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成功背後的故事

  很多演員明星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在成功的背後,他們也在默默付出著很多我們鮮為人知的事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周星馳

  有一個小男孩,從小父母離異,跟著母親生活。因為生活拮据,一家5口,擠在一聞四面漏風的木板房裡,睡的是“上下鋪”的高低床,把豉油撈飯當作天下最好的美食。他從小就長相一般,寡言孤僻。小夥伴們都覺得他又髒又不好看,都不願跟他在一起玩。上學後,更是受到同學的奚落和羞辱,被人稱為“沒有父親的野孩子”,他曾經自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讀書時,他非常頑皮,好動、貪玩,成績也一直不好,為此,每次的家長會,他的母親必被請到。

  他對拳擊和武術有著狂熱的興趣,每場比賽必看。從小,他練得最多的就是詠春拳和鐵砂掌,後來還偷偷練過泰拳,最喜歡李小龍自創的“截拳道”。他幾乎每天勤練功夫,甚至還與其他小孩打架比試,以切磋武藝,為此,沒少受到母親的責罵。他曾經渴望做一名像李小龍那樣的功夫高手,但卻因體質較弱,最終沒能被體校選中。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公司做助理,但因種種原因,他沒能繼續在那家公司任職。

  他在茶樓當過跑堂,在電子廠當過工人,但結果都未能長久。

  1983年,他結業成為香港無線藝員。同年被選派到兒童節目“430穿梭機”當主持人,一做就是4年。當時有記者寫過這樣一篇報道,說他只適合做兒童節目的主持人。他把這篇報道貼在床頭最為醒目的位置,時時提醒和勉勵自己:握緊拳頭,一定要創出一番像樣的事業,讓人們對自己刮目相看!

  從此,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痴迷上了演藝事業。從早期的跑龍套開始,他一步一步地邁進了影視圈。但是,在繁星璀璨的香港影視圈,他只能扮演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配角,勉強混個盒飯。對待失敗,他從沒有選擇放棄,也不去和別人攀比。他在日記中寫道: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地做好自己!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個人經歷:在片場,他曾扮演一具死屍,大火燒身,在導演沒有喊停時,他一直強忍劇痛。這種近乎殘酷的堅毅表演,使他在圈內逐漸有了名氣。繼而,他獨闢蹊徑,賦予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幽默俏皮的風格。正是看似荒誕不經的“無厘頭”表演。以及那種小人物的市儈和富有正義的矛盾對立,使他開了喜劇表演的先河。

  雖然,他最終沒有成為李小龍那樣的功夫高手,但他卻用另一種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成了一個最出名的喜劇演員,他的名字叫周星馳。20年前,他是被人呼來喚去的“星仔”,20年後,他的名字叫做“星爺”。僅《功夫》一劇的全球票房就超過了6億港元,他開創了香港電影的票房神話。

  成功的定義,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像周星馳那樣,無論身處什麼崗位,都不在乎別人如何評價,更沒有必要去和別人攀比。過去不等於未來,關鍵是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中,演繹好自己不平凡的角色。很多時候,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篇2:黃秋生、葛優

  演員黃秋生當年憑藉電影《人肉叉燒包》轟動全港,並摘取了香港金像獎影帝的桂冠。獲獎之後,他把獎盃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供起來。沒事的時候,他就盯著那個獎盃,滿懷憧憬,等待著片約上門。

  剛拿影帝時,黃秋生身價倍漲,小成本電影不敢找他,而大製作又未必看得上他。就這樣,一年過去了。他發覺有些不對勁,於是開始反省,在猶豫中,又度過了一年。後來經他人介紹,他總算找到一份工作,但他仍不甘心,他想自己好好歹也是個影帝。於是,這一年差不多也荒廢了。自從成為影帝之後,雖然他很想拍電影,卻又放不下影帝之尊,高不成低不就,結果歲月蹉跎,演藝事業不升反降。就這樣,他足足沉寂了三年。一氣之下,他拿起獎盃扔出門外……

