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黑板報設計圖

  談孝,讓孝住進我們心靈深處;讓孝伴在我們的生活左右;深深吸一口那藏匿在我們身邊小事中的孝,仔細品味,你會發現其中的甘甜與美味以及那暖暖的笑帶來的滋養。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相關資料1

  相關資料拓展:關於孝道

  百善孝為先——題記

  “孝”字,是由一個“老人”和一個“子”拼湊而成的。父母在年輕的時候生下我們,當我們漸漸長大,我們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變老。所以我們要趁父母還年輕,早早開始孝順他們。

  被我們所深知的航天英雄翟志剛就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他幼時家境困難,父親又常年臥病在床,全家上下靠母親買瓜子支撐。從初中到高中,他每天都是先回家做飯,在騎自行車去鎮上把媽媽接回來。回家後,幫媽媽炒一鍋瓜子,而後匆匆趕回學校上課,風雨無阻。他在空軍飛行學院每月津貼是12元,只給自己留2元,其餘的全寄給母親。

  當然,有孝心的人不是隻有他一個,還有田世園捐腎救母,大將軍朱德為母分憂的故事,這些都告訴我們:做人要孝順,要有孝心。

  “孝”字,在字典上的解釋為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孝道也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倫理道德。而現在有些人做不到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更是不知道倫理道德為何物。這樣的人,能孝順嗎?

  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和母親在公交車上發生爭執,竟然對母親大打出手。她揪著母親的衣服,動手打了起來。周圍的人上來勸阻,她卻“破口大罵”,揚言誰勸阻她打誰。人們從她的“罵詞”中得知,她這樣對母親,只因為母親沒有給她買衣服。

  人們常說,小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難道作為“高階動物”的我們,在這些方面還不如那些小羊和烏鴉嗎?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這是我們學會的第一首歌謠。小時候,我們常常仰著小臉對媽媽說:“媽媽真好,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像媽媽對我這樣的對媽媽好。”可是現在呢?我們長大了,可是我們做到了嗎?我們是不是在長大的過程中學會了和媽媽爭吵,和爸爸頂嘴了呢?

  我們要學會反思,學著去孝順父母,不只是為了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為了自己多年後的今天不後悔。

  相關資料2

  相關資料拓展:有關‘孝’的故事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