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成功的例子不土的

  敢於面對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堅強;敢於挑戰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壯。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1:

  189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體育會議做出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決定: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行首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

  聽到這一振奮人心的訊息之後,希臘舉國上下充滿了喜慶的氣氛。鑑於國家的經濟實力有限,國民紛紛踴躍捐款。儘管如此,籌備資金仍有很大的缺口,雅典奧運會面臨著夭折的危險。

  就在這艱難的時刻,集郵家薩卡拉福斯建議:發行一套奧運會郵票,以高於面值的價格出售,藉以彌補資金的不足。

  政府果斷地採納了這一絕妙的建議,郵政部門於1896年發行了一套三種票形的紀念郵票,紀念郵票以古代奧運會為內容,有駕車比賽、擲鐵餅者、奧運會賽場和獎盃等。紀念郵票取材於古希臘的繪畫和雕塑,人物線條自然簡潔,四邊繪有裝飾花紋,採用雕版單色印刷,散發著一種凝重的歷史感和民族氣息,看上去非常古樸精美。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套體育郵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套奧運會郵票。

  紀念郵票投放到市場後,很快就銷售一空,給國家帶來40萬元的進賬,填補了舉辦奧運會的資金缺口。

  正像集郵家薩卡拉福斯靠智慧用奧運會郵票成功地挽救了奧運會一樣,蝴蝶專家施萬維奇也靠智慧用迷彩偽裝成功地挽救了蘇軍的軍事設施。

  1941年6月德軍侵入蘇聯,9月初從西部和南部向列寧格勒逼近,其芬蘭盟軍則由北部向該城推進。當時德軍曾氣焰囂張地宣稱,要在半月內佔領列寧格勒,彷彿勝利已是他們的囊中之物。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列寧格勒所有能幹活的市民都行動起來,沿城外四周構築反坦克工事,支援20萬蘇軍將士在該城的守衛戰。德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勢,都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

  德軍不得不改變原來的戰術,決定發揮空中優勢,動用飛機轟炸列寧格勒的軍事目標,待摧毀蘇軍的防禦體系後,再出動步兵和坦克攻佔該城。摸清德軍的這一企圖後,蘇軍急需在敵機實施轟炸前給暴露的軍事目標披上偽裝,卻苦於找不到以假亂真的好辦法。

  這天早上,一位蘇軍將軍來到陣地視察,不經意看到幾隻蝴蝶在花間飛舞,一落到花枝上就很難發現。這位將軍馬上聯想到偽裝大計,立刻約見研究蝴蝶的專家施萬維奇,委託他設計一種蝴蝶式的防空迷彩偽裝。

  施萬維奇參照蝴蝶翅膀花紋的構圖和色彩,將多種偽裝技術綜合運用,給坦克和軍車等活動目標塗上改變其輪廓的多色大斑點迷彩,給機場、雷達站、炮兵陣地和軍用倉庫等固定設施遮上塗染迷彩的遮障偽裝,減小了目標與背景的差別,達到了隱蔽或降低目標特徵的效果。

  當德軍聚集的幾百架轟炸機飛臨列寧格勒上空時,發現原來鎖定的上百個襲擊目標全都消失了。飛行員竟然找不到值得轟炸的設施,盤旋著瞎扔了一氣***,就無可奈何地返航了。

  1944年1月,蘇軍發動反攻,一舉將德軍全面擊潰,解了長達872天的列寧格勒之圍。

  鳥靠翅膀獸靠腿,人靠智慧魚靠尾。有智慧就有辦法,靠智慧就能走出困境。

  2:

  布恩是美國克利夫蘭市一所中學的學生,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在布恩14歲時,他們的父母因一場車禍雙亡。布恩夢想著有朝一日要考入最好的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

  令人擔心的是,當地的黑社會分子盯上了布恩,他們帶著錢來到布恩的家裡,告訴布恩,只要他願意加入他們的“組織”,這些錢就全部歸他。

  布恩毅然拒絕了他們。黑社會成員並沒有死心,幾乎天天都來找布恩姐弟的麻煩,最後,拿出他們的殺手鐗。在一個清晨,他們朝布恩家的房子開槍掃射,幸好因為天熱,布恩姐弟仨都直接睡在地板上,才無意中避過了一劫。布恩知道他們在這裡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就把弟弟和姐姐分別送到其他親人那裡生活。布恩因為要讀書,不能離開克利夫蘭市,但他有家不敢回,只能在放學後和一些流浪漢一起,“住”進離校不遠的俄亥俄大橋的橋洞裡。

  這樣一來,布恩反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和他住一起的流浪漢們非常欽佩他,大夥兒每天都提前幫他準備好飯菜,有十來個乞丐甚至主動分擔起了他的學費以及各種生活費。

  轉眼3年過去,今年6月,17歲的布恩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萬千學子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布恩的求學精神打動了所有人,甚至傳到了微軟創辦人蓋茨的耳中。蓋茨很快找到了布恩,並且承諾自己的慈善基金將資助布恩未來的全數學費。

  蓋茨感慨地評論說:“布恩用行動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向困境低頭。只要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困境也會成為一座通往夢想的橋樑——就像雄偉的俄亥俄大橋!”