  扔掉獎盃,包袱也就沒有了。於是他輕裝上陣,該演什麼還演什麼,不再挑剔。幾年後,黃秋生再次成為金像獎影帝。

  演員葛優獲得成功後卻是另一番景象。葛優因演《編輯部的故事》中的男方角,獲得了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同年,他又憑藉電影《大撒把》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有一天,葛優的父母來看望他,發現頒發給兒子的紀念品被擺在書桌上最醒目的位置,卻沒看到獎盃放在什麼地方。葛優說,那些東西看多了不好,所以把它們放在牆腳的地上。父母暗自高興:兒子沒有因為獲獎而飄飄然,也沒有被成績衝昏頭腦。

  幾年後,葛優因演《活著》中的男主角,獲得了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有相當一部分不是輸在挫折上,而是輸在最開始的成功上。可見,如何面對成功,也是一個很嚴峻的考驗。成功的後面是什麼?如果一個總是對昔日的成功念念不忘,試圖留住過往的美麗,那麼,成功的後面就必然是失敗。如果認識到以前的成功只能說明自己的過去,那麼,成功的後面還是成功。

  篇3:林依晨

  林依晨:貧窮貴公主這又愛又恨源自她的出身。

  父母離異,薪資微薄的單親媽媽為了照顧兩個孩子不得不辦了十幾張信用卡用以應急。這種以卡養卡並不斷透支的生活居然維持了很多年。可靠信用卡救急的結果是長期利滾利,最終,這個家庭背上了近500萬元臺幣***迷戀巧克力和甜品、畫漫畫裡大眼睛的美少女、在裙子上綴滿蝴蝶結和蕾絲的童年,共約120萬元人民幣***的債務。但媽媽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訴苦,體弱多病的她堅強地隱瞞著一切——可更悲慘的是,林依晨高二那年的一天晚上,媽媽突然小腦中風了。

  林依晨和弟弟手足無措。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倔強地不肯向離家的爸爸伸手要錢。林依晨一個人帶著弟弟把媽媽送進醫院,一邊辦理各種繁雜的手續和醫生溝通,一邊還要安撫受到驚嚇的弟弟和自己無助的情緒。本能的慌亂、經濟上的壓力和麵臨最親的人有可能離去的恐慌,16歲的林依晨面對轟然到來的逆轉,不得不選擇孤獨承擔和堅強忍耐。

  就在這一天,她曾幻想的灰姑娘與王子童話一去不復返了。

  幾年後,她將這段經歷的感受借鑑給電視劇《惡作劇之吻》——劇本里交代很少,但林依晨演了很多——鏡頭裡的她蜷縮在醫院的灰暗角落裡顫顫巍巍地拿著電話聽筒,恐懼到撥不出一個號碼說不出一個字,最終歇斯底里地放聲哭泣。這段表演震驚了導演,他完全被感染,甚至最後是副導演喊了卡。

  林依晨憑藉這部戲的續整合為臺灣金鐘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后”,頒獎詞裡這樣寫道:演員的使命是帶領觀眾看到更深層的人性,正是這樣,林依晨在用生命表演,她的戲具有層次細膩的情感,切膚之痛,表演深刻。

  但林依晨更為現實,她直言,獲獎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大的利益,“拿到獎後還沒有新劇開拍”。

  這是她真實的想法,生活得繼續,她也必須努力,因為家裡還欠著鉅款。

  大概很少人知道,林依晨出道的理由僅僅是渴望能賺到些錢為弟弟買一臺膝上型電腦。當林依晨決定去參加臺北捷運美少女競賽並把報名信丟進郵箱的那一刻,她也在想,這,會不會改變自己的一生呢?

