一擰***介面***。

  陳夫子的的話:“太極拳就是要出手拈住人家,拈不住就不要打,證明自己工夫還不夠”。若對手盛,則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時,造成克勢。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讓對手入你的勢。這勢要你造,需無為而無不為。

  交手實戰時,太極拳追求。讓人打,打不了。亦即是捨己從人的功夫。應用時,最好效果,不打人,不贏人,也能不輸給對方為,和太極者是也!要做到。

  一是方法***好的老師傳授的***;一是練法以柔贏人是太極高手,其他皆非太極。

  內修心性,不得不談到“靜”字,靜體現在拳架上,初始階段,從開始到結束不要把注意力放到動作上面;高階階段,靜極之後,順遂自然,無意之中將拳架打完。

  靜體現在推手上,靜中生動動猶靜,心靜如水。動中求靜,靜中求動,乃真功夫啊!在神意氣的練法,行拳如在白雲中,人自無心拳亦同,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練太極拳要做到“手上無撥人之念,心中無克人之想”,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厚德載物,清淨無為。不如此,不足以為道,不足以為下士鼓掌大笑之道。

  站樁先往腳底鬆,借大地之力把身子浮起來,再把自己人當作是一件衣服掛起來。

  練太極拳心靜的方法

  一是練前提醒法

  修煉、晨練點既然是群體活動,組織者或領練者就應當負起責任,強調紀律,“約法三章”,共同遵守,有計劃、有步驟準時開練。

  並在開練之前l0--20分鐘,就要提醒大家抓緊做好熱身等各項準備工作,在開練前幾分鐘就要集合隊伍進入預備式狀態。讓大家完全把心靜下來後準備預備式或起勢。

  練習前可以排空雜念,讓自己心靜下來,很多人在練習中還會想著日常的事,這樣怎麼能做到心靜體鬆呢?

  二是溫馨說服法

  儘管有些修煉、晨練點可能有章可循或具有傳統的不成文的規定或規則,但人們幾十年形成的性格和習俗,很難在一朝一夕內就完全改正過來,還心須經過反覆多次耐心、細緻地進行說服或做思想宣傳工作。

  使其對心靜體鬆行功起架的意義或重要性有所認知,才能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心靜”的成效。

  三是假設模擬法

  每日修煉或展練開始,就要假設自己正在彙報演出,臺下坐著觀賞的觀眾、師輩或行家,假設自己正在比賽,四周坐著裁判和優秀運動員,眾目睽睽,這時你難道還是分心去神。

  雜念都是有心而生,學習太極拳讓我們放鬆身體,漸漸的就可以讓自己靜下來,你會發現,此時,全身心都很輕鬆,還會沉醉於自我的世界。

  四是領練示範法

  相對來說,修煉或展練的“領練”人往往是本地區或本群體中推薦或選拔出來的德藝頗佳的領軍人物,他們威望與能力兼備,是身傳言教“心靜”的勝任者,只要誘導得當,示範精準並堅持以恆,心靜問題就有可能得到逐步解決。

  五是靜功養心法

  每週可適當安排或擠些時間,尤其中老年人可充分利用雨天或空暇時間,在家中就可以做些靜功訓練,坐立均可,因人而異,以養心促心靜。

  六是文化修養法

  太極拳之所以成為璀璨奪目的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筆者以為,首先因為創始人和繼承者本身便是學識淵博的文化人,我們後來人明白了這上點,就理應多讀一些與太極拳有關的理論書籍或基礎知識。

  並結合學習先賢和名師的風範與武德,以提高我們的理論水平和道德水準。實踐驗證,他們這些精闢理論與教導,不僅有助於眾多太極拳愛好者拳理和拳藝水平的提高,同時更是強化心靜的理性認知、提升太極拳道修煉基本功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太極拳的健身原理

  一、太極拳的基本原理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大類中的其中一種,起源於明朝,主要有五大門派,即:陳、楊、吳、孫,武。首先是由陳式傳到楊式,後來再衍生出吳孫武等流派,還有武當太極三豐太極,現在發展到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扇、太極棍、太極杖、太極球、太極拂塵等等。

  太極屬內家拳的一種,它和外家拳的根本區別是以防為主,防中帶攻,動作舒緩柔和,剛柔相濟,以柔克鋼、陰陽相合、虛實相間,作為中老人的健身運動最為合適,可深可淺,易懂易學,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越練越受益。

  二、太極拳的科學性與趣味性

  太極拳要求意、氣、形的結合,所謂意包含意念、意境、意味、意趣,即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氣包含氣力、氣韻、氣息、氣血。體內五臟六腑,血脈神經都可得到調理。

  形包含形態、形貌等均具有藝術表現力。太極拳的套路、招式在動作中要做到立身中正、心靜體鬆,陰陽相合,虛實相間,剛柔相濟,如行雲流水,能使身體從內到外,從軀幹到四肢,從大腦思維到血液迴圈,都能得到充分的調理和鍛鍊,從而起到身心健康的作用。

  太極拳的動作設計極其合理,十分科學,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立圓有平圓,高動作時,一腳獨立,另三肢蹬,分起過頭,顯示高昂氣派,如雄鷹展翅,勢不可擋;低動作低時幾乎貼近地面,如伏虎游龍,巧妙非常;當高低動作的轉換,平圓和立圓動作的交替都十分和順便利得體,意味深長,讓人倍感舒坦。每當完成全套動作以後,可獲得難以言表的快樂。

  有人稱太極拳是寧靜的詩,流動的畫,動人的音樂,活動的雕塑,如此形容筆者認為再恰當不過,因為太極拳的動作既有戲劇的元素,又有舞蹈的元素,柔和舒展,不亞於詩的意境。

  全套動作的執行,如行雲流水一般,具有美境的優雅,深夜的平靜,給人以畫卷的美感。太極拳的動作節奏,像音樂的旋律,能撥動你的心絃,激發你情感,達到心曠神怡的境界。每一招一式的定型都如同一尊雕塑,真可謂美不勝收。

  三、太極拳的娛樂功能與健身功能

  有文獻報導:美國一位學者做了一項研究,同年齡、同性別、同體徵、同生理指標,分兩組作兩種方式進行鍛鍊,一種用健身器械,另一種是打太極拳,三個月後,檢測身體的生理指標,太極拳組優於健身器械組。

  練太極拳的人都稱為拳友,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情感,聚集在一起,談笑風生,交流心得、溝通思想、互訴心願,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無所不談,既可消愁解悶,又可獲得訊息,真是善莫大焉,不亦樂乎。

  何謂仙人,何謂修仙得道,仙人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種境界,他應該象大海一樣具有容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超凡脫俗,何謂得道,就是能悟出人生哲理,鍥而不捨最終達到自己的既定目標者為得道也。

  換言之,學太極、練太極、精通太極、執著追求,持之以恆,練到得心應手,出神入化的地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歡樂一生的目的,也就接近了得道成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