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教育名言

  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佛經中關於教育的名言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為你分享的是的內容,希望你會喜歡!

  最新

  1*** 教師在講解以前,應該先研究學生的心理傾向。

  2*** 教育應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適當的時機!

  3*** 一個人應使用懇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話語。

  4*** 一位好教師講話應中肯而避免談論不相干的事物。

  5*** 在所有的禮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貴。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樂中,真理的喜悅最大。拔除貪慾,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惱。

  6*** 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7*** 釋迦牟尼教導阿難:必須尊重老師、尊重前輩。

  8*** 佛教傳說:釋迦牟尼的常隨弟子憍梵波提,前世曾經嘲笑一個年老比丘,說他念經的時候只見嚼動,沒有聲音,像牛吃草一樣。結果,憍梵波提墮入了“畜生道”,五百世中都是牛身。做了釋迦牟尼常隨弟子以後,憍梵波提仍有牛的習性——嘴不停地動,像牛吃草一樣。佛經裡還有這樣的故事:一個小沙彌嘲笑口齒不清的老比丘,說他念經像狗叫,這個小沙彌來世成了一隻狗。可見,佛教十分強調尊師敬長。

  9*** 阿難復白佛言:“為人師者,為可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佛言:“不可不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10*** 阿難向釋迦牟尼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身為老師的人,是不是可以不講清道理而隨便呵斥弟子?弟子有一點小過失,就當成大問題處置,老師這樣做有沒有罪過?”釋迦牟尼立即回答:“不可以!老師不可以這樣對待弟子!”

  11***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12*** 對人進行懲處要合理,對人進行教育要合乎正道。佛陀的這一教導,不僅適用於教師、教育工作者,也適用於一切領導者、管理者。

  13*** 師弟子義,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含毒致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14*** 釋迦牟尼認為:老師與弟子之間,應該有父子一般的情義,這種情義是合乎天理、順乎自然的。師生之間,應該把對方視為自己的親人,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老師要有老師的樣子,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應該互相尊重,不應該互相誹謗——老師不要冤枉學生,學生也不要誣衊老師,不能心懷惡意而導致彼此怨恨。

  15*** 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精選

  1*** 釋迦牟尼的本意是:求佛之道不可不學,佛經不可不讀。今天,可以把“道”與“經”的含義擴充套件開來:“道”指做人之道、處世之道,“經”指人類智慧的結晶——書。要學習做人、處世,要讀書。

  2*** 孝事父母,敬順師長。***《長阿含經》卷二***

  3*** 孝事父母,指善待父母,包括物質的奉養與精神的關懷。敬順師長,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敬,尊重;一是順,聽從。這是釋迦牟尼所主張的對待父母與對待老師的態度。

  4*** 若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長阿含經》卷十三***

  5*** 勤奮,是成功者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印度佛教有一個名詞——“毗黎耶”,意譯為“精進”,是勤奮修行的意思。佛教認為:它是人獲得解脫、實現涅盤的重要途徑之一。確實如此,“有志者,事競成。”古今中外,哪一個做出一番事業、取得成績、獲得成就的人,沒有經過“不計寒暑”、“不廢朝夕”的努力呢?

  6*** 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奉父母。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中阿含經 ·善生經》***

  7*** 佛教注重孝行。身為子女,不僅要使父母衣食無缺——“供奉能使無乏”,而且要尊重父母——要做什麼事“先白父母”,對父母“恭順不逆”;但是,釋迦牟尼提倡的不是“愚孝”——在強調“恭順不逆”的同時,又強調聽從的是“正令”、繼承的是“正業”。

  8*** 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其善處。***《中阿含經 ·善生經》***

  9*** 父母對於子女,不僅要“不聽為惡”——不聽任他們做壞事,而且要“指授其善處”——不是一味地制止、禁止,不許這樣,不許那樣,而是從正面引導,告訴子女應該怎樣做。“養不教,父之過”,但是,如何教育是一門藝術。

  10*** 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雜阿含經》第254經*** 佛教主張“正精進”——正確的精進。操之過急,會出現失誤,使人後悔莫及;不努力、不勤奮,就是懈怠。佛陀認為,只有“正精進”,才能夠獲得解脫、實現涅盤。

  11*** 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海,人木則俱沒。***《雜阿含經》第446經***

  12*** 根基不夠,就不能做大事;條件不成熟,也不能貿然行事。

  13*** 一切善法以不放逸為根本。***《雜阿含經》第882經***

  14*** 佛陀認為:在與善心相應的一切思想和行為中,不放逸是根本。

  15*** 不及時努力學習,年輕力壯時就懶散不堪,生活沒什麼目標和思想,怠惰的人永遠不能發現智慧之路。

  錦集

  1***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為引導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個人本著汙穢的心去言談舉止,那麼苦惱便立刻會跟隨他,宛如車輪緊隨著挽牛的足蹄。

  2*** 接觸世俗的事物,內心不被誘惑,沒有憂愁,沒有瑕疵,心靈***,這是多麼幸福啊!

  3*** 聰明的人時常清除內心的汙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銀礦中的雜質。

  4*** 防止心意的憤怒,調御心猿意馬,捨棄邪惡的念頭,誠心履行正道。

  5*** 喬達摩***釋迦牟尼的姓***的弟子們:你們要好好覺醒,不論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聖者——佛陀。

  6*** 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裡再起壞念頭。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內心不易與惡事絕緣。

  7*** 人生難免一死,應趁有生之年多做一點善事,宛如從一堆花朵做成許多花圈。

  8*** 莫輕視小善,以為我不會受報應。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後能灌滿整個瓶子,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致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

  9*** 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溫和,在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10*** 不做任何壞事,培養所有的善行,清淨自己的心念,這是佛陀的教誨。

  11*** 只說好話而沒有實行是毫無結果的,這好比一朵美麗的花,徒具顏色而沒有芳香。

  12*** 讀誦聖典雖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確的智慧,心裡沒有掛礙,不貪戀今生和來世,便是啟發心智的實行者。

  13*** 教導別人應先以身作則。約束自己以後才能約束別人。約束自己實在難呀!

  14*** 不講粗惡的話,不傷所有的眾生,依照佛陀的告誡實行戒律,飲食有節制,在寧靜的地方生活,專心致力高尚的覺知,這就是佛陀的教誨。

  15*** 愚笨的人得到知識和名譽對自己毫無益處,不但損了他的幸福,而且還會使他剛愎自用讀誦沒有用的話語一千句,倒不如只聽到一句有益的話,帶給人安寧。

  16*** 色彩鮮豔美麗而沒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給你戴的人帶來多大的快樂;聽到嘉言而不去身體力行,也是沒有多大益處。

  17*** 不應挑剔別人的過失,批評別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應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考慮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18*** 智者每天檢討他自己的言行。

  19*** 在戰場上征服百萬雄師,遠不如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20*** 克服自己確實比戰勝別人要來得高尚!

看了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