  競賽第一名——參演周杰倫、林憶蓮、周渝民等人的MV——《十八歲的約定》女主角——《射鵰英雄傳》黃蓉……就如百度詞條裡記錄的那樣,林依晨一步一步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由於出道早,她不得不奔波於事業與課業之間,但她做事一板一眼,堅持不缺課,並且甘之如飴。畢業時,政大高材生的她還受到了馬英九的接見。與之相反的是,在校外,雨戲、跳海、吊鋼絲,種種危險她也毫不猶豫,她甚至害怕有一天自己突然發生意外,竟立了一封書信式的遺囑。那年,她才23歲。

  認真、敬業、自我要求高,是多數圈內人對林依晨的評價。但很多人也知道,林依晨是世間少見的“摳三兒”。

  即便是今時今日,片酬每集15萬元的臺灣偶像劇一姐林依晨,只要在臺灣拍完戲,都會把便當打包帶回家,媽媽和弟弟也從不為吃剩飯而感覺丟臉。她每月生活費不到1萬元,出道至今也沒買過什麼昂貴的行頭,平時穿的都是媽媽在街上買的平民商品,因為出席活動時會有品牌服裝提供。

  有一次,林依晨參加臺灣知名節目《麻辣天后宮》的錄影,林依晨和楊丞琳在後臺遇到,一見面就抱頭傾訴。但馬上聊的竟然都是還債的事:“哎!你還多少了?還差多少?”曾貴為臺灣購物頻道一姐的主持人利菁,提前四處張羅名牌手袋帶到現場,然後發揮其勸服功力進行兜售。利菁本來決定只要林依晨一喊底價立刻就賣給她,但不料說破嘴,不動聲色的林依晨拿著9萬元臺幣的LV手袋豔羨地把玩了半天,卻連一口價都沒有喊,還提前封主持人的口說:“噢,剛我忽然想到房貸還沒繳……”

  她的經紀助理也無法想象她的節儉程度。拍攝《射鵰英雄傳》時,胡歌車禍毀容,劇組停拍,林依晨回臺前拉著助理去逛街,她蒙面戴口罩進了一家店,挑了一雙涼鞋,又挑了十幾條項鍊,最後還跟店家殺價一番,竟只花了300元。“天啊,你無法想象一個明星會在街邊小店跟老闆花半個小時砍價。她自己還覺得沒什麼,可就算是個普通人也不會這麼掉價吧!”但這對於看電影從來只選擇第二輪放映時才去的林依晨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林依晨不辜負媽媽的期待,努力拍戲、拍電影、接廣告代言、跑活動;從沒去過西門町、沒去過KTV、沒騎過摩托車,做事總是理智戰勝感性。這個習慣讓她終於在入行第六年還清債務。

  可這時,林依晨的身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有一次體檢,醫生髮現林依晨的腦下垂體蝶鞍部分長了腫瘤,後來發現腫瘤已近下視丘。其實這之前的林依晨長年瘦不下來,深受水腫困擾,並且睡覺淺常做噩夢。夢裡常被人追殺或是跳下高樓,都是這個原因。

  醫生勸她手術,雖不是大型手術,但第一次面對,林依晨還是很害怕。擔心手術疏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還跟醫生商量可否讀秒替代麻醉。後來手術成功了,但林依晨卻突然行為反常——醫生淡淡地說這是手術的副作用,會讓患者“情緒化”。那段時間,林依晨就像一個話癆,不停地說說說,一股腦地不顧後果地說。媽媽被煩到求她不要說了,但她還是要說,連說了六天六夜之後,喉嚨急性發炎掛急診。

  其實生活裡的林依晨也有一些偏執性格,專業術語叫“官能強迫症”,逼迫自己事事做完美。比如她的手袋,乾淨整潔,大包裡有小包,每樣東西都各有所歸;再比如她的房間,擺設井然有序,化妝品一定要按照規定的順序且正面向前;飾品和衣物也一定要整齊地碼好,只要別人稍微一動,她馬上就能知道。而她的生活規律更是讓人讚歎,只要沒拍戲,她都會晚上10點睡覺,凌晨4點50分起床聽英語新聞廣播,因為她曾經的志願是新聞系,所以有空永遠都在讀報紙。

  林依晨就這樣一路走來,在娛樂圈10年,唯一與感情有關的新聞是自己主動爆料曾在小學時談過戀愛。但談了5年,卻連手都沒有牽過。如今,這位不知名的男友早已成了林依晨的摯友。他會在某個情人節冒雨騎單車送一朵鬱金香,或是在發片會上偽裝成歌迷索要簽名來給林依晨驚喜。