  3:

  困境就像一堵牆,失敗者看到的永遠是牆

  而成功者還看到了其背後的成功

  他是一位成功僑商,又是一位文化傳播者;他身高1.63米,卻被廣大義大利華僑親切地稱為“大哥”。他的名字,叫林朱慶。

  林朱慶在上世紀80年代到義大利投靠一位表舅親,然而他的親戚卻拒不相認,林朱慶只能在米蘭市的街頭到處漂泊。由於不會講義大利語,找工作也四處碰壁,身上的錢一天天少去,林朱慶連最便宜的小旅館也捨不得住,只能找橋洞之類的地方,和一些流浪乞丐待在一起。

  在冰冷的橋洞裡,林朱慶想如果每一片海外土地都飄滿中華文化,那該多好哇!他心裡暗暗立志,將來一定要好好地宣揚中華文化,讓每一個出國的華人都能更好地相互聯絡和交流,讓每一個外國人都瞭解中華文化!

  想著想著,林朱慶情不自禁唱起了從小唱到大的民歌:“戴起那個竹笠穿花裙喲,採茶的姑娘一群群喲……”他的歌聲引來了一位老華僑,那是一家工廠的守門員,他收留了林朱慶,並騰出廠區外一個潮溼的地下室給林朱慶暫避風雨。

  春節後,林朱慶終於在一家服裝廠找到了一份只提供吃住的工作,但這已經讓他非常開心了。他一邊辛勤自學義大利語,一邊熟悉摸索創業途徑。時間一天天過去,他發現義大利的服裝廠有一個普遍的管理缺陷,就是無論淡季還是旺季,無論工作量是大是小,每月給工人的工資都是一樣的,因此工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很一般,工廠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林朱慶想,如果在義大利開辦一家服裝廠,採用計件工資、按勞取酬的制度會怎麼樣呢?林朱慶產生了辦服裝廠的念頭,為了儘快存夠錢,他來到威尼斯的一家餐廳裡洗碗,用了一年時間,省吃儉用存起了5 000美元。

  第二年,林朱慶購買了四臺縫紉機,僱了四個工人,小打小鬧地辦起了服裝加工廠。他採用計件工資、按勞取酬,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使服裝廠的生意應接不暇,一年獲利八十多萬元。林朱慶“乘勝追擊”,擴大生產規模,工廠發展到六十多人,效益節節攀高。一套先進科學的管理技術,讓他在之後的短短兩年時間裡,成了一位成功的華僑企業家。***,林朱慶的輝翔貿易集團公司宣佈成立。

  企業越做越大,林朱慶為僑胞們服務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他先後創辦了福建華人華僑中西部聯誼會、福建海外華人華僑工商總會及福建華人華僑和平統一促進會,並親任會長。

  名與利的雙豐收並沒有使林朱慶淡忘當初在最低谷時產生的想法:1994年3月,他創辦了義大利第一家華文報紙《新華時報》,之後又先後創辦了《歐華時報》《歐洲僑報》《歐洲華人報》和《歐洲華人》月刊,為歐洲華人的文化沙漠開闢出了一片片綠洲,成為國人瞭解旅歐華人現狀的一扇重要視窗,就連香港鳳凰衛視也把義大利記者站設在《歐洲華人報》報社。

  2010年,尚不到退休年齡的林朱慶卻宣佈辭去企業的所有職務,東奔西走組建了義大利歐洲華文電視臺,並親自出任臺長,誓為推廣中華美德、推動海外華人社會和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為宣傳祖國多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在歐洲華文電視臺的開播儀式上,回想起當初,林朱慶感慨地說:“困境是一張哺育和滋養理想的溫床,在困境中培育出來的理想是有骨骼的、堅韌的。賺錢再多總是有限,只有弘揚中國文化才有無限的價值,才是一種真正有意義的成功人生!”

  把困境當成一張培育理想的溫床,不斷因之付出努力。林朱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值得每個人思考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