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班隊會活動計劃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激烈,因此,班主任制定了班隊活動計劃。小編精心收集了,供大家欣賞學習!

  篇一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好語文,數學,還要學好人、自然、社會知識。人、自然、社會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新開設的一門地方課程。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好人、自然、社會課,特擬定如下計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其編排

  本冊教材是依據浙江省教育廳新頒佈的《浙江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標準***通用部分***》編寫的,共有26課,主要涉及《浙江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標準***通用部分***》內容綱要中的主要內容有浙江沿革、浙江環境、浙江經濟、浙江文化、和諧浙江等五大主題內容。各個板塊的內容的安排如下:

  浙江沿革:《有趣的風俗活動》、《你玩過這樣的遊戲嗎》

  浙江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新鮮的空氣在哪裡》、《噪聲危害大》、《我們的好朋友》;

  浙江文化:《王羲之和王獻之》、《大畫家王冕》、《多才多藝的徐文長》;

  浙江經濟:《浙江的江河》、《浙江的農特產》、《美麗的千島湖》;

  和諧浙江:《校園的“紅燈”》、《告別惡作劇》、《我從哪裡來》、《窗戶和陽臺》、《小心無形的殺手》、《電老虎“摸不得”》、《小物品大麻煩》、《吃的安全》、《野外安全知多少》、《擦傷、割破了怎麼辦》《游泳安全常識》、《溺水的預防處理》、《我愛人民解放軍》、《軍事小知識》

  ***二***、教材的主要特點

  《人、自然、社會》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省實際情況,省教育廳將地方課程分為“通用課程”和“專題課程”兩類。地方課程中的“通用課程”主要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環境、浙江經濟、浙江人文、和諧浙江。旨在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以及瞭解地方社會和文化的需要,是省內中小學教育中普遍適用的地方課程。每課的編寫特點:由於二年級學生識字量少,本冊教材採用圖文結合,以圖為主組織編寫,編寫中突出教材是學生的學本,強調活動性與體驗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去認知、感受、瞭解相關的知識,獲得更多方面的發展。

  《人、自然、社會》的學習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已知經驗和學習積極性。重視實踐活動,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將查詢資料、實地調查、參觀訪問、出黑板報、組織辯論賽,課本劇表演、實地體驗等活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以優化教學效果。與學校的班隊活動、戶外活動緊密結合、與地圖、電影、電視及其他學科的學習有機地整合,拓展地方課程的時空領域。提高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教學目標:

  本學期對學生進行細緻耐心地說服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覺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覺得人自然社會在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為了今後的學習生活,我們必須學好人自然社會。通過教學,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初步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他們也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

  三、學生情況分析:

  201班共有學生27人,大多來自三盤的各個自然村,還有個別外地學生。本班學生的整體情況預計不均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對溫州的地理地貌,氣候特點有點兒瞭解,但不夠透徹。班上有好多學生來自漁鄉,對開漁節、會市等也有所知道。

  學生上課隨心所欲、多動,沒有紀律觀念;有的注意力不集中,貌似安靜,實質遊離等。針對這些情況本學期進行必要的教育,及時糾正,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了解溫州的人情風貌的重要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能動性、積極性,併發揮團隊協作精神,營造互幫互助,共同的良好環境。

  四、教學措施:

  1、依據課程標準,把握學習目標。

  教師在實施地方課程活動前,必須認真學習《浙江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標準***通用部分***》,認真鑽研教材,研讀課本,弄清課本上的重難點。能透徹地瞭解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從縱向、橫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靈活、合理、科學地使用好每個板快,注重早滲透,不斷積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在準確把握各個內容模組的要求基礎上,制訂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

  2、運用多種手段,突出學習效果。

  教師認真備課,找準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認真研究每堂課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不能千篇一律。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好培優輔差工作認真進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3、發揮課程資源,拓展教育功能。

  教材是課程的重要依據,但不是課程資源的全部,要努力苟簡“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課程資源。

  4、教師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更新觀念。

  5、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五、教學進度表

  篇二

  一、指導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面向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把實踐觀念引進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知識,技能的掌握更為牢固,而且可以改變過去那種以依賴教師的學習心理,同時,實踐活動的無法包辦替代可以促使教師發揮真正意義上的主導作用,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活動目標:

  1、設計符合孩子心理及孩子能力的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讀寫習慣。

  2、培養學生積累語言和在語文實踐中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3、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視野,增加文化底蘊,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研究性學習,培養探究的意識和語文綜合能力。

  5、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能力。

  6、讓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鍛鍊觀察、記憶、 想象、思維的能力。

  7、加強口語,促進學生交際能力,規範語言。

  三、活動措施:

  1、收集生活中小朋友們身邊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可以歸納為以下五種:主題活動類、專題探索類、問題討論類、社會實踐類和遊藝類。

  2、採用多種活動方式,讓兒童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如:看一看、唱一唱、演一演、畫一畫、編一編等,讓課堂走向開放,讓教學充滿不朽的活力。

  四、活動安排:

  1、學會祝賀

  2、奧林匹克運動會

  3、秋天

  4、有趣的形聲字

  5、秋天的水果

  6、學《青蛙看海》有感

  7、認識標誌

  8、和邁克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