  可如今,她還是一個人。雖然她極有“旺夫運”——和她搭檔過的男主角都能大紅,賀軍翔、鄭元暢、吳尊、胡歌無一例外。但林依晨卻好像雲淡風輕事不關己一樣,完全與緋聞絕緣。

  此時的她,只想去完成另一段愛情——她的媽媽和爸爸。

  其實在林依晨大學畢業時,爸爸也偷偷參加了她的畢業典禮,但兩人並沒有說話,直到有一次林依晨看了德國電影《當櫻花盛開》後被深深打動,進而反思自己的行為。這之後的她主動聯絡爸爸,兩人開始經常一起去騎單車、吃飯,後來爸爸希望能夠接林依晨上下通告,林依晨答應了。這之後,爸爸是林依晨的司機兼保鏢,他也會把自己的風流史搬出來,交代林依晨什麼樣的男人要少碰。“人真的是會變的,以前埋怨爸爸未曾對我們付出,但我們又為爸爸付出過多少?我居然都不知道他最喜歡吃菠蘿包。”林依晨直言,與往事和解,才是真正鬆綁了自己。

  據說,林依晨88歲的爺爺不久前過世,媽媽除了出席喪禮,還與林爸爸恢復了講話。

  如今,經歷過種種磨難的林依晨終於可以望見自己的幸福,她也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唱片《幸福遇見》。她用歌聲告訴我們:每件事自有它發生與存在的意義,是一體多面、環環相扣的,無論如何,珍惜當下,是別讓自己日後後悔,最好不要再等待,不要再錯失,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

  但她並不知道,每個認真的女生,絕對都有資格成為一位高貴的公主。

  篇4:成龍

  孩童時期:成龍的父母親最初在法國領事館工作,父親是廚師,也是京劇票友。成龍小時候很喜歡打架,跟那些外國小孩子打。因為他住在山頂領事館區,幾乎附近的盡是法國人,美國人,......這種情況一直到他小學一年級,由於常打架,鬧事,所以無法升級。成龍除了喜歡打架之外,還喜歡看武俠片。那時候,武俠片大行其道,曹達華,于素秋是當時最紅的明星,成龍崇拜他們,一心想上山學藝。一天,他的父親帶著成龍來到尖沙咀的美麗都大廈,拜訪京劇武生於佔元師傅,他正是成龍崇拜的武俠女星于素秋的父親,成龍看到這邊的學生在旁勤奮的練功,覺得非常羨慕。便要求父親讓他在這練武。

  於是,成龍便成為這的一員,于占元師傅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老戲行規矩的嚴厲與苦練。管束孩子做事,練功的方式就打、罰。不到四天,成龍就後悔了。最初的那段日子,成龍常常在晚上暗自哭泣。父親在把他送進學院之後,就飛澳洲美大使館了。後來的十一年漫長生涯,他心裡打顫。在這十年間,父親曾回港探望過成龍好幾次,為了於師傅能更加照顧好孩子,父親要成龍拜于占元師傅為乾爹,但這卻沒討到便宜,反而管束得比別人更嚴厲。

  練武的日子:每天大清早五時便起床練功,練至晚上十二點止。早上練各種功,練壓腿的時候倒可以睡點覺,幾乎所有人都是架著腿睡覺的,吃過飯,就練聲調嗓或讀書。讀書時間,就是打盹時間。每天這樣過著有規律的生活,每月等派救濟品時,便是他們最興奮的時候了,幾十個孩子聚在一起,等紅十字會的人來送救濟品,當中有白米,奶粉,食品等等,孩子們排半天隊等待分配給自己的食物。平常他們吃的飯,是大鍋飯,燒飯就由女孩子輪流負責,飯是夠吃,至於配菜,就得用搶的。

  成龍在七小福時期的藝名是元樓,憑著一副身手,他們駐在荔園遊樂場,長期表演京劇,他們幾個人,一齣戲裡什麼都做,像孫悟空大鬧盤絲洞,他們一會兒是妖女蜘蛛精,一會兒是孫悟空用手變的小猴,一會兒是天兵天將,總之,幕後換裝穿衣忙,幕前武打北派的忙。此外,片場本是他們經常出入的地方,小時候,演些童角,臨時演員之類。所以成龍很早就出道,成了真正的功夫良才。

