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大紅袍景區導遊詞

  武夷山大紅袍景區有武夷山最大的寺廟天心永樂禪寺,有被傳為神茶的大紅袍。大紅袍景區主要景點有:牛欄坑、永樂禪寺、大紅袍、三花峰、磊石巖、馬頭巖、悟源洞、杜轄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各位團友:

  早上好!歡迎大家到武夷山遊覽。能為大家導遊非常榮幸,各位如有什麼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將盡量滿足大家的要求。希望我的導遊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同時也希望武夷山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品目繁多,據調查,僅山北慧苑巖便有名叢800多種。主要有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四季春、萬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負盛名的當數大紅袍。「大紅袍」產於九龍窠。相傳,康熙皇帝巡視江南之際,因患水土不服,臥床不起,諸多良醫獻策配方,都不能治好,後來有人獻上一包武夷山的茶葉,請康熙皇帝飲用,不料,康熙一喝病就好了。當康熙得知這種功效神奇的茶,原系武夷山生產時,當即脫下紅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掛在茶樹上,以示謝意,「大紅袍」因此而得名。又傳這叢茶生長於絕壁懸崖,無法攀摘,於是寺僧便馴猴穿紅衣採之。「大紅袍」品質奇絕,有一葉能泡一桶之說,味醇厚回甘,湯色橙黃、清澈,葉底勻亮,沖泡七次有餘香,難怪它會具有神祕色彩。

  大紅袍景點

  各位團友,請大家跟我來。我們遊覽是近年新開發的大紅袍景點。路邊大家看到的是剛種植的武夷巖茶的新苗。武夷山市的支柱就是旅遊業和茶葉。這條新旅遊路線便是為了讓遊客瞭解武夷山的茶文化而開發的。現在我們到了這片比較開闊地帶,看這片平整巨大的巖壁上有許多的摩崖石刻,首先映入眼簾的這三個大字是什麼字呢?對了是“晚甘侯”,知道它的意思嗎?武夷巖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於唐朝元的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贈送武夷巖茶給達官貴人時的一封信扎中寫道:“晚甘侯十五人,遣待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指的就是現在的武夷山。孫樵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武夷巖茶美稱為“晚甘侯”。“晚甘”是甘香濃馥,美味無窮之意,“侯”乃尊稱。從此,“晚甘侯”成為武夷巖茶最早的茶名。再看旁邊這四句,是宋代范仲淹所寫《鬥茶歌》的前四句:“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後兩句現在已廣為流傳,做為武夷巖茶的宣傳語了。在這片岩壁上留下的都是明清時讚美武夷巖茶的詩句。

  現在大家看,這三片巨大的人工雕刻的葉片是指武夷巖茶採摘的標準葉形,俗稱“兩葉抱一芽”。旁邊這塊石碑上刻有武夷巖茶的一些名叢。在武夷山,茶樹的命名很有講究,如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有不見天、半天腰等。以茶樹形態命名的有醉海棠、一枝香。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柳條。巖茶的分類是根據品種、地域而定的,先有巖茶、洲茶之分,後有小種、奇種之分。還有按季節分為春、夏、秋茶。現在大都以茶樹來命名,採於什麼茶樹之茶,則叫什麼茶。大家繼續往前走,經過馬齒橋,這曲曲折折的小橋是不是有種迴歸大自然的感覺呢?再往前看,這幾株茶樹,由於它生長在巖壁下,太陽無法照射到,所以稱為“不見天”。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這幾株也算是名叢了。順著這錯落有致的石階前進,在這峽谷裡,大家看巨石錯落,細泉潺流,到處佈滿了叢叢簇簇的茶樹,真是滿谷春色,不愧是“茶樹的王國”。

  茶中之王――大紅袍

  各位團友,舉世聞名的“大紅袍” 到了,大家看這陡峭的巖壁上這幾棵茶樹,便是茶中之王――“大紅袍”。它生長於九龍窠最後一窠的巖腳下。這九座嶙峋的巖峰,猶如九條將要騰空而起的游龍,蟠繞在它的兩旁。大紅袍之所以能獲得“茶中之王”的美稱,是因為它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茶樹所處的巖壁上,有一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有水自巖罅滴落,而隨水滴落又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因而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多,氣溫變化不大,加上茶農精心的管理,最好的茶師製作,自然使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和卓著的藥效。經茶師評定,大紅袍沖泡九次,尚不脫原茶之真味——桂花香。大紅袍的年產量極少,年產只七-八兩。大家雖然沒有口福一品真諦,不妨在這幽靜的九龍亭裡,品嚐一下小紅袍吧。來,大家跟我走,今天我來當一回茶藝小姐,給大家表演一回武夷功夫茶,並講講大紅袍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窮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由於吃了生冷的食物,病倒在路上,被下山化緣的天心永樂禪寺的老方丈看見後抬回寺中。方丈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於是抓了一撮茶葉,用開水泡開,讓秀才喝下,沒過幾日,秀才身體恢復如常。於是向方丈辭行,臨行時說:“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地謝恩,修整廟宇,重塑金身。”時隔不久,秀才果然金榜題名,皇帝招之為東床附馬。可狀元郎仍悶悶不樂,皇上問之何故,秀才遂將方丈相救之事告明皇上,皇上即封他為欽差前往武夷山視察。狀元一行浩浩蕩蕩來到武夷山,向老方丈詢問當時治病這事,是什麼靈丹妙藥治好他的病,老方丈說:這山上有棵神樹,眾鄉親如有腹瀉脹氣等不適,採幾片樹葉泡水喝,病就好了。狀元一聽有神樹,便請老方丈帶他到九龍窠看這棵神樹,狀元即問樹的名字,老方丈說山裡人稱它為茶王,不曾有什麼名字。於是,狀元隨即把身著的紅袍蓋在茶樹上說:就稱之為“大紅袍”吧!……其實“大紅袍”是因為其“嫩葉是紫紅色而得名”。

  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開始為藥用,“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之茶。茶流傳於民間作藥品治病,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茶與人類的健康關係密切。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說“茶寒而苦,最能降火。”明代顧之慶的《茶譜》中,就有這樣的評述: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因為茶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據近年研究,還有降壓、減肥、抗輻射、防癌等延年益壽的功能。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烏龍茶,集紅茶、綠茶特徵為一身。即有紅茶的甘醇,又有綠茶的清香。茶葉沖泡後,湯色金黃澄亮,飲之齒頰留香,喉底回味,久有餘甘。武夷巖茶生長於“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之中,使其葉內所含物質豐富;再則武夷巖茶多茗叢奇種,不同凡響,而且採製技術十分考究。清代大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一段描寫:“始覺龍井雖汪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感。”

  品巖茶需有清純的泉水,精緻的茶具,一定的沖泡技巧。古人飲茶重在品,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

  遊覽完大紅袍景點,大家一定感覺輕鬆愉快吧!這裡獨具匠心的設計,讓你既可欣賞到優美的自然景色,又可瞭解深厚的茶文化,還可品嚐醉人的巖茶,真是“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 。

  各位朋友,大家請按原路返回,半小時後在停車場集合上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