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的電化學教學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學反應原理》第一章著重研究了化學反應與熱能的關係,而第四章電化學基礎著重研究化學反應與電能的關係,二者都屬於熱力學研究範疇。

  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的基礎,應用十分廣泛。利用其原理可製成多種電池,在工農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的腐蝕,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認識防止金屬腐蝕的重要意義。

  2、課標分析

  ①新課程標準對電極電勢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論方面控制了知識深度。

  ②氧化還原理論和金屬活動性順序,以及物理學中的電學知識,已對有關問題進行一些定性的介紹和分析。

  ③本節課重在對原電池中正、負電極的判斷,設計原電池時對正、負電極材料和電解質溶液的選擇以及對電極反應產物的判斷等。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教學難點: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解決辦法:①學生共同探討設計實驗方案,體驗探究過程。

  ②通過數字實驗室電流感測器作圖和多媒體動畫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以及鹽橋的作用。

  ③結合實驗現象強化原電池的電極、電池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進一步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寫出電極反應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原電池實驗的觀察和分析,體會化學反應原理的形成過程。

  ②通過原電池實驗的探究,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學習原電池聯絡社會、生活與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通過課堂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教學內容的處理

  在處理教學內容時,把教學內容分為一下幾個步驟:

  ①在必修2 “化學能與電能”的基礎上以銅鋅原電池為例,進一步強調原電池的組成和原理。

  ②學生討論且設計實驗方案,體驗實驗的樂趣。教師通過電子白版轉換多媒體動畫和電流感測器作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並講解原理。

  ③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結果量化對比、討論並歸納總結出原電池中鹽橋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④結合實驗現象的分析,學生熟練掌握原電池的電極、電池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式教學法

  教學策略:採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自己動手設計實驗,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教學手段:利用數字實驗室電流感測器及多媒體動畫等輔助教學,量化電流強度及演示原電池鹽橋中離子的移動方向,使學生更直觀的掌握電化學原理。

  設計意圖:

  1、通過學生親自探討原電池,並運用現代數字實驗室及多媒體動畫展示等直觀手段,動靜結合,巨集觀與微觀結合,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讓學生自主觀察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三、學生學情分析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

  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分析:

  ①通過對原電池的學習,增加學生對於原電池的感性認識。

  ②通過原電池的探究,掌握邏輯推理的方法,學會歸納化學反應原理的過程和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演繹過程。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分析如下:

  ①氧化還原反應不會判斷。

  ②缺乏知識連貫性。

  ③原電池中正負極的判斷及電極方程式的書寫。

  2、學法指導

  ①合作探究法

  開展合作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體驗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學習技能。

  ②教師問題引導法

  針對學生探究實驗中現象,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探究思維。

  ③多媒體演示法

  運用電子實驗室電流感測器作圖、多媒體演示原電池中鹽橋中粒子的移動方向,增加直觀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