  當武師的日子:成龍白天當武師,晚上回師傅家睡覺,輾轉就是十七歲了,成龍滿師的日子也快到了,結業那天,依照老例,徒弟滿師需向師父下跪叩頭,以謝師父提攜之恩。師父會向徒弟施十下庭杖,作為最後提點。成龍莊而重之,于占元師傅下跪,垂頭靜氣,等候師傅的庭杖。後來師傅喚他:“起來!不用跪了。時代畢竟變了,不用這套了。”成龍這才鬆一口氣。

  成龍結業後便做武師的工作,在當武師時期,他的名字是陳元龍,他專門做名演員的替身。像嶽華,羅烈,田峰,谷峰,劉丹等,都是做些危險的武打動作。這段時期可說是過著風花雪月的日子,或許是禁制太久了,工作之餘,成龍便盡情玩樂,跳舞,喝酒,上夜總會等,像其他武師一樣過著沒有明天的放任生活。

  當武師,出賣的是勞力,出生入死,可惜地位卑微。每天等候導演來挑人,為了在眾多人前被挑中,成龍常賣力演出。成龍常被導演選上,因為他年輕,身手靈活,且勇於嘗試。導演都樂意用他,有什麼高難度動作,就會想起陳元龍。

  走上主角之路:七五年,新天地公司成立,簽了成龍,安排他拍一兩部片,但票房慘淡。後來陳自強投入羅維在香港的電影公司工作。推薦成龍給羅維,成龍替羅維拍的是古龍作品,少林系列***《少林木人巷》***但都不得志。差不多一年後,吳思遠計劃拍《蛇形刁手》便向羅維借人***成龍***來拍,接著《醉拳》二部諧趣功夫喜劇,把成龍活潑精靈的動態表露無遺。

  《醉拳》走紅後,成龍便正式當起導演來,他的頭兩部導演作品是《笑拳怪招》,《師弟出馬》都有不錯的成績。這時嘉禾公司注意到成龍,便籌劃安排他到美國荷里活拍《殺手壕》,《炮彈飛車1,2》《威龍猛探》,但在外國拍戲,受洋人導演指揮,使他不得發揮,因此這幾部片在當時不紅。

  八三年他執導《龍少爺》,再度掀起熱潮。其後,他與洪金寶,元彪,拍《奇謀妙計五福星》,《快餐車》,《福星高照》,《夏日福星》,《龍的心》。這個時期,成龍一方面幫助洪金寶,而洪金寶也有某程度上影響成龍,所以作品,都是洪家班的風格,直到警察故事才自然流露出成龍自己的風格。這部片除了在香港賣座之外,在日本是瘋狂,並替成龍爭取到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受歡迎演員等。

  之後,成龍推出的作品,像八七年《龍兄虎弟》,《A計劃續集》,八八年《飛龍猛將》,《警察故事續集》,***《奇蹟》,90年《飛鷹計劃》全都是三千多萬以上的票房。當然日本更不用說。

  走向國際

  成龍早在1982年時便開始打入好萊塢市場,但他邁向國際之路並不順遂;他首次進軍國際的作品是《炮彈飛車》,可惜票房失利,令成龍要相隔多年才再闖好萊塢。而真正令成龍打入國際市場是1994年拍攝的《紅番區》,在美國上映時創下高票房紀錄,進而接下第一部好萊塢電影《尖峰時刻》***香港譯:火拼時速rush hour***,亦獲得極高的票房,登上《時代》雜誌,終而奠定今日在國際的地位。但是接下來的好萊塢影片如《環遊世界八十天》,在全球票房普遍不佳。成龍曾經表示,其實好萊塢並不是他的天下,只有回到香港成龍才是如魚得水的。[3]儘管成龍票房影響力不如以往,2007年在北美上映的《尖峰時刻3》仍創下將近1億4千萬美元的票房紀錄,總計《尖峰時刻》系列三部在北美累積票房超過5億美元、全球累積8億3千5百萬美元;目前為止,尚沒有其他亞洲演員領銜主演的電影能在國際達到同等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