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演講風采

  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一舉擊敗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成為第56屆美國總統,精於演講,只要他在臺上振臂一呼,臺下往往聽眾雲集。演講現場,許多民眾忘情地跟著他高喊口號,甚至有人會因過度興奮而昏倒。可以說,奧巴馬能夠競選獲勝,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非凡的演講能力。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奧巴馬演講中的風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主題鮮明,注重現實性

  成功的演講,特別是競選演講,必須主題鮮明,切合現實,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和打動聽眾。美國民眾痴迷於奧巴馬的演講,為了聽他演講,不少人天還沒亮就去排隊,等上好幾個小時,主要還是因為他的演講突出現實主題,關注民生,喚起了大家強烈的認同感。

  2008年1月3日,在艾奧瓦州黨團會議選舉獲勝之夜,奧巴馬發表演講——

  人民此刻需要這樣一位總統:他能誠實面對機遇和挑戰;即使跟人民見解不同也會傾聽和了解他們的想法;他不僅要說人民願意聽到的話,更要提供人民需要知道的資訊。希望下一站——新罕布什爾州也給我像今晚這樣在艾奧瓦競選獲勝的機會,我將會是這樣一位總統!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每個人都能看上病和看得起病——我在伊利諾斯州就通過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的攜手合作實現了這一目標;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給美國最值得享受減稅的中產階級減稅;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農場主、科學家和企業家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使我們國家徹底擺脫石油的主宰;

  最後,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我要結束伊拉克戰爭並讓我們的士兵回家;我要恢復我們的道德地位;我知道9·11不是騙取選票的藉口,而是使美國和世界聯合起來應對人類共同的威脅:恐怖主義和核擴散,全球變暖和貧困,種族屠殺和疾病。

  務實的奧巴馬知道,要想贏得選民支援,必須瞭解他們的心願,抓住他們的心。演講中,他先粗線條勾勒出人民心目中未來總統的形象後,緊接著以四個“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的排比段,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確保民眾醫療服務、為中產階級減稅、擺脫石油主宰、結束伊拉克戰爭、恢復美國的道德地位、與其他國家加強合作等方面作出明確承諾,直面美國現階段的政治、經濟、社會特別是民生等現實性問題,對未來的美國進行規劃。這些規劃切中時弊、切合實際、切實可行,符合選民的意願,反映選民的心聲,自然就會激起選民的心理共鳴。奧巴馬用鏗鏘有力的話語,表述自己的執政理念和施政綱領,符合現實,鮮明地揭示出整篇演講的主題——給我一個機會,就是給美國的未來一個機會!因此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

  二:結構嚴謹,極具邏輯性

  競選演講,在向公眾宣傳主張和作出承諾的同時,還要對競選對手的政策進行質疑,攻擊加以反駁。因此,必須充分藉助邏輯的力量。奧巴馬每次演講時,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卻非信口開河。他的演講結構嚴謹,論證縝密,具有很強的內在邏輯性。

  在一次演講中,他這樣講道——

  當過去一年麥凱恩在參議院95%的議題上選擇與布什站在一起的時候,這並不是改革;當麥凱恩宣稱將延續布什失敗的經濟政策時,這也不是改革;當麥凱恩承諾延續美國在伊拉克的政策時,這還不是改革。

  所以,我認為,描述麥凱恩試圖掩蓋自己擁護布什政策的行為,可以有很多說法,比如“兩黨協作”或者“新穎”,但無論如何,肯定不是“改革”。

  改革意味著我們的外交政策不能始於也不能終於一場不應該發動的戰爭;改革意味著我們要意識到解決當今的威脅不能只靠武力,還要靠外交,堅定而直接的外交;改革意味著我們的經濟不能只獎勵富人和他們的財富,還要獎勵普通人和他們的辛苦工作,正是他們創造了那些財富……

  在演講結構和論證方式上,奧巴馬採取了先破後立的方法:以“這並不是改革”等語句組成的排比段落,對對手麥凱恩的施政綱領進行了否定和批評,此為“破”;以“改革意味著”等語句組成的排比段落,向公眾宣傳自己的施政綱領和改革措施,並作出承諾,此為“立”。在“破”的過程中,他又採取了先分後總的結構方式,通過對麥凱恩一系列言行的描述,最終揭批了他所謂“兩黨協作”“新穎”等說法不過是掩人耳目,本質上還是小布什政策的延續,因此“肯定不是‘改革’”。奧巴馬在演講中採取這種先破後立、先分後總的結構和論證方式,使得論證嚴密,邏輯性強,觀點闡述精闢透徹,令聽眾由衷信服。

  三:感情激昂,富有鼓動性

  有句古語說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演講若要感染聽眾,離不開演講者澎湃的激情。奧巴馬的演講大多聲情並茂。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女兒凱洛琳·肯尼迪這樣稱讚奧巴馬:“除了我的父親外,從未有一位美國總統能如此鼓舞我——不僅是我,還有新一代的美國人。”奧巴馬演講的鼓動力由此可見一斑。

  在獲得民主黨內的初選勝利後,奧巴馬激情洋溢地講道——

  美利堅民族是一個高尚、慷慨、富有同情心的民族,一個在挑戰和希望面前團結一致的

  民族!

  正因為這樣,我們這個國家才會逐漸變得強大;正因為這樣,二百年前的愛國者才會在費城獨立廳宣佈“一個更好的聯邦”的誕生;正因為這樣,在葛底斯堡和安提坦的戰場上,人們才會拼盡最後一份力氣來保衛這個聯邦;正因為這樣,二戰期間“最偉大的一代”美國人才會戰勝恐懼,將歐洲大陸從獨裁中解放出來,把美國變成了機遇與繁榮的樂園;正因為這樣,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才會努力應對各種巨大的挑戰和各種不可思議的惡劣條件,努力為他們的孩子建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現在到了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刻。美利堅,這是我們的時刻,這是我們的時代!是時候翻過舊的一頁了,是時候使用新能源和新觀念以應對挑戰了,是時候為我們的祖國開闢新的方向了!

  為了鼓舞民眾在新的歷史時期團結起來,“應對挑戰”,奧巴馬在演講中連續使用了五個“正因為這樣”和三個“是時候”,組成了多個排比句,氣勢磅礴,豪氣沖天,充沛的感情宛如排山倒海;加上他聲音抑揚頓挫,態勢語言豐富,使這段演講既像贊美詩一樣熱情,又像戰鬥宣言一般激昂,徹底感染並征服了現場的每一個人,使大家油然而生“為祖國開闢新的方向”的信心。難怪事後,《泰晤士報》專欄作家威廉這樣評價奧巴馬的演講:“他的演講激情澎湃,讓人聯想起馬丁·路德·金。”

  48歲的奧巴馬,以其高超的演講藝術征服了選民的心,終於在總統大選中一“馬”當先,入主白宮。難怪有評論家說:“演講為奧巴馬鋪就了通